采访一线冲锋27年!一位新闻老兵的传奇故事:永远在现场

2020-08-31 07:4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3362) 扫描到手机

>>新闻传奇,他就是第一现场<<

本期撰稿/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摄影/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延珉

他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已在采访一线冲锋了27年;他是半岛都市报最难见到的记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外的新闻现场,连众多同事也只能从报纸或微信朋友圈里见到他;他曾经深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福岛核泄漏、天宫一号酒泉发射等现场采访;2012年至2019年的7年间,他跟随科考队先后五次到南极、两次到北极探险采访,是半岛全媒体记者所到达的地球上最远的新闻现场。他就是刘延珉,他的传奇经历,几乎满足了你对于新闻记者的所有想象。

青岛“活地图”

跟刘延珉聊青岛,是一件极轻松的事儿,因为他对青岛实在是太熟悉了。“青岛的大街小巷,几乎全到过了。”刘延珉回忆1999年半岛都市报初创刊的那些日子,他背着相机,满青岛转悠。

青岛的哪条小路,哪条小巷,哪个市场,甚至某个区的某个场景,只要你能说个大概,他就能给你说出具体的地址,顺便再给你介绍一下。

自行车、那种烧汽油的简易摩托车“老头乐”、人根本站不直的“小公共”汽车,是陪伴他的主要交通工具。

看车的、修鞋的、配钥匙的……刘延珉的朋友遍布青岛大小角落,他们也是他最可靠的新闻线索提供者。

“那时干活可真疯狂,自己倒贴钱都愿意。”初创期的半岛条件很艰苦,刘延珉记得那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元。而那时摄影记者用的是胶片机,买胶卷、冲洗照片,都得花自己的钱,干活越多,自己往里搭的钱越多。但他每天像陀螺一样工作,乐此不疲。

不过,随着半岛都市报的成长,刘延珉这个青岛“活地图”在青岛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他更多时间冲在省外甚至国外大事的第一现场。刘延珉自己算了下,一年365天,他可能有280多天不在青岛。

鲁中晨报摄影总监王兵和刘延珉一起跑过全国很多突发事件现场,他最深的感受是,自己跟刘延珉在山东见面的机会,远不如在外地见面的机会多。

“老刘经常邀请我去青岛玩儿,可我每次去青岛,他都不在。”王兵笑着说,他不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

震区的“战地记者”

曾经当过兵、上过前线的刘延珉,觉得自己骨子里是个战地记者。和平年代,对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震区某种程度就有了战场的意义。

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开始,之后6年时间,刘延珉采访了8个地震现场,创造了中国新闻单位记者地震第一现场的采访纪录。他经常在地震四五小时后,就到达第一现场。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刘延珉第一时间赶赴映秀震区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时,刘延珉第一时间请缨,深入日本青森、新潟、福岛等地震和核辐射区内现场采访,并舍身跟随中国驻新潟总领馆到最危险的核辐射警戒区内护侨,带领53名中国侨民安全撤离。

“这个事儿在日本当地的《新潟日报》刊登了四分之一版。”刘延珉说,除了当地媒体的报道,还有一些侨民把信息发在了Twitter和Facebook上,现在在上面搜索“半岛都市报”,还能看到相关信息。当时受助的侨民,每到元旦,还会给他往报社寄礼物,祝福他新年快乐。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时,福岛地区被海啸袭击过的场面

2012年全国新闻摄影“金镜头”颁奖典礼上,刘延珉深入核辐射区的摄影组照作品《悲欢离“核”》获得突发新闻类组照优秀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金镜头”奖项殊荣。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世界新闻热点不断增多,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派出优秀的记者采访报道,发出了中国记者的声音。”

有中国摄影界奥斯卡之称的“金镜头”奖,刘延珉一共获得过四次。

卧底柬埔寨

和震区采访同样惊心动魄的还有卧底采访。这些年,刘延珉卧底数次。

2013年,刘延珉无意中得知,青岛莱西和平度那边,有些人购买外国新娘。顺着这条线索,他找到了江西一个贩卖外籍新娘的集散地,并卧底其中跟着贩卖姑娘的人去了柬埔寨。

在柬埔寨,他看到姑娘们如商品一样任人挑选,他看到15元人民币就可以领走的姑娘,经过三道人贩子的手后,卖到山东时开价10万元。而在这其中,有江西派出所民警开着警车直接参与买卖。

