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双节点” 青岛新机遇!顺应时代融入大局 放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

2020-09-26 09:53 青岛日报阅读 (132245) 扫描到手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沈俊霖 王学义

事实一再证明,一个城市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有可能走在前列。

今天的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蔓延的疫情让世界变上加变,加之更加复杂的原因,世界秩序在剧烈而深刻地变动着,全球化遇到逆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重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中国的国内大循环,必然是跨越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循环,一是可以扩大内需,二是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南北、东西的区域均衡发展,让整个北方地区进入一个“补课式”的较快增长阶段。

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

青岛如何发挥好这两个“双节点”作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机遇、开创未来?我们必须站在全新的坐标系中重新思考城市的定位,重新审视自身禀赋,精准城市战略定位,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将肩负的国之重任与新发展格局有序叠加、高效协同,汇聚成开启城市未来的磅礴之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过去,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对内需的依赖逐渐增强。

因此,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来,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所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者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先来看投资需求。投资事关经济工作的全链条,是当前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活力与后劲的关键指标。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关键是要抓好投资。

国内前排城市纷纷把投资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5%。深圳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回升,前8个月,同比增长10.2%。成都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策划、包装、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先后发布多个投资“机会清单”。南京全力扩大有效投入,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西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高达12.8%,增速排名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去年,在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下,在新路数新打法下,站在开放发展新风口的青岛,投资“炸开了泉眼”“找到了矿脉”。2019年,青岛全市投资增长21.6%,增速创近七年新高,居中国35个大城市第一位。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青岛高歌猛进的投资势头产生了不小的抑制。1-8月份,全市投资同比增长5%,虽然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不错,但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想实现年初定下的年度奋斗目标,差距还很大。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长。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青岛想要保住这个位置,进位争先,必须发力投资,绝不能丢掉青岛在投资方面保持的全国领先地位!必须坚持把抓投资、抓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和“生命力”,不遗余力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今年6月1日起,青岛发起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转换路数、改变打法,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夺回来、把工期补回来,以高质量投资强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住了投资和项目建设持续趋稳向好的态势。9月25日,全市投资运行专题会暨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调度会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决定将“百日攻坚”行动延续到年底,育新机、开新局,奋力夺取“双胜利”。

再来看消费。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已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消费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关键是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消费需求将呈现“回补”现象,这是机会所在。再往远一点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的“发动机”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消费力将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大关键因素。

青岛消费的底子不错。今年上半年,相比排名第14位的GDP,青岛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榜单上的排名相对靠前,列全国第12位。青岛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机遇,把消费抓上去,让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更加澎湃!

放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进一步融入国际循环

今天,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闭关锁国,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和世界先进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以开放促发展。在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疫情期间,全球经济运行秩序遭到重大冲击,外需进一步萎缩,全球供应链极不稳定。过去的国际循环已难以为继,这也要求必须打破“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国际价值链低端”的低水平开放发展局面,走高水平开放发展之路,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今天的青岛,面临的开放大势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发展寄予厚望,要求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要求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特别要求青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的作用,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

青岛要勇担国之重任,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进一步深度融入国际循环。

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开放发展的两大平台,也是青岛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已经在全市开放发展中起到了引爆效应。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一年来,着力建设“五大中心”。其中,在上合多式联运中心,一条“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东接日韩亚太”的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已现雏形,力争成为中亚及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自挂牌运行以来,也较好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这“两区”通过发挥其独有的政策创新和便利化优势,已经集聚起大量的资源要素,今后要进一步发掘潜力,释放活力。

深度融入国际循环,必须稳住外贸基本盘。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86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应该说,在疫情的冲击下,能够稳住阵脚、实现正增长,已经很不容易。但青岛这一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位,只能算中规中矩。需要重新审视国际循环,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让外贸企业轻装上阵。

开创外贸新局面,服务贸易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自2013年起,中国超越美国一直稳居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服务贸易无论总量还是发展水平,都有不小差距。要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就必须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今年8月2日,青岛获批成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这将为青岛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政策利好,助力青岛打造服务贸易发展高地,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青岛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创新路数打法,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先明确,这一格局中既有“国内大循环”,又有“国内国际双循环”。前者为“主体”,后者则要“相互促进”,谨防两个循环生态体系“脱钩”。

如何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是要充分发挥青岛“双节点”优势。

从内外两个循环看,对外,青岛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在统筹内外两个循环中,就有了“双节点”的价值;从国内大循环看,国内大循环必然是打通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又是长江以北地区第三大城市、黄河流域经济的出海口,在打通南北东西的国内大循环中,具有“双节点”作用。

青岛加快构建城市“朋友圈”,在东西南北不断“落子”,正是在发挥上述两个“双节点”的作用。

青岛主动提出学习对接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借助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辐射作用、让青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更有力地辐射黄河流域、辐射北方地区;“学深圳、赶深圳”不断推向深入,构建起“南深圳、北青岛”的全新格局;牵手成都,两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城市,开启了新一轮合作大幕;青岛抢抓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以及北京自贸试验区的难得机遇,主动靠上去,接受辐射,加快数字经济升级,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功能。

独行快,众行远。超级城市身后往往站着实力雄厚的城市群。由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组成的胶东经济圈,拥有3200万人口、3万亿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42%、占黄河流域九省区的13%。目前,胶东经济圈已经成立了创新创业、文化旅游等12个发展联盟,签署了金融服务、行政审批、法制一体化等16个合作协议,正携手打造“双循环”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青岛要当好牵头城市,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不久前,青岛联合胶东经济圈五市和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共同发起2020·青岛·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并携手海关、港口、证券等企业、机构,搭建服务黄河流域的企业合作机制。要用好这个机制,进一步深化与沿黄流域的合作。

青岛着眼于打通内外循环的更加畅通便捷通道,从去年开始,着力与重点国家共同建设一批“国际客厅”,旨在推动国内外企业、商协会和地方政府间的顺畅对接,其功能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为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对接。目前,面向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的“国际客厅”和山东会客厅已经正式运营,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央企“国际客厅”也已经启用,要用好、用足。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营造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方面,青岛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作为努力方向,致力于打造一种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政务服务环境。这已经成为青岛的新名片,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但要看到,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营商环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再接再厉,进一步优化。

循环不畅,是因为存在淤点堵点,政府要做的就是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淤点堵点。要用好改革的“冲击钻”,打破政策的瓶颈和障碍,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痛点和堵点,加速人、财、物的自由流动。既要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经济和社会治理水平,也要通过强力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打通支撑经济循环的全流程创新链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开放发展的关键节点,青岛始终没有缺位,始终站在前排,勇当先行者、试验田,一次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一次,也必须挺身而出,勇担当,善作为,找到与新发展格局的最佳契合点,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为城市开辟新赛道、新空间,赢得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