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新凤霞艰难的学艺之路

2020-11-16 21: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9896)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图/摘自《美在天真》

她,历经新旧两时代的沧桑;她,出身贫寒,面对各色人生,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她,就是新凤霞,评剧表演艺术家,“新派”创始人。一句“可以三天不喝茶,不可不听新凤霞”,足见观众对她的推崇。新凤霞凭借过人的天赋和机敏的灵气,从小学徒到主角儿,在闯江湖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一身的本领。骨子里的倔强使得她如《花为媒》中的张五可一样,寻找自己的爱情,嫁给剧作家吴祖光后,两人互相扶持。十年浩劫,遭遇迫害和疾病的折磨瘫痪后,未曾上过学的新凤霞变身作家、画家,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师从齐白石等名家作画。一手烂牌,打得异常漂亮,这就是穷苦孩子新凤霞的传奇人生。

“我从记事起就知道要学本事挣钱养家。七个孩子加父母共九口人,睁开眼就得要吃要喝呀!光靠父亲卖糖葫芦难保一家人温饱。穷苦的孩子们抱团儿,小女孩儿们要挣钱,那年月好道太少了”。《美在天真——新凤霞自述》

何为“好道”?“我们住的那地方的人家都是社会最底层,个子大的当女招待、到妓院当使女,小点的只有做零活。我是小不点儿,又瘦又小,去砸核桃,去蛋厂打鸡蛋,去装火柴,到毛织厂捡线头,或者给有钱人家做零活,给老爷太太捶腰砸腿⋯⋯反正有活就干,为了挣点钱帮助爹妈过日子、一家人吃饱饭”。

对于穷苦出身的新凤霞来说,这就是好道。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苏州,祖父在苏州做过县官。后来祖父出事,祖母带着一女两子来天津安了家。当时祖母还怀着新凤霞的父亲,是好心人收留了他们。新凤霞的父亲靠卖糖葫芦勉强糊口,新凤霞作为长女(据说新凤霞是被人贩子卖天津,被养父母收留的),自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然而,即便生活困苦,新凤霞仍从心底里热爱唱戏。

“我决定学唱戏,像堂姐那样,台上唱好戏露脸,台下能吃饱穿暖。自己的道路选择好了,我就天天去二伯母家,首先给二伯母干活,跟二伯父和姐姐学戏。先学好吃苦受累,才能唱出‘嘎嘣脆’的好角儿。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翻看新凤霞的自述《美在天真》,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苦孩子。生活在天津最底层的人群中,她亲眼目睹了世态炎凉。她曾经拾到被扔在垃圾桶里的女婴,没人要,最后求大伯母养育,却在三岁时被有钱人的车辆撞死了;穷苦的生活让很多人选择逃避,他们染上了毒瘾和酒瘾,最终落得惨死;二伯母开妓院,大量的女孩儿被迫卖淫,遭受剥削;尤其是天津的一场水灾,穷苦人家在房顶上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还被房东驱赶⋯⋯

生活虽是苦涩的,新凤霞骨子里却保留着一份纯真和倔强。她刻苦学习唱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戏霸和财主,都不甘堕落,一直练就着与生活抗争的能力。

除了维持生计,新凤霞就是练习唱戏,在她13岁那年,拜师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十几岁的新凤霞跟着戏班边唱边学,闯南走北,去过兰州、西安,唱评剧也学地方戏,到过烟台、济南、青岛,进过戏班,也在海边撂过地,进过石家庄、秦皇岛,为了吃饱饭什么班都搭,在北京天桥曾经被人嘲笑,其中的苦楚,只能自己默默地咽下。

幸运的是,新凤霞遇到了很多贵人。“我们戏曲艺人有一句老话:‘艺不分家。’这句话的分量平时体会不到,在困难时凡是做艺的可都靠这句话解决问题。艺人讲义气,家里有困难了,都是艺人们出头,搭桌演义务戏,大家凑份子钱。艺人闯荡江湖走南闯北,只要有艺人的地方,就会逢凶化吉”。

在青岛,她就遇到了不少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