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在青岛的幸福生活:种群数量或超百只

2020-09-20 11: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622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百明

芦苇花开秋意浓。9月19日,记者前往白沙河观测鸟类,与鸟中熊猫——震旦鸦雀不期而遇。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鸟类,有报道称其数量全球仅存千余只,这种从恐龙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小鸟,如今正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但记者发现,它们已经安家青岛,并且生活的很好。

生存困境

震旦鸦雀,是雀形目莺鹛科鸦雀属的鸟类,中国特有。

震旦鸦雀第一次被发现和采集标本是1872年在南京,所以就给它取了一个很有中国特征的名字。何为震旦?古代印度往往称中国为震旦,“东方属震,日出之方,故云震旦”。

体长约18厘米,头圆嘴厚没脖子,小巧可爱萌萌哒,主要分布长江下游、黑龙江等地,常见于江边的芦苇地。黄色的嘴带很大的嘴钩,黑色眉纹显著,额、头顶及颈背灰色,黑色眉纹上缘黄褐而下缘白色。

震旦鸦雀飞行能力不强,一般不会长距离迁徙,属留鸟性活泼,结小群栖于芦苇地。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芦苇茎内、茎表、叶表上面移动能力较差的小虫以及介壳虫等,离开芦苇就无法生活。

如今,由于滩涂开发和芦苇收割等,这种小鸟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因此被称为“鸟中熊猫”,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

安家青岛

长期以来,震旦鸦雀的记录很少,近年才发现越来越多。2017年,摄影爱好者首次在青岛拍到震旦鸦雀,此后每年都有发现,只是公开报道不多。

今年春天候鸟季,鸟类摄影朋友曾拍下震旦鸦雀筑巢、育雏的视频,记者虽然业余时间观鸟,却从来没有拍到过它们,或是缘分未到。

读者也许会问,既然朋友知道震旦鸦雀筑巢地点,问问不就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鸟类摄影、志愿者的共识,坚决不能透露野生鸟类,尤其是保护鸟类的繁育地。

这个周末,记者趁着秋天候鸟季来临前,来到白沙河提前进行观测。在拍了几张白鹭、长脚鹬之后,突然一只小鸟从芦苇荡中一闪而过,其背上和翅膀上的红褐色,如同一团舞动的火焰。记者观鸟时间已逾四年,凭直觉就意识到这只鸟,不是“菜鸟”。

蹲守半小时,虽然相机不咋滴,记者还是捕捉到了它的身影——震旦鸦雀。9月20日,记者将照片发给岛城鸟类专家,得到确认。

日子不孬

震旦鸦雀行踪隐秘,这是很难被观测到的原因。

它们呈小群活动,每群在5只以上,它们用小爪子牢牢抓住芦苇秆,在芦苇中层荡来荡去,偶有“哨兵”攀到芦花上放哨,被记者相机捕捉到憨憨的模样。

一旦发现有虫子,震旦鸦雀就会像啄木鸟一样用嘴敲击芦苇秆,把藏在芦苇皮里的虫子扒出来吃掉。

记者终于找到规律,只要耐心观测芦苇花,伴着“嚓嚓”声抖动的,下面肯定就有震旦鸦雀。记者用这种方法,沿300米长的白沙河两岸搜索,计发现5个小群、30余只震旦鸦雀。

记者只能观测到距岸较近的芦苇,河中心九成部分是看不到的,因此保守推算,这段流域的芦苇中,生活着至少100只震旦鸦雀。

随着白沙河的整治,水草日渐肥美,震旦鸦雀在青岛安家、育雏、过冬,生活也日渐丰盈。

但是,保护一刻也不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