摸清贩卖外国新娘的整个链条后,“警察当掮客出售外籍新娘”的重磅稿件出炉。稿件很有力度,公安部指挥江西省公安厅,对此事进行了查处。新华社、中新社都进行了报道。

“整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就像一部大片儿。”事后复盘整个采访过程的跌宕起伏,刘延珉觉得真像参与了一部大片拍摄。

类似这样的经历,刘延珉还有很多。比如写“传销村里的无望青春”,刘延珉去泰安一个传销窝点做卧底,四天半的卧底,最终协助警方打掉了这个窝点。

2013年卧底“柬埔寨新娘”时,记者拍摄到民警展示女孩的“护照”

“如果不是我意志坚定,你现在可能都见不到当记者的我了,传销洗脑太厉害了。”刘延珉说,短短四天半时间,自己已经快撑不住了,那种体验刻骨铭心。

“染色海米”、“拐卖婴儿案”、“花季少年失踪之谜”、“黑心肉去向哪里”……一篇篇有影响的报道,获得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刘延珉说,这些都是自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财富。

同行眼里的“狠角色”

在中国摄影记者圈儿里,刘延珉名声很响。

“我跟原来腾讯的记者山姆哥聊过,在我们认识的所有记者中,老刘是最能跑的,没有之一,山姆哥在我眼中是第二能跑的。”几次去青藏高原采访的王兵,也是摄影记者里的“狠角色”,他对刘延珉的佩服发自内心。

刘延珉的勤奋和勇敢自不必说,王兵最佩服他的一点就是他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够到达新闻现场的这种特殊渠道的获得。

“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和中青报的记者一起去寻访背着儿子尸体走了25公里的漩口中学程磊的父亲程林祥。”王兵说,他们开着车在镇上转了好几个村,都没有打听到他的家,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延珉兴冲冲地走了回来。原来他看到旁边有个警务站,就灵机一动到里面跟警员聊了一会儿天儿,取得了警员的信任,在得知他们的来历后,警员通过户籍系统查到了程林祥的住址。

还有一次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时候,王兵等一行人驱车去采访的路上,遇到前方封路。所有的车,包括军车、警车、救护车在内都在路边等着。

“我们等了一会儿,大概有半个小时的样子,就都沉不住气儿了,因为新闻现场不等人,等我们过去的时候,新闻事件已经结束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采访失败了。”王兵说,关键时刻,还是刘延珉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到前面去看看。”

“十几分钟以后老刘折了回来,他告诉我们,堵车的点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他已经跟负责封路的警察说好了,先把我们放过去。”王兵至今都很惊讶,老刘是怎么跟警察说的。怎么连军车和警车都在等着,他们却能过去。

另外,刘延珉已经去过南极5次了。6次进入过酒泉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甚至很牛气地佩戴了三个通行证,上了飞船的发射塔,拍摄下我国第一位女宇航员登上飞船的镜头。

2013年刘延珉近距离拍摄“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升天

“他是怎么获得这种采访渠道的?老刘肯定有他独特的渠道和魅力。”王兵羡慕刘延珉的这种“神奇能力”,因为一个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就算你技术再牛,如果没有机会出现在现场,那你一切都是徒劳。

对于王兵的这种好奇,刘延珉的回答很简单:做记者,想尽办法完成任务是必备的才能,以人品和作品赢得人们对记者的尊重是很重要的内容。

与死神擦肩

做一个拼命三郎式的摄影记者,危险如影随形。刘延珉在地震现场遇到的危险非常多,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彝良地震。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震后14小时刘延珉到达现场。采访中遭遇山体滑坡,仅几秒钟就与死神擦肩而过:满身伤口、一只鞋子跑丢,从死亡的门口又回到人间的瞬间,贵州都市报记者赵惠留下了他的背影。

“赵惠在微博上私信我,说曾经在彝良地震现场拍过一个记者的背影,有人说是我,但他觉着不像,现在他把照片找出来了,让我看看。”刘延珉说,自己看到照片的那一瞬间,眼泪掉了下来。

