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一个国家级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创业样板:变化打法 高新路径搞活一座城

2020-11-17 18:1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632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崔璞

困局中开新局,就是要靠改革、开放、创新!

转换思路,变化打法,就会有好的成效!

青岛加快建设创业城市,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青岛高新区)则是创新创业的先锋军,因为这是一片最难能可贵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土壤,在这里青春之岛与创新创业产生深度的共鸣,让青春之岛始终洋溢着青春澎湃的活力。

作为全省第一批开发区改革试点单位,青岛高新区改革担负着“为后续功能区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的使命担当。

“改革一年来,青岛高新区通过改革激发了园区活力、创新了路数打法、搞活了干部队伍、汇聚了发展势能。我们将继续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向,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表示。

流程再造

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逐步构建新格局、打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0%(全市第一),较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工业增加值增速10.7%(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4%(全市第四),其中工业投资增速64.7%(全市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流程再造,用户思维破解“痛堵难”。我们建设创业城市,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

近日,位于青岛高新区的蔚蓝生物项目按照“拿地即开工”,模式快速办理了前期手续,正式进场开工。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共有盘古润滑、青岛58中高新校区、拓疆机器人、海大生物等35个项目开工建设,海尔生物医疗产业园等18个项目竣工。其中海大生物产业园项目在土地招拍挂2个工作日内就拿到施工许可证,盘谷润滑制造中心项目2个小时就拿到施工许可证,不断刷新着审批服务的“高新速度”。

政府服务好不好,让群众来评价,让市场主体来评价,以分、小时计算效率,这就是“用户思维”。目前,青岛高新区已探索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路数打法,工委管委领导带头出招出手,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深入一线征求意见、现场办公,今年以来解决企业融资、生产、上市等重大问题20余个,全区新开工项目30个,新竣工项目14个。

聚焦五大领域实现“精准破阵” 以“理念创新”倒逼“功能升级”。一年来,青岛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聚焦体制机制、干部队伍、营商环境、行政效率、金融服务五大领域中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刀刃向内,创新路数打法,对原有的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造,加快建立层级精简、扁平管理、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生态系统,以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改革前,项目“协调堵”“落地慢”“推进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但在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这些痛点正通过“流程再造”的方式被打破。近期,青岛高新区牵头制定实施了《青岛高新区占地类产业项目服务流程再造暂行办法》,明确了由青岛高新区招商部门、建设部、经济发展部分别主责项目洽谈至签约、开工至竣工和投产运营三个阶段工作,建立起了从项目落地、建设竣工到培育壮大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同时,施行“牵头推进、联席会议、专人负责、公开承诺、限时办结”五项机制,最大限度地削减层级、减少环节、精简手续、压缩时限。

顶层逻辑

瘦身强体,回归本位打好“优势牌”。体制机制改革是功能区发展的顶层逻辑,也是做好产业、科技、服务、金融等板块后续改革的前提。随着一项项符合发展实际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个个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优势正在青岛高新区凝聚。

聚焦创业的重点方向,打造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完整的创业创新产业生态,依托创业做强产业、依托产业赋能创业。翻开青岛高新区改革一年的“成绩单”,主责主业的“学科成绩”尤为亮眼:先后举办携手京津冀等9场“云招商”活动,签约82个优质产业项目,总投资296亿元;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开厅两个月即签约优质项目24个,储备项目30余个。半年时间,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较去年同期增长38.4%;半年时间,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1家,较去年同期增长24.4%;29家企业获批建设青岛市首批技术创新中心,占比21.8%,位居全市第一。人才迅速集聚,截至目前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40余人,园区人才总量突破50000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累计引进相关项目200多个,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医疗医药”产业链已累计引进150余个项目与330余家市场主体,总投资额超过140亿元。与成绩相呼应的,是青岛高新区“瘦身强体”“轻装上阵”产生的“加速度”。

在改革伊始,青岛高新就区以组建“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适配的服务型政府”来重新定位管委功能,将10大类50余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进行“两剥离”,集中全部力量聚焦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主责主业;在机构设置上深化“大部制”改革,高新区将原有的22个机构精简为综合部、党群工作部、建设部、经济发展部等“八部一委”,建立“管委会—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三级扁平化管理架构,实行全员聘任......

近日,青岛高新区对在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启动仪式、上海招商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71人给予“加点”奖励,奖励结果与干部的下个月薪资直接挂钩,在全市功能区中率先实现了“企业化管理”,标志着管委会由“管理组织”向“经营组织”的转变。

目前,青岛高新区在全国功能区中率先创立了以点数、系数、指标数和权数为重点的三级岗位KPI指标考核体系,全面激发了广大干部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按照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的考核办法,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辨别出来,使干部一切围着考核转、一切盯着目标干,运行体制更加顺畅,决策效率更加高效,改革后高新区各项工作的推进成效也有了量化依据。”青岛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网格服务

网格服务,融入企业建立“微循环”。

青岛建设创业城市,就是要营造创业创新的全方位服务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植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为创业创新提供保障,实现“全市一盘棋、全国一幅图,全球一张网”的创业创新服务网络图景。

