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杨玉增讲述入朝作战经历 抢救伤员32名荣立三等功

2020-10-20 07:44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93926) 扫描到手机

杨玉增讲述入朝作战经历。

■ 编者按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无数中华儿女响应号召,义无反顾投入到保家卫国最前沿。他们,有人把生命留在异国他乡,有人把芳华献给残酷战场。他们,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本报即日起开设专栏,追忆英雄部队的丰功伟绩,讲述参战英雄的感人故事。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见习记者 孙心悦

“战斗打响后,我们在洞里救治伤员,随着战斗进展,从前线背下来的伤员逐渐增多。不多时,洞口就挤满了伤员……”10月15日,杨玉增回忆起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战斗——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作为医务兵,杨玉增冒着枪林弹雨负责救治战场伤员,他曾借着四处爆炸的亮光为伤员包扎,他曾一个人抢救伤员32名,他也曾亲眼目睹一位位战友离去……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今天,杨玉增向记者讲述战场上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分享,让更多人更清晰地了解那段历史,知道那些故事。”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救护所负责人,想到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想到战前写下的决心书,当时我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来”,带头冲了出去。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少人走上战场,再也没有回来啊!希望能让更多人珍惜当下,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为社会进步做出些贡献。

——抗美援朝老兵杨玉增

参与开国大典

后赴朝鲜作战

10月15日,记者来到杨玉增家中,听他讲述革命故事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些难忘经历。

现年88岁的杨玉增,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村家庭。1945年,杨玉增被来学校演讲的八路军战士吸引,当时才13岁的他萌生参军的想法,却被母亲一口回绝。

“最后还是由我父亲出面才搞定。”直到现在,他还记得父亲的话——“我们家有四个孩子,走了一个还有仨,年轻人保家卫国是大义,我们应当支持!”就这样,杨玉增如愿参加县大队,成为一名少年护理员。

当时,侵华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杨玉增参军三个月后日本宣布投降,随后他复员离开心爱的部队。时间转眼来到1947年,解放战争越来越激烈,杨玉增毅然决然地再度投身部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并且在部队再度担任卫生员。

1949年6月,杨玉增随部队驻扎在天津塘沽。在这里,部队接到那个让杨玉增毕生难忘的任务——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他非常幸运地入选步兵方阵。

1950年,杨玉增奉命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阅兵,这次他被编入汽车机械方队。“我坐在汽车上,拿着枪,心里特别高兴。”杨玉增告诉记者,有了上一次参加阅兵的经验,他也没那么紧张了。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1951年6月,杨玉增随部队从天津塘沽出发,跨过鸭绿江投入战斗。

炮弹身边爆炸

负伤不忘职责

从1951年6月23日入朝作战,到1954年10月回国。在朝鲜战场上,杨玉增一共参加过三次战役,分别是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的反细菌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其中,让杨玉增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役。

回忆起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现年88岁的杨玉增仍历历在目。

杨玉增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在的救护所设在一个自然洞里,战斗打响后伤员不断增多:“由于洞内缺氧,火柴不着、蜡烛不亮,伤员积在洞口进不去,里边的人员也出不来,抢救工作无法进行,洞口周围枪炮声响成一片,担架排长在洞口当场牺牲,几位同志也负了伤。”洞里环境恶劣根本无法抢救伤员,到洞外则随时有负伤和牺牲的危险。

“在这紧要关头,是要命当‘狗熊’还是冲出去抢救伤员,这是考验人的关键时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救护所负责人,想到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想到战前写下的决心书,当时我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来’,带头冲了出去。在我身后的几名卫生员也随我冲了出去,我们找了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借着爆炸的亮光开始抢救伤员的工作。”杨玉增回忆道。

虽然在洞外有了救治空间,但是敌人打来的炮弹不停在附近爆炸,惊险异常。顾不上考虑个人安危,杨玉增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多抢救伤员,不让战士们受二次伤害。在敌人持续不断的轰击之下,一颗炸弹落在杨玉增附近爆炸,他当时背后一麻便昏了过去。过了一段时间,他醒过来才知道自己负伤,并被战友背进洞里。

“我将手伸向背后,摸到被鲜血浸透的绷带,心想这可完了,不能和同志们一起抢救伤员了,但又想到战前决心书里‘重伤不要哭,轻伤不下火线’。”于是,杨玉增咬着牙毅然站了起来,再次冲出洞口加入了抢救伤员的工作。

此次战役,杨玉增所在的一九九师任务是夺取矫岩山,最后部队占领了矫岩山、歼灭敌人,用一场胜利结束战斗。杨玉增所在的营救护所,出色完成战场救护任务,他一个人抢救伤员32名,荣立三等功。

喝高粱米稀饭

为前线省粮食

杨玉增告诉记者,朝鲜战场环境不比国内,入场作战的部队没有像解放区一样稳固的根据地,朝鲜全境都在敌军轰炸范围内,军队只能在深山老林里驻扎休息。

据杨玉增回忆,当时的作战条件也很差:“在1951年的秋季防御作战时,前线的战士没有条件洗衣服,战士们饱受蚊虫虱子的叮咬,导致作战效率降低。”

于是,杨玉增向上级汇报,主动申请把战士们的脏衣服背到卫生所,用热水烫洗灭虱,洗净晒干再由战士带回连队,让他们穿上干净衣服。这一举动也受到上级重视,号召全团向杨玉增所在的卫生所学习。

在作战期间,敌人一直在不间断地轰炸,把我方运输物资的桥梁摧毁。桥梁破坏容易抢修难,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我方只能在夜间抢修,据杨玉增回忆:“桥梁被毁之后一时半会修不好,物资就运不进去,于是上级就号召我们后方为前线战士节省粮食。我们为了支援前线,喝了18天的高粱米稀饭,把节约下来的食物运到前线。”

杨玉增感叹道,虽然后方的战士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但每个人都勒紧了裤腰带,用尽所有办法供给前线,让前线的战士们能吃饱,有力气作战。”

记录讲述经历

让人了解历史

每每回忆起峥嵘岁月,都让杨玉增感慨不已。

“那时候作战艰难,也让我们和当地的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当年朝鲜人民亲手绣制送给他的领结向记者展示,那上面用朝鲜语写着当地人民对他的祝福,还有他和朝鲜人民在战争结束后拍摄的照片,也一直被珍藏着。

记者在杨玉增家中看到,无论是当时朝鲜人民赠送的纪念品,还是荣立三等功的证书,他都细心保存着。“想起那段岁月时,我就拿出来看一看。”杨玉增告诉记者,他在闲暇之余还喜欢读读写写,记录下他参军以来的经历,这其中也包括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作战过程。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少人走上战场,再也没有回来啊!”杨玉增感慨道,现在他无论是记录还是讲述这些故事,所希望的是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那时候的事,知道现在的生活是通过多少人的流血牺牲才换来的,希望能让更多人珍惜当下,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为社会进步做出些贡献。

看着如今祖国的变化,杨玉增心中倍感欣慰:“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了,现在家里是四世同堂,我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党对我们这些老同志都很关心,还时不时来慰问,能过这样的生活,我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