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即墨“书画村”:白天下地 晚上挽着泥裤腿挥毫泼墨

2020-09-20 10:4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6001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春燕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怎么也跟书画艺术联系不上。然而在即墨区金口镇王家瓦子埠村,虽以农耕为主,但是村庄却重视传统文化,书画育人,农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挥毫泼墨,大人小孩一起学书画,整个村庄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书画村”。9月18日记者前往王家瓦子埠村探访了解到,目前村庄共有40余位专业书画家,10位优秀书画家成为即墨区、省书协会员和美协会员,出版多部作品集,举办书画展,并且在国内外书画比赛中屡屡获得奖项。

全村有40余位专业书画家

在王家瓦子埠村,不管走进哪户村民的家中,几乎随处可见书法、绘画作品,也许,这些作品仅仅是这帮农民艺术家随性的一次涂鸦或者酒后的一次灵感创作。几十年来,村庄一直重视传统文化,许多爱好书画的村民,都是下地种完庄稼后,挽着泥裤腿就去挥笔泼墨,写字画画。据悉,村庄目前有285户村民,有40余位专业书画家,还有100余名书画爱好者,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村”。“我们村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书画艺术,更是长期的文化积淀。”王家瓦子埠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伟村庄工作很是繁忙,但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虽然练习书法只有3年多,但是凭着天赋和自身的努力,也成为青岛市书协会员。

王明惠在画画

在村委文化大院里,大厅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农民书画家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不时有书画爱好者前来一起交流学习书画心得。10岁的王明惠创作完一幅国色天香的中国画作品后,身为即墨区书协会员的父亲王永启就给女儿的作品落款提名,父女二人合作的作品赢得在场村民的阵阵喝彩声。“当时受家里叔叔们的影响,我也买来纸笔练习书法,曾经也有过担心,就怕自己坚持不下来。”王永启告诉记者,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沉浸在书法的乐趣之中。白天工作很忙,经常累得头晕脑胀,王永启说只要回家一拿起毛笔写字,就头脑格外清晰,也忘却了所有的烦恼。

王明惠和父亲王永启合作的书画作品

一家三兄弟成专业书画家

苔花米粒小,也学牡丹开。村民王培佑自学书法已经20年,他自学成才,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作品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受到众多书法家的肯定和好评。“那时受村庄书画家王瑞玉、王可超和万兆钧等前辈的影响,我对书法真是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下地干活回家后,顾不上吃饭赶紧练字,经常一写就是到凌晨。”王培佑告诉记者,即使到了秋收最忙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一丝松懈,白天在地里刨花生,晚上回家累得手哆嗦拿不起毛笔,但是他依然咬牙坚持练习。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王培佑书画水平突飞猛进,目前是青岛市书协会员,出版作品《翰墨家风书画作品集》,并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赛获得奖项。

王培佑和他的书法作品

农闲时节,村民们聚在一起习字画画

58岁的王祥利是王培佑的哥哥,他的二弟王培佐也是一名书法家,目前是山东省书协会员,不仅著书10余本,而且书法作品造诣很深,受二弟的影响,王祥利也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除了苦练之外,还有很高的悟性。白天忙工作,晚上王祥利就废寝忘食地练习,且悟且练使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王祥利用了2年的时间成为即墨老年大学书画院院士,3年进入即墨区书协。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王祥利说他一直在努力遨游,从来不曾停歇。

王祥利的书法作品

王祥利挥毫泼墨创作书法作品

村里免费提供笔墨纸张

村民王可超目前不仅是省书协会员,还出版作品《王可超书画作品集》,农闲时还在村里免费辅导小学生学习书法。据悉,像王可超这样的书画家在王家瓦子埠村还有很多,画画、书法成为这个村庄最“时髦”的事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经过传统艺术的熏陶,时至今日形成了“耕读文化”,现在也成了这个小村庄的传家宝。“农民也有诗和远方,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也要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王可超告诉记者,书画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信心,让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上到80岁的耄耋老人,下到6岁的娃娃,村庄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王建伟告诉记者,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村庄非常支持,不仅给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写字画画的场所,并免费提供笔墨纸张,2018年还成立了艺术大学堂,并定期为村民举办书画作品展,邀请省内外书画大家前来观摩指导。谈起未来,王建伟表示希望把“书画村”这个品牌做大,做成亮点,更希望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把书画做成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