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力量凸显!这场汇聚世界目光的论坛上 青岛拿出中欧协作“切题之作”

2020-09-20 21:2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2840)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第一风口丨平台力量凸显!这场汇聚世界目光的论坛上,青岛拿出中欧协作“切题之作”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面对疫情、危中寻机。让中欧战略协作转化为企业家间的合作,这一次,青岛再次立于风口之上。

9月19日-20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主办,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青岛市国资委、中外企业家联合会青岛中心承办的2020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在青岛市举办。就在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欧盟领导人共同举行视频会晤,强调建立更高水平中欧关系,着力推动贸易和投资发展,携手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大背景下,2020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可谓恰逢其时。论坛期间,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政界、产业界、投资界、学术界的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展开对话,瞄准新变局、新机遇、新经济,探讨疫情大考下的企业应变之策,携手共谋高质量发展。

拨开疫情阴霾 平台力量凸显

中欧企业家峰会由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创建,从2008年起每年轮流在伦敦和巴黎等欧洲城市举行,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得到了中欧企业家的广泛支持,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2019年6月在伦敦、都柏林举办后,首届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于2019年11月在青岛举办,这是中欧企业家峰会第一次走进中国城市,并决定将中欧企业家峰会引入并永久落户青岛,定名为“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开启“中欧两地双城举办”新模式。

如今时隔十个多月,疫情正让全球经济蒙上阴影的当下,中外政界、学界、企业界翘楚再次汇聚青岛,发声共振,2020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的平台力量更为凸显。

正如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本届论坛特别致辞中所说,我们拨开疫情的阴霾在此聚首,践行习近平主席与欧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探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企业家加强沟通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进出口“双循环” 外贸企业“拓宽赛道”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全球新变局,那么“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让企业面临新机遇,这也成为了与会嘉宾企业的广泛共识。

世贸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显示,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预计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降13%-32%。

而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1-8月,在全球贸易持续萎缩的状态下,青岛外贸进出口实现3955.4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对欧盟(不含英国)进出口增长10.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4.1%。

“1-7月份,集团出口虽然受到影响,但进口业务比去年同期提高17%,弥补了出口带来的损失。”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航坦言,面对疫情影响,践行响应国家双循环战略,让企业获益良多。

作为国际贸易代表性企业、山东外贸龙头企业,根植国际贸易领域多年的新华锦集团常年与国外客商打交道的机会,让他们累积了丰富市场资源。“过去出口产品,把国内优质产品带出去,如今国内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购买力也让全世界的客商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强烈。”张航说,新华锦集团2018年就提出“要像当年发展出口一样,大力发展进口”,积极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迅速搭建起国内消费网络,如今恰逢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集团前期布局优势效果初显。

“把握市场变化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的以更快速度顺应这一趋势,在双循环框架下对进出口业务投入更多资源。”张航表示。

借力“新经济” 青企拼创新

双循环战略,增强了企业信心,也激发了企业创新。

“集团正在打造我们自己的外贸互联网系统。”在张航看来,疫情正在加速传统贸易的数字化升级,而数字化不仅可以让企业适应新经济浪潮下的市场营销环境,更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解决长久以来困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经营“痛点”。

据介绍,目前新华锦集团正在不断创新国际贸易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作为山东省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担保、出口信保等12大支持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已与12000多家中小微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新华锦通过数字化改造传统贸易一样,山东省首家A股上市银行,也是全国第二家“A+H”股上市城商行的青岛银行,在打通内外融资通道后,也正在通过金融创新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本届论坛期间,青岛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少泉透露,该行全球第一笔“蓝色债”,有望在今年发行成功,以期与青岛“经略海洋”攻势结合。“这对我们内外互动、金融交流,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真正做出我们青岛银行自己的特色来。”

目前,蓝色债券尚无统一的定义与标准。根据世界银行的解释,蓝色债券是一项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通过资本市场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以支持对海洋的环境、经济和气候效益有积极影响的项目,推动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欧合作 青岛拿出“切题之作”

合则强,孤则弱。中国的“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近年来,青岛接连被赋予建设上合示范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王清宪指出,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与欧洲的联系,这也赋予了青岛在中欧交流合作中更大的责任。

此前的中欧领导人视频会议提出,携手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将政治承诺转化为可实施的具体项目和规划,青岛再次走在前列。

本次论坛上,17个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涉及总投资126亿元。项目涉及数字经济、新基建、绿色发展、生物科技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可谓“切题之作”。

记者注意到,17个新项目将分别落户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平度市、莱西市。其中市南区收获落户项目最多,为4个。即墨区揽获最多投资额,落户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9亿元。

引资的同时,项目要对助力青岛企业发展产生更多“实效”,是本次签约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即墨区财政局引进的中金甲子智联基金项目,将关注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由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引领的智能互联时代商业机会,充分抓住以科创板为主要突破口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进一步提升基金的流动性和收益率。

“项目采用基金+产业的运作模式,并且设定返投比例。”即墨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对于项目签约的“仪式感”,接下来要做的是通过合作规则的明晰,引导基金积极关注扶持青岛本地相关产业项目,同时将外地优质项目吸引到青岛落户,从而不断实现集聚放大效应,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服务质量高 引来德企“总部”

除了新项目落地,不少在青岛发展多年的欧洲企业也正与这座城市加速融合,生长壮大。

德国博兰斯勒钢琴有限公司是来自德国莱比锡的世界高端钢琴制造商,公司于2015年进入青岛,2017年在中德生态园建设了制造工厂,目前作为建设地块的二期项目,公司正在进行研发中心建设。

“研发中心建好后,准备考虑将国内总部迁到青岛。”对于将总部从南方一线城市迁往青岛,公司项目执行总管陆敏玉说,看中的就是青岛这两年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

“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特别高,从我们企业的感受来说,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感正在慢慢消失。”她告诉记者,随着去年中德国际客厅落户中德生态园并正式运营,企业更是获得感“爆棚”,“无论是与企业日常经营相关的法律、税收政策,还是自贸区等等国家战略部署对于在青外企的利好,相关部门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宣讲科普,定期帮助企业对接资源,答疑解惑,为我们的经营发展提供助力。”

“在北方地区来说,青岛对于德国企业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强的。”中德(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卫说,博兰斯勒的选择并非个案,事实上随着青岛对于德国以及欧洲企业的政务服务水平不断优化,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知名德国企业安家落户。其中,除了大众、博世、大陆等世界500强德企在青岛设有生产基地,还逐渐聚集了不少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也就是“隐形冠军”。“比如辛北尔康普,它是世界最大的木料板材压机和处理设备制造商,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赵卫表示,该企业近期也将把位于无锡的另一处生产基地迁至青岛,而青岛也是辛北尔康普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