“你知道当时我的样子有多惨。”刘延珉说,山上掉下的石头,把自己的裤子划得一绺一绺的,身上都是血迹,山上下来的碎石粉末把人弄得灰头土脸,都看不出人的本来面目了。这套衣服,现在还被保存在报社的办公室里面。

除了和死神擦肩而过的后怕,刘延珉还有对于父母的内疚和遗憾。做记者的27年多,父母一直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他们在世时,把所有我在报纸上的报道剪下贴起来,我父亲甚至在每篇报道上做了批注,找出语句错误或描述不正确的地方。”刘延珉曾经对这双背后“监视的眼睛”苦恼不已,但现在想想,如果没有他们对新闻记者这个称号的支持,自己可能也没有这么要求上进吧。

父母去世时,刘延珉都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现场,没有在身边陪伴他们。

父亲是在家中拿着半岛都市报去世的。他看到的报纸内容,正是刘延珉从乌斯怀亚登船前往南极的新闻报道。

母亲去世前,是刘延珉开车把她送到的海慈医院。那年是四川庐山地震一周年,到震区做深度回访的他,采访回来才知道家里出大事了。

没能陪伴父母的最后一刻,是刘延珉终生难忘和内疚的遗憾。他曾经带回几块南极大陆的石头,本想留作去过南极大陆的纪念,后来,他把这些石头埋在双亲的长眠之地,陪伴他们。

在南极期间,刘延珉曾经拍摄到一种鸟:北极燕鸥。它们又被称为白昼鸟,哪里的白天多,北极燕鸥就飞到哪里生活。于是,每年有接近半年白昼时间的南北极,就成了北极燕鸥最向往的地方。每年6月北极白昼期间,它们在北极生儿育女,到了8月份就向南方迁徙,经历4个月的艰苦飞行,在同年12月抵达南极附近。这时南极正好是白昼。从北极跨越到南极,正好绕了地球半圈,一次飞行就4万多公里,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最远的迁徙距离。研究发现,北极燕鸥有时飞行超过6000英里,中途不停留,这就意味着它们一连7天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没有停止飞行,这种为了追求光明不知疲倦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值得敬佩。

刘延珉说,他希望自己也跟北极燕鸥那样不停飞翔,即使短暂停留,也是为了准备更远的旅行。今年9月,他将再度启程前往青藏高原,在南极和北极之外的地球之巅,再度探险。

>>五探南极<<

他,五次探访南极,两次到访北极。

他在滴水成冰的南北极,跳进冰海中感受刺痛至骨的极寒体验;他穿越亚马孙河,与食人鱼共游,与土著巫师做朋友;他开着飞机,在南美洲巡航阿根廷伊贝拉国家保护区……这是某个探险家的故事?不,这是半岛都市报58岁记者刘延珉的传奇经历。

这次南极之行结束,正好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爆发。他被“困”在了美国,疫情、游行在美国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在7月19日结束。此时,距他去年出发奔赴南极,已过去了10个月。

刘延珉的南极探险之旅从2012年开始,南极的美丽和神秘深深震撼了他

一只企鹅宝宝正依偎在父母怀里,记者拍照时发现南极企鹅一点也不怕人

走出南极,困在美国

8月3日,刘延珉在自己朋友圈发了个视频,视频里戴着粉色口罩的他,端着一盒象征胜利的水饺,视频配文:“隔离十四天,终于解放了。”

而谈到这次隔离,可就说来话长。

2019年10月,刘延珉跟随国家科考队到南极科考,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到南极,整个行程约4个月。

2020年3月份,任务结束,刘延珉本该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经美国达拉斯国际机场回国。但全球多地爆发的疫情,让他的回国路变得艰难起来。

“订了四次航班,但到最后都被取消了。”刘延珉放弃了马上回国的计划,去了美国南加州大学。去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原因是:他是这所大学的访问学者。

刘延珉曾有一组照片获得美国一个大奖,奖励以奖学金的形式颁发,可以在美国两所大学内选一所做访问学者,他选择了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

