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9万人会心肺复比肩上海深圳 呼吁更多市民加入培训队伍

2020-09-04 07:40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14945) 扫描到手机

▲青岛39中的开学第一课,同学们正在学习心肺复苏技能。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齐娟

连日来,半岛都市报报道的加油站急救“五人团”靠心肺复苏技能救回心梗车主一命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急救话题再次成为焦点引人深思。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青岛通过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培训和市办实事“第一响应人”等举措,着力推进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已有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比肩上海和深圳。尽管普及率在提高,但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培训后不敢实战且实战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相关部门呼吁更多的市民加入培训队伍,提高急救能力。此外,记者了解到,作为心脏骤停“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已在青岛大力推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配置519台,其中公共场所60台。 

必要>>>

“黄金四分钟”内抢救很关键

“时间就是生命,小哥们跑赢了死神”“心梗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我也学习到了”“心肺复苏这么关键,看来我们也应该去培训了”……网友纷纷表达对急救必要性的看法。国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四分钟内是抢救危重患者最重要的时刻,医学上称为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正确,就能挽救生命,反之,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则生命丧失或病情加重。

青岛市急救中心培训科主任王秀玲多年来一直为提高青岛急救知识培训人数而努力。2006年,青岛市接受培训的人数占比还不到1%,近几年时间,王秀玲和她的团队建立多种先进培训模式,开展多个项目,提高了培训普及率。她介绍,在发达国家,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遍。如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人口的45%,而德国更是高达80%,美国是40%、英国是30%、日本是25%。

“急救知识的培训非常重要,青岛每年因为心梗或者心脏病去世的不在少数。”王秀玲介绍,危机发生时,有人在现场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正确急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4~6分钟内救治存活率降至10%,而超过6分钟救治存活率小于4%。资料显示80%的心梗病人在发病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40%的创伤患者因现场救治不规范或未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措施而为后续的院内急救带来困难。因此,碰到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的患者,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普及推广急救医学知识不仅使群众在危急时刻能够更好地自救,而且有能力为他人伸出援手。因此要得到较高生存、康复可能,必然要求第一目击者先行救治,以弥补反应时间导致的救治间隙。

青岛也发生过许多因为得不到及时抢救丢掉生命的例子。某羽毛球馆,一名球友打完球正要离开,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几分钟后与世长辞;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路上,因没有进行有效急救,120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此外,外地发生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一位年轻的妈妈在房间玩手机,1岁大的女儿在厕所玩水时不慎栽进水桶昏迷,之后妈妈抱着孩子奔跑呼救,却没有人能为孩子做心肺复苏,结果孩子不幸离世。在如此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普及急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

青岛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根据大型灾难救助情况的统计,95%的人是靠自救互救生存下来的,只有3%~5%是靠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获救的,因此,提高老百姓的自救互救能力,第一时间处置,减少生命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青岛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和《关于印发青岛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要积极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持证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

何为“第一响应人”?指的是经过训练的,在地震等灾害事件发生12小时内抵达现场开展应急和救援的人员。在青岛,“第一响应人”已经成为全市应急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全市95%以上的山地、岸际和城市应急救援任务,成为国际帆船赛、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赛事安全保障的配套项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王延祥在鲁迅公园勇救4名落水人员,钢琴老师杨海燕海水浴场救活70岁老人,陈雪梅阿姨动车里上演生死一幕,航顺救援中心成功救生海上12名游客。目前,“第一响应人”市办实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城市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一个品牌。

此外,青岛是国内较早面向市民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城市。2016年以前,市红十字会就已经培训市民20余万人。2016年以来,青岛市连续4年将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列为市办实事,以乡村、社区、学校、养老院、商场、重点企业等人员为重点,每年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第一响应人”培训在红十字会培训的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应急救护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置、组织人员疏散、信息报告和配合政府救援四个能力等培训内容。目前,青岛的做法是政府出资免费对市民进行培训,每期培训时间共16学时,其中采取网上理论自学4小时,实际操作练习4小时,现场教学8小时。

记者从青岛市应急管理局获悉,到2019年年底,全市已累计8万人参加“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共有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仅2019年全市完成“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2651人,完成率113%。今年截至8月28日,全市累计开展“第一响应人”培训195场次、培训11841人。数据表明,青岛目前此项工作位于全国前列,和上海、深圳处于相同水平。

变化>>>

猝死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青岛市急救中心一直致力于急救知识的普及。早在2007年,市急救中心成立了院前急救健康教育基地。先后被团市委授予12355青少年自护教育基地,美国心脏学会授予美国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香港圣约翰救伤队社会急救医学急救培训中心,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基地,承担全市人民的院前急救培训及院前急救网络单位急救人员的培训工作。

