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诗人之路,幸得大师精心灌溉

2020-09-11 20:0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275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陈梦家,是一位天才诗人,在上世纪30年代,他是誉满诗坛的新月后起之秀。只是,并非妇孺皆知,因为早在25岁之时,他就告别了吟诵,开始了古文字研究,而后,成为中国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聪明,敏感,在青岛短暂的数月时间里,面对恩师闻一多的指导,聆听心中的潮流,萌发了转型的愿望。青岛,是他如梦初醒的地方。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朵野花》(1929年1月于大悲楼阁) 

陈梦家祖籍浙江上虞县,1911年4月16日,出生于南京西城的一所神学院中。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注定要打上家庭的烙印,周永珍的《陈梦家传略》文中说:“陈梦家的童年是在非常浓厚的宗教气氛中度过的,给他的世界观与艺术个性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陈梦家的父亲陈金镛曾长期任上海广学会编辑,他曾亲自创办了南京的这所神学院,并任“提调”(院长)之职,是一位忠厚纯朴的长者,一位新教牧师。陈梦家年轻时写过一首诗《我是谁》,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是一个牧师的好儿子,我就甘愿长远在不透风的梦里睡。”

陈梦家自幼喜读古诗,尤其是唐诗,并长期在教会学校学习。“颠簸在社会风浪中的上层知识分子小康家庭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教会学校中欧美文化的教育,造就了陈梦家充满矛盾的思想、气质与个性。”

1927年8月,时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的宗白华,聘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来校任文学院外国文学系主任、副教授。闻一多在此校任教只有一年,虽然时间短暂,但他发现和培养了陈梦家和方玮德,两位后来都成为新月派诗人。在去第四中山大学任教前夕,闻一多给好友饶梦侃的信中说道自己的状况:“说来真是笑话,绘画本是我的元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亮能宠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近来摹印,稍有进步,应酬也渐渐麻烦起来了。”

1927年夏,陈梦家高中尚未毕业,就考入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前身是南京高师、东南大学,1928年5月改名“中央大学”),学的是法政科(有文章说是法律系)。1927年冬,陈梦家到闻一多家中作第一次拜访,后来陈梦家在文章《艺术家的闻一多先生》回忆说:“我在南京单牌楼的寓所里第一次见到他,他的身材宽阔并不高,穿着深色的长袍,扎了裤脚,穿着一双北京的黑缎老头乐棉鞋。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厚厚的口唇,衬着一副玳瑁边的眼镜。他给人的印象是浓重而和蔼的。”此后,两人因新诗的关系,紧密团结在一起。除了诗歌是联系的纽带,两人的精神气质也有共通之处。

1929年9月至1930年6月,这一学年,新月诗人徐志摩兼职任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副教授,像接力棒一样,闻一多走,徐志摩来,在他的提携下,陈梦家、方玮德都成为《新月》的作者。陈梦家当时的创作,受徐志摩那种用“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茅盾:《徐志摩论》)的诗风影响甚深,也有一些诗是模仿闻一多的(如《葬歌》模仿《也许》)。

陈梦家在闻一多、徐志摩的指导下,诗歌突飞猛进。陈梦家曾将自己的诗集和《诗刊》邮寄给胡适,得到胡适1931年2月9日的回复和积极鼓励。陈梦家特地将胡适的回复题名“评《梦家诗集》”刊在《新月》第3卷第5、6期上。

1930年12月10日,从闻一多一封致朱湘和饶梦侃的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闻一多对新发现的两位诗人多么器重。信中说:“陈梦家、方玮德的近作,也使我欣欢鼓舞。梦家是我发现的,不成问题。玮德原来也是我的学生,最近才知道。这两人不足使我自豪吗?……我的门徒恐怕成了我的劲敌,我的畏友。我捏一把汗自夸。还问什么新诗的前途?这两人不是极明显的,具体的证据吗?……梦家、玮德合著的《悔与回》已由诗刊社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