刘延珉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已是第四个年头,今年3月到了南加大,刘延珉发现,学校因疫情原因改上网课。无法正常上课的他,被“困”在了美国。

疫情刚开始那会儿,刘延珉去了美国的沃尔玛、Costco等大超市,里面的货架都被抢空了,吃的喝的用的都没了,他开始恐慌,也不得不囤了一些米面。

更糟糕的是,手机上的疫情地图显示,他居住的区域就在红区,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或许周边就有相关病人。“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置身于这么危险的一个境地。”那时,刘延珉是有恐惧的。但是,当美国黑人被警察跪死事件发生后,记者的本能又促使他冲到游行的第一现场。

上街游行的人都不戴口罩,刘延珉给自己做了个简单的蒙面,就是在南极时候戴的那种脖套儿,折起来遮着脸,然后戴上墨镜,拿上相机就开工了。

被困美国时碰上游行,他的本能又促使他冲到第一现场

在美国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在7月19日结束。这天,刘延珉从美国出发,经韩国转机回国,历时30个小时。隔离14天后,终于再次回归正常生活。距他去年出发奔赴南极,已过去了10个月。

从憨态可掬的企鹅到看不见的新冠病毒,刘延珉感叹一路走来步步维艰,人生在世且行且珍惜。

开着飞机巡航伊贝拉

刘延珉跟随科考队的第五次南极之行,除南极科考项目外,还包括阿根廷伊贝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采访。

在伊贝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刘延珉做的特别帅的事儿就是:开飞机。对,开着飞机巡航伊贝拉,看视频,那飞机开得还相当稳。

刘延珉航拍的位于阿根廷与巴西边界的伊瓜苏大瀑布,壮丽无比。刚到伊贝拉自然保护区时,工作人员告诉刘延珉要利用好自己的设备,好好拍一拍。

“他们说我在保护区至少会拍到100种鸟儿,使劲儿拍,绝对不重样。”刘延珉说,自己一开始以为他们有点儿吹,但是后来发现人家确实不吹,“我在那儿拍了很多的非常漂亮的小鸟儿”。

在伊贝拉保护区,刘延珉还见到了一些南美洲独有的动物,比如说水豚。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类动物,刘延珉形容它的样子,就像一头非常大的体壮无比的猪,但是它长相却有点儿像松鼠,萌萌哒。“水豚在南美洲,尤其是在伊贝拉自然保护区,简直就是霸王。”刘延珉说,除了人类以外,水豚几乎没有天敌,自己拍了很多水豚视频来研究。

在亚马孙和食人鱼共舞

最近几年,在跟随科考队赴南极考察的“边角”时间,刘延珉还完成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穿越亚马孙。

亚马孙河从智利开始到巴西结束,穿越了好几个国家。“亚马孙这条河非常长,对外讲就是说,世界上每过一分钟,在亚马孙就会发现三个物种。”刘延珉在亚马孙拍摄了大量照片,绝对不浪费资源。

不过,刘延珉穿越亚马孙,可不只是拍拍照片这么简单。他还做了一个很疯狂的举动,那就是与食人鱼共舞。“传说这个食人鱼会把一头牛在瞬间都咬成骨架,但我一直不相信。”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刘延珉果真找了一个有食人鱼的地方,跳到水里面去,在里面游了泳,让同行者全程拍了视频和照片。

亚马孙丛林里很少与外界外联系的土著人,和刘延珉站在了同一个取景框内

“我就要彻底地感受一下,是不是这个食人鱼就是和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刘延珉说,事实证明没有那么可怕。

刘延珉还探访了亚马孙丛林里很少对外联系的土著人,也见到了他们的巫师。“每一个村落里面都有一个组长,这个族长,他们也叫巫师。”刘延珉说,自己也和一位巫师交了一下朋友。当然,穿越亚马孙的过程里,刘延珉也见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遭遇过几次危险,不过最后都有惊无险。

在地球两极“打卡”

刘延珉精彩刺激的探险之旅是从2012年开始的。

2012年,海昌集团发起了“零距南极”公益活动,刘延珉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平面媒体记者,争取到了去南极进行环保旅行的“入场券”。