健康教育基地每年培训市民2万余人,通过普及急救培训,提高了全社会的急救能力和急救水平,逐步降低了致死率及致残率。急救中心培训科主任王秀玲告诉记者,基地采取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市民可了解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发生意外灾害时紧急求救常识以及各种急危重症的自救与互救知识。从而为抢救生命和降低致残率赢得宝贵时间。

通过急救培训,也提高了全市的急救水平,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猝死抢救的成功率。统计2007年至2020年的猝死抢救记录,近两年成功率明显提高,分析抢救成功的案例发现,救护车到达之前的急救干预把握住了“黄金四分钟”,使得生存链条完整,抢救成功率提高。

青岛市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援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应急救援工作以培训救援技能和安全预防为重点,突出“按领域、分专业,有特色”的要求,积极推进各支救援队特色建设,强化了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山海情救援队的山地搜救和应急救援职能,引导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金山海上救援队加强海上救援的训练和演练,并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救援技能培训进行了承接。强化演练、训练,积极参与山地搜救、海上救援、安全事故、交通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训练内容涵盖院前救护、绳索技术、陆地搜寻与救护、无线电知识、水域救援等,扎实推进救援队伍的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建设。2019年以来,各支救援队按照年度训练计划有序展开,共计组织夜训12次,日常训练63次,演练8次。参与应急救援68次,被救助人数106人次。

▲开学第一课,急救知识走进校园。

救命神器

全市已配置519台自动体外除颤仪

抢救心脏猝死病人,除了人工心肺复苏外,还有一种被称作“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它可以通过电击使致命性心律失常终止(如室颤、室扑等),之后再通过心脏高位起搏点兴奋重新控制心脏搏动从而使心脏恢复跳动。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急救体系建设,“AED”已成为与消防设施同样重要的公共安全设施。在美国,平均每10万人配备300台“AED”;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约有500台。这些国家公共场所心脏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非常高,据有关数据显示,91%以上的心源性猝死在4分钟内实施AED电除颤治疗,成功救活率高达94%。2006年前后,“AED”进入中国,截至目前,我国平均每10万人仅配备0.2~0.3台,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据了解,过去几年中,青岛市的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多次发生人员心源性猝死事件,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损失,也给事发场所管理单位带来不良影响和沉重负担。为提升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2018年,青岛市政府先后在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会议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政务服务大厅等公共场所“点”状分布了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每台配套10名使用人员,供市民应急取用。

然而,从全市总体情况看,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短期很难满足“AED”配置数量需求。2019年,青岛市应急管理局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创新“AED”配置“青岛模式”,通过动员社会资源,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全市公共场所配置“AED”。截至目前,青岛悟空智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配置“AED”328台,崂山区卫生局配置30台、胶东国际机场配置50台,胶州市政府采购20台“AED”,市北区政府采购11台“AED”。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配置“AED”519台。

青岛流亭机场目前配置4台“AED”,任大夫是其中的一名使用人员。他告诉记者,设备安装一年多来,已经使用了数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去年夏天,一名男性旅客在候机时,突发心脏骤停,没了心跳和呼吸,家属紧急求助,任大夫立即启用就近的一台AED除颤,同时配合人工心肺复苏,为送医争取了宝贵时间。后来,旅客苏醒并被紧急送至城阳区人民医院抢救。“其实AED的操作很简单,紧急情况下普通人也可以自行取用,按照机器上的指导步骤操作即可,不必非依靠专业的使用人员。”任大夫说,但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难免存在畏惧心理,不敢轻易操作。为此,他也呼吁广大市民,有条件的可以自行学习AED的使用方法,必备不时之需。

此外,记者还从青岛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青岛市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今年5月份,局里重新整理专家库,认真核对每名专家的信息,核查专家资质情况。目前已建立了435人的专家库,包括气象预警、海洋灾害、地震地质灾害、化工安全、城市安全、环境安全、应急救援等36个行业门类。专家人员主要来自各科研院所,驻青高校、大中型企业等科技公司的副高级职称或副总经理职务以上人员,还有社会救援队伍负责人及部分退休人员。同时,积极与有关单位协调对接,依托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青科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部分社会救援力量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专家组。

■展望

支持把急救知识融入教育体系

尽管多年来做了许多努力,青岛市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仍比一些地方低,王秀玲认为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是最大痛点。“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大多数人都是旁观,真正具备急救知识并且能现场施救的人在少数,因此,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很重要。”王秀玲介绍。

“如果去学习急救培训知识,很多人会认为离自己的日常生活遥远,且超前意识薄弱,这进一步限制了学习人数。”王秀玲告诉记者。此外,急救普及与培训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尽管青岛每年急救培训结业人员有5万左右,但是目前国内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固定培训机构、统一培训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政府建立完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专家介绍,急救知识的培训方式以及培训后不敢实战且实战效果参差不齐等因素也影响了普及率的提高。

2020年8月25日,教育部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强调学校红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将掌握急救知识纳入这些体系中,能更好加快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跟上先进国家的步伐。”王秀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