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晒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成绩单:民族乡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

2020-09-17 14:27 大众报业·大众网阅读 (48989) 扫描到手机

记者:孙博洋 编辑:吕乐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吕悦 济南报道

  9月1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前景情况。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山东省有11家单位、14名个人分别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受到国务院表彰;在今年6月召开的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80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80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牟强说,目前,全省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单位25家,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6家、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单位301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济南市市中区泺源街道,建立起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四社联动”的党建服务网络,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格局。青岛市积极发挥社区新媒体宣传优势,研发出集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办事服务、宣传教育于一体的“青岛民族e家亲”APP,开辟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新渠道。

  在推进全省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方面,“十三五”以来,山东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着力向扶贫开发的民生重点领域、产业引领项目倾斜,投入1.78亿元,扶持500多个项目,涵盖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民族乡村道路、厕所、供暖、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七改”工程全面提速,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民族乡村基本实现了“五通”和“十有”,养老、低保、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医保、新农保和养老保险参合入保率均达到90%以上。

  其中,济南市实施“少数民族温居工程”,先后为259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翻建了房屋和配置了生活家居用品,做到“抄底”、“兜底”和“保底”。泰安市实施“精准扶贫民族村,牵手助力奔小康”活动,先后组织实施180个帮扶项目,民族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省民族宗教委会同省科技厅开展星火培训计划,制定少数民族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工作方案,以少数民族村居、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以及少数民族贫困户为重点,先后举办10期农村实用科技培训班,2.6万余名群众受益,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科技素质、创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目前全省6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建档立卡14275名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已基本实现脱贫。

  此外,省民族宗教委制定了《关于推进民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五抓五促”工程:抓资金统筹和精准使用促进民族乡村产业振兴、抓科技培训促进民族乡村人才振兴、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民族乡村文化振兴、抓环境整治促进民族乡村生态振兴、抓民族乡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促进组织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分类规划、重点突破,把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与民族乡村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机结合,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优势产业、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等方面入手,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在全省重点扶持特色村寨建设项目40个。

  2019年,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小寨村等15个村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创建单位;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岳庄村等7个少数民族村(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的民族村已进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前列,有的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发展到77家,民品生产贴息政策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战略深度融合,产业助力脱贫得以有效实施。各民品企业在丰富和满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殊需求的同时,发挥对少数民族经济的产业拉动和就业安置的龙头作用,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家致富。阳信县打造的亿利源、鑫源、广富等企业,将少数民族传统的肉牛养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集饲草种植、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品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带动各族群众7万人就业,2800余户、4900余名贫困人员增收脱贫。

  山东还先后与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8个来鲁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省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调“两头对接”机制,加强在教育培训、维护权益、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密切配合,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适应山东城市生活。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市先后与外省有关市签订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合作管理协议,在少数民族融入社会、安居乐业等方面为流动人员创造良好的双向服务环境,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