2012年12月,刘延珉正式开启他的首次南极之旅,抵达了地球上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这里被称为“世界尽头”,也是前往南极考察的理想起航之地和补给地。在此后探访南极时,刘延珉每次都要途经这个南美小城。

真正登陆南极时,刘延珉还是被震撼到了:几只座头鲸毫无预兆地给大家来了一次近距离的“水上表演”;漫山遍野的企鹅一点也不怕人,对着镜头做出各种姿态;成群结队的露鳍鲸在科考船附近游弋嬉戏,仿佛是在欢迎这群来自远方的客人。

在南极,几头座头鲸毫无预兆地来了一次“水上表演”

从南极回来之后,刘延珉便一直对这块人类最后的“净土”保持着关注,跟南极科考队持续沟通联系,了解了更多关于南极的知识。首次合作的愉快以及后续沟通的畅通,使得刘延珉得到更多探访南北极的机会。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五次探访南极、两次探访北极。而每一次对于极地的探访,刘延珉都带着“半岛”一起。从2012年起,刘延珉已经定制了16面半岛都市报的旗帜,他把这些旗帜一次次带到了南北两极。

2012年12月16日,半岛都市报的旗帜第一次登陆南极大陆。刘延珉请所有科考队员在旗帜上面签了字,其中包括我国最早奔赴南极的老队员和队长的签字。这面旗帜现在在半岛都市报报社办公室保存。

在南极和北极,刘延珉都曾经跳进过冰海中,感受体验极寒,获得过科考探险队颁发的“极地勇敢者勋章”。“很少能有人敢这么做,像针扎一般,浑身刺痛。”在滴水成冰的南北极,跳进冰海中确实需要勇气。

“身上绑着绳子,以防万一上不来。”不过,让刘延珉骄傲的是,自己从来没被人拽上去,都是自己游的,有了这样的经历,感觉人生没什么遗憾了。

两极探险之旅,除了拥有常人难有的经历,刘延珉的相关摄影作品也颇受肯定。他在南极拍摄的图片,曾经是巴黎气候大会现场的唯一媒体图片。

探险铁汉的侠骨柔情

全身上下充满探险细胞的刘延珉,对于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又充满无微不至的关照。

今年8月,第五次南极探险回国解除隔离后,刘延珉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

在半岛都市报庆祝成立21周年推出的“写给世界的21封信”活动中,有读者专门给他写了信,表达对他的思念和尊敬。

原来2015年10月份,由刘延珉牵线搭桥联系圣瓦伦丁影楼,免费为三对残疾人夫妇拍摄了婚纱照。五年过去了,他们记忆犹新、感恩难忘。

三对残疾人夫妇中,有一对是陈玉梅和丈夫刘华保。陈玉梅属肢体一级残疾,双腿不能站立彻底失去行走功能。结婚后刘华保的背是陈玉梅最好的依靠,他用轮椅推着或背着陈玉梅采访、写作,有百万字作品发表,还在13年的时间里,帮助陈玉梅深入全国40多家监狱,义务帮教服刑人员,重归社会重新做人。

陈玉梅也是半岛都市报成立之初刘延珉认识的特殊朋友,2000年的跨年夜,刘延珉是在她家与残联朋友一起度过的。后来,他还跟随她去过很多新闻第一现场,她也是这份报纸成长的见证者。

刘延珉对残疾人朋友们最淳朴的支持就是:他们有活动就参加,有事儿能帮忙就帮忙。

“像残联搞的一些活动,其实新闻价值不大,但只要告诉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参加。”刘延珉说。

从半岛都市报1999年创刊那一年开始,连续十多年的时间,刘延珉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是在儿童福利院度过的,儿童福利院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认识他这个“记者哥哥”,长大后很多人和他保持联系。

采访汶川地震时,刘延珉认识了废墟里挖出的地震孤儿杨玉婷。那一年,小姑娘还没有上小学,他带她去镇上买了新衣服;小女孩上学后,他和孩子的校长、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他暑假带孩子来青岛观海看世界;他从南极给女孩寄科考服;疫情期间,在美国的他,请朋友帮忙给女孩从青岛寄口罩……

女孩已经上高三了,和刘延珉的合照里,充满了对父亲般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