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离开青岛 海燕继续翱翔

2020-09-15 15:0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637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狂卷!怒吼!十二月的风,

冲溃地狱铁壁,捣开宇宙黑壳了。

没有止息,没有阻障,

给大地来一个翻转的摇震。

——《十二月的风》

王亚平诗歌的情感与时局休戚相关,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是对苦难人的同情,也饱含着对侵略者的控诉。

1935年12月9日,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使王亚平的内心无法平静,他立刻赶到北平,“会见了参加学生示威游行而被打伤了胳膊的孟英,听他详细介绍了事变的起因和具体经过,回青岛后,他创作了以此为内容的专题诗集《十二月的风》”(《王亚平传略》王渭作)。他用手中的笔和满腔的热情讴歌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7月9日,蒲风从上海来到了青岛,那时他刚刚从日本回国,因为王亚平和袁勃都在青岛,便也来到这座海滨城市,一起创办了《青岛诗歌》。此时的王亚平,一直在创作中,他的诗歌又结集成册,名为《海燕的歌》。这本诗集凝结着王统照对王亚平的指引方向,有王统照阅正的痕迹。诗集出版后,王统照亲笔书写了序:“我向来对亚平写诗的态度与方法认为是郑重而且缜密……(他)在写诗的手法上是有进步了。而对于时代精神的认识却更加清晰,字句中既有些稍稍笨重的地方,却不居心夸张,不油腔滑调,不过于装点,朴厚而有热诚,‘诗如其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的消息传来,王亚平和青岛文学界的朋友们积极筹备召开追悼大会,“这次活动引起青岛反动当局的注意,‘王亚平’这个秘密从事新诗歌运动的名字暴露了。不日,青岛市教育局下达了撤销王亚平校长职务,袁勃、李劫夫等7名进步教师3日内离开青岛的指令”。(《王亚平:左翼诗人在<都市的冬>》翟广顺作)至于离开青岛的原因,王亚平自己是这样说的:“后来因为组织青岛文化界协会,被奸小告发,我怀着拜伦‘去国行’的心情渡海到了东京。”

王亚平就这样离开了给予他诗歌源泉的青岛,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他没有停止诗歌创作,当然,爱情的火焰同样没有熄灭。“在东京,我认识过一位奇异的女人,直到今天一想起她来,还有些毛骨悚然”(王亚平1944年回忆说)。两人特殊的交往经历,让王亚平看到了一个东京女人的奇特一面,在她的启发下,他写成了《地狱》长诗。

回国后王亚平参加了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39年,王亚平遇到了一生的伴侣刘克顿,两人在动荡的时局中相濡以沫。1946年王亚平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北京《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编辑,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十年动荡中,王亚平历经磨难,直到1976年,才又拿起手中的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归队》是这样写的:“二十二年归队来,一朝之间心花开。不须回顾云海暗,应自前瞻曙天白。先锋荣耀感肺腑,长征步严惊驽骀。愿将血汗化雨露,投向祖国献消埃。”他总结了半个世纪的诗歌道路,反省自己创作上的得失,决心在古稀晚年在创作方面焕发青春,正如《莺萝》中所说:

点燃起激情,

让青春在血液里复活。

我愿为花团迸出的时代,

唱短小抒情的歌。

1983年4月6日中午12时15分,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王亚平带着无限的创作激情和规划,怀着无限的希望与惆怅,坐在他日夜执笔耕耘的书桌旁溘然长逝了。

就在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发表了《自己的歌——探索》:

冲破松散的懒惰,

进行勤奋的探索,

让思想的每一个琴键,

弹奏出清新的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