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洋分治,中国劳工多次被驱赶

2020-11-15 15: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898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新市场刚开始秩序井然,贸易也逐渐繁荣发展起来,然而,“当天气开始变冷时,经营商贸的老百姓已为自己用席子、砖块和空箱子建成了简易木棚。逐渐一个席帐挨着一个席帐”。在售卖的商品中,有“被驱赶的中国部队的仆人和厨子留下的谷物”,还有书店售卖“圣人孔夫子著作和禁忌小说”。“在另一个席帐中是苦力的卧室,他们每天晚上在该处凑合一顿晚餐,并用6~8个铜钱找到一个容身之地”,“对着青岛的街道的一侧保持得相当干净。美味的饭菜和冒着热气的炒锅吸引着饿了的苦力进去。后面的野地则是令人倒胃的地方,那里到处是污物,只有驴子在那里午睡”。

越来越凌乱的“穷汉市”逐渐引起了重视,因为“传染病正威胁着青岛那些昂贵的新水井”。

再一次迁移,到了大鲍岛一片被称为“中国城未来的市场大厅中”。开始还不错,但随着工人数量增加了10倍,席棚村庄又超过了负荷。“当天变暖并出现异常干旱时,传染病便通过人满为患的村庄传播开来;这个席棚村庄是疾病的病灶,到处都缺好水,全都是脏的”,他们认为影响了到他们的“绿色驻地”。

所以,中国劳工再次遭到驱赶。

“经过彻底协商后为中国城选了一个地方。在青岛东部,旧货商和苦力应住在丘陵的那一侧”(《山东德邑村镇志》)。

选择新的地点,德国殖民者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尤其是他们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首先要保证欧洲人的健康,不能让这些中国人干扰他们的生活;二是不能离工地太远,影响工作进度;第三还要考虑未来台东镇的扩建”(《台东镇早期建设研究》)。

就像当初分成欧人区和华人区一样,德国殖民者把中国劳工锁定在了杨家村以北,此地既交通便利,可以通往李村和崂山,又离中心城区不远,步行半个小时就能抵达,而且他们看中了贮水山、青岛山等山脉的隔离,目的不言而明。

在中国的土地上,德国侵略者恬不知耻地驱赶着原住民,将他们的村庄和土地夺走,占据最好的地段和资源,对生活困苦却为建设付出辛劳的劳工嗤之以鼻,行径之卑劣可见一斑。

德国当局的一切规划都是为殖民利益考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东镇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