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变革、和合共赢,中日韩创新季诚邀三国“大咖”举办高峰论坛

2020-10-29 21:4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942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 许耀文

青春之岛,阳光之城,10月29日上午,由青岛市科技局、城阳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0中日韩创新季在青岛城阳正式开幕。同时,以“创新变革、和合共赢——如何培育中日韩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引领新引擎?”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如期举行。天安数码城集团常务副总裁郑洪权,中日产业投资促进协会执行副会长徐杰,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理大产学研基地(深圳)有限公司总裁陈绮东,对韩创新创业供应链资深专家、大公坊iMakerbase中韩创新中心CEO、深圳市创客供应链协会会长丁春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机研究院院长沈玉龙出席论坛并讲话。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推动全球产业链发生深刻调整。在新形势下,城阳又将如何发挥以日本、韩国为主的经贸和产业优势,培育中日韩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引领新引擎呢?对此,各位嘉宾从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以及实现中日韩合作共赢的挑战与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各路“大咖”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交流、各抒己见,思维碰撞精彩纷呈。

构筑物的形态决定企业的样子

“创新生态是城阳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青岛主推的风向标。”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城阳区副区长杨超用土壤、种子、肥料与阳光的比喻,讲述了城阳政府对创新生态的全力打造,“土壤就是载体,种子就是鲜活的企业,肥料就是创新的要素,而阳光最重要,也就是一流的营商环境。构筑物的形态,就决定了企业的样子。”

杨超表示,城阳集聚了青岛的高新区、轨道交通示范区等众多开放平台和国家战略,这些都是培育创新生态环境的优质土壤。城阳还有467家中小型科技企业、560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未来能够茁壮成长、建造创新生态之林的种子。同时,通过引入西安电子科技研究院、深圳大数据合作者中心等科研院所,实现包括政策配置在内的整个系统的配置,给予创新生态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与平台基础、企业萌芽、政策助力相比,杨超特别强调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有事就服务、无事不打扰,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做最大的帮扶、最少的打扰,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就像空气对生命一样重要。

四链合一,激发企业创新激情

作为本次2020中日韩创新季的又一重头戏,青岛市首个“双城双园”模式离岸孵化器—青岛天安(韩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式揭牌。在本次论坛中,天安数码城集团常务副总裁郑洪权详细讲解了园区的创新发展与资金链、产业链、技术链之间的联系。“天安一直在创新,今年我们推出产业工业园形态,以打造创新企业生态圈为思路围绕四链做了很多工作。”郑洪权表示,产业、资金、人才和技术本身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四大要素。他非常赞同青岛着力打造四链合一,并以此给予企业充足的养分和阳光,激发更高的创新激情,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对此,郑洪权做出深入解释,“天安现有上万家企业,定期的交流和活动会让他们产生思想碰撞,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典范,产生思想和发展理论的深入。同时在资金方面,天安会与政府做一些产业引导资金,对一些企业进行扶持。我们也会与国内大学合作,做一些产权引入,在技术方面要引进来也要实现落地,将产品带出去。我相信我们把创新企业生态圈做好,是对园区内企业更大的支持,他们也会迸发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对于人才链的搭建,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机研究院的院长沈玉龙讲述了研究院针对城阳未来的人才聚集所做的部署:“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恰恰缺乏高层次或起到核心作用的人才,这一块是短板。我们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机研究院打造成一个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重点聚焦在工程博士、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在今年上半年,研究院专门招生了70余位研究生,预期在2021年,有上百位研究生将在研究院培养。他们会深入到青岛城阳ICT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深度融合,起到人才支撑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迭代发展,在城阳形成人才聚集的效应。”

关键词:共赢!

目前,我们国家的双循环发展格局非常重要,要想发展好就要更好的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城阳正在大力推进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高地建设工作,在创新生态打造方面将会采取怎样的战略和措施,更好的利用中日韩三个市场、三种资源,培育以科技创新协作为导向,技术互通、产业互补、企业互信、创新要素集聚的中日韩创新生态,实现全方位共赢?对此,各位嘉宾作出深入探讨。

“如果没有好的生态,我们的合作和创新是无法实现可持续的。”中日韩产业经贸合作高地作为城阳区大力主推方向,杨超就未来发展作出解读,“首先,政府要有作为。城阳区搭建起了城市联盟,中日韩商务理事会青岛联络办公室也设在了城阳。以此为基础,城阳还建设了20万平米的城市客厅,这些都为中日韩的合作注入了力量。其次,在此基础上要展望实现共赢,可以用“四多”来总结:多办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多流动实现资金、人员流通;多打动实现服务品牌与企业品牌的持续合作发展;多互动用好城阳力量,重塑开放的优势。”

实现共赢,既要有好生态,也要抓住好机遇。现在,中日两国企业在创新合作和共赢方面有许多产业领域值得关注。“中日合作空间大,机会多。”中日产业投资促进协会执行副会长徐杰讲到,“首先,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特别是半导体材料方面,一直以来保持世界领先位置。目前,中国相关的半导体配套制造工艺需要提升,提升之后市场空间将更大,因此在半导体先进技术的引进方面空间很大。另外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需求也非常大,日本同样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在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前端设备市场中日本占有率达到90%,后端设备达到55%,相关检测设备达到97%。9月份关于日本出口中国的统计数据同比增长8.7%,贡献第一大的是半导体设备,第二大的是汽车。其次,就是日本的精密制造,也是世界领先。钛合金阀门在国际几乎是空白,接下来中日产业投资促进协会愿意为日本的先进技术和项目落地青岛、落地城阳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机遇就有挑战,如今,中日韩在实现国际间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各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服务机构、企业正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实现突破?在今后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我认为,产学研相结合是破局的关键。”针对日后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挑战,陈绮东表示,“高校在重视研究的同时,要倾听产业和企业的声音;产业和企业在遇到困难和痛点时要不断学习,这就可以交给上游高校去做。”

此外,丁春发提到了优势互补的重要性:“在企业孵化时将各方优势体现出来,通过国际化的创新平台,中小型的团队也能借力各方优势寻求发展。大公坊现在做的很简单,就是把每一个项目做“好”。深度挖掘国外优秀项目,导入中国,通过中国的供应链体系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创新载体走出去的太少,走向国际是中国的创新很好的融入国际、实现共赢的途径。”

最后,沈玉龙从行业发展驱动和健康发展环境的营造两方面作出解答。“目前,行业发展已经不是模式驱动,真正到了技术驱动产业发展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就要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机研究院近一年来,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到的企业达到近70家,真正给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高达30多家,这些都很好的解决了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提到国际合作共赢,沈玉龙表示,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未来要为产业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核心是知识产权问题。国际合作的时候,要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办法,也掌握技术才能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有话语权、立足点。企业发展不局限于眼前,要立足长远,扩大格局,争取占据优势,营造良性的产业发展环境。”

青春之岛、阳光之城,城阳必将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城阳区将充分发挥中日韩三方的经贸、产业优势,培育中日韩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引领新引擎,助力青岛成为创业、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