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媒观青岛|秒变“小学生” 听“工人专家”讲港口故事

2020-09-19 17:5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7135) 扫描到手机

“行走黄河·媒观青岛”采风团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见习记者 孙心悦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

先后4次刷新纸浆卸船世界纪录,创造近千项科技创新成果、19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7项国家发明专利……9月19日上午,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行走黄河·媒观青岛”采风团参观了皮进军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深切体会到了典型的力量,“他就像一面旗帜,引领技能人才不断磨砺自身,攀向更高峰,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贡献力量!”采风团成员表示。

只有把人的思想问题解决好,其他工作才能有扎实的基础。为此,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始终做到越发展党建工作越强化,越转型党建基础越厚实,并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该公司固机队党支部先后完成革新成果70余项,仅去年一年就完成公司级以上创新成果8项,还培养了“全能型”司机55人,省市技能大赛和集团技术比武状元7人,首席技师2人,向集团兄弟单位输送技术骨干80多人,成为人才辈出的“培训基地”。

说到人才,更让采风团印象深刻的,是对皮进军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参观。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一进工作室,迎面墙上的两行八个大字,彰显出工作室的理念。从1991年8月通过对口扶贫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皮进军成为一名码头装卸工,到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装卸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皮进军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不断磨砺,一步步成长为“工人专家”“大国工匠”!在这间总面积3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有他成绩的展示,也有他创新的起点。

货船、抽吸机、灌包机、喷雾车、集装箱……在工作室里,制作精细而小巧的模型瞬间吸引了采风团的注意,皮进军就每个模型的意义用途做了说明,并进行了港口运输模型的展示,采风团的成员们秒变“小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提出几个问题。“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关于港口的知识,也有关于成长的故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大豆卸船直取的作业过程中,车顶易残留大豆、豆皮等货物,为从源头治理、避免污染,以往需要一名装卸工爬到3米高的架子,手拿空压机气管进行清理,不仅效率慢,且存在安全隐患。皮进军和他的创新团队研发了新型自动清吹平台,该平台由6个离心风机、红外传感器、出风口等设备组成,当车辆进入清吹平台内,红外传感器自动感应,立即启动离心风机进行工作,同时清吹时间、风力、风向可调节,确保清理到位、全覆盖。自现场使用以来,不仅清吹时间由原来的1分钟节省到最快18秒,工作效率提升70%,而且更节省一名装卸工作业,大大提升安全系数,实现本质安全。

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身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结合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布局,皮进军带领团队先后研发了“三合一翻箱器”、“新式铜精矿灌包箱”、粮食“门到门”全程物流等900多项创新成果和50多项国家专利,累计创收3.9亿元,节支2.3亿元,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提供了强劲动力。

对此,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采集中心副主任田鑫感触颇多,“我们银川是没有港口、缺乏重工业的,看到青岛港之后我觉得码头是通向世界的东西,通过参观青岛港,既能看到青岛,也能看到青岛向世界的联络。”而在听了皮进军的故事后,他更是感慨很多地方缺的不是重工业,而是从农工业到重工业的拼搏精神,“青岛是一个给所有努力的人创造机会的城市,普通人在青岛只要勇于拼搏也会获得丰厚的收获,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回去之后宣传学习。”他坦言此次采风让他启发很多,“回去之后落地报道,我会把感受到的青岛推荐给银川人,让更多人知道青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