企业引得下,建得快,投入运营后当然还要“过得好”。

日前,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企业青岛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光电”)的二期项目融资遇到困难,青岛高新区的网格员在得知情况后积极协助企业与财政金融部及多家银行机构进行对接,高效推进、全程跟踪,帮助企业在青岛高新区扶持政策执行期即将到期前,完成《银行贷款合同》的签订工作,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在运用国家级高新区在政策、金融、科技、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对企业进行“常态化扶持”的同时,青岛高新区还在全市首创企业网格化服务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化、职责定位专一、服务理念超前的信息化网格员队伍,常态化的沉浸在企业一线,迅速回应企业诉求,打通“神经末梢”。

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建立起“有事就找网格,小事不出网格”服务品牌,建立起“网格员-部门-管委”三级服务体系,将1200余家重点企业和载体纳入24个网格,采用“1+3”模式(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和3名网管员),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厘米”。推行“企业吹哨、网格员报到”服务模式,建立“1510”问题解决机制,即:对企业反映的问题1个工作日回应、一般问题5个工作日办结、特殊问题10个工作日完成。

“在疫情下,网格员帮助我们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等问题,我们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又多了一条路径和纽带,感觉很暖心。”“网格员为我们提供了一对一的帮助,精准讲解了相关优惠政策和减免政策等,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企业二期建设需要资金3000万元,目前企业无抵押物,在网格员的帮助下已经有招商银行与我们对接。”

金融赋能

金融赋能,巧用杠杆算好“资本账”。

青岛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瞄准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集聚优质资源,用资本的力量助推创新创业,用市场的逻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以技术创新带动创业发展,推动更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近日,青岛高新区作为全国8个城市的首批试点区,出资5000万元作为首批风险补偿金,将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争取了全国第二家“制造业资金合作计划试点”落地,进一步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根据试点方案,按照政府、企业、银行“2:1:8”的出资比例,青岛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政银企”(银行、管委、区内制造业企业)联合的“批发式”融资机制,通过区直属企业出资设立风险补偿金,为企业提供担保,以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及供应链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缓解园区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区内高测股份、海大生物、崂应光电等10家企业将成为“批发式融资”的首批合作对象,融资总额8亿元。

推行“批发式融资”试点改革实现园区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其本质在于高新区产业结构与之前相比更加集聚优化。改革后,青岛高新区编制了《“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专题规划》,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并通过“金融+科技+产业”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催动产业裂变式发展。

为持续用好“政银企”组合拳强化产业培育,疫情以来,青岛高新区出台11条扶持政策,下达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6批次、2.4亿元,提前拨付高企奖励、专利资助7040万元,减免各类房租近1500万元,帮助企业新增融资11.6亿元;研究拟定《青岛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现状及对策》《青岛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12家区内企业入选青岛市上市高企培育库,总数占全市1/5,中科英泰等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首批科创板上市培育库。其中,高测股份日前顺利在科创板上市,成为青岛高新区培育的第1家、全市第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上市当天市值即上涨240%,发展已成功迈入“快车道”。

内外兼修

攻坚克难,内外兼修雕琢“品质城”。区位上来讲,地处胶州湾北岸的青岛高新区核心区,正好位于整个胶州湾湾区的湾底,这里几乎是青岛全域的几何中心,胶州湾湾区也相当于胶东半岛的几何中心。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产业发展“量的积累”,也离不开城市品质“质的飞跃”。功能区改革伊始,青岛高新区就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全面发起加快人气商气集聚、交通瓶颈突破等“九大攻势”,打造“内外兼修”的城市品质,将工作合力聚焦于企业和群众的“身边事”,在全市率先打造“在家生活方便、出行交通方便、办事舒服方便”的“一刻钟生活圈”,将青岛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切实转化为城市生产力。

一年来,青岛高新区发起建设品质高新、便捷高新、畅通高新的三大行动,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康复大学、青岛五十八中高新区分校、中欧国际城初中、高新嘉园幼儿园、青岛市康复中心等一批教育、医疗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困扰园区10余年的“断头路”华中路——打通工程全面开工,正在加快路基施工和土石方开挖,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0%,按计划2021年6月建成通车。地铁8号线完成综合联调质量评估报告编制及各方审核,线路北段综合联调工作顺利完成。济青高铁红岛站已完工,周边市政配套工程正在收尾,下一步铁路相关部门将组织竣工验收,计划2020年底前开站运营。作为青岛高新区东片区重要的民生工程——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华贯路农贸市场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项目选址、规划、建设等工作。

投资热土

11月7日上午,山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带领有关部门、区市负责同志,在上海考察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阳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接洽谈合作事宜,并见证青岛高新区与埃森哲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根据协议,全球500强企业埃森哲公司拟在青岛高新区设立交付中心,开展业务流程外包、应用系统外包、技术基础架构外包及系统集成服务、咨询及数字营销服务等,双方将重点围绕机器人园区建设和企业智能制造转型深入开展合作,助力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青岛正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依托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埃森哲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公司,希望充分融入青岛开放发展进程,推动更多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管理运营的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青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双节点”价值,畅通东西、贯通南北,联动陆海、互济东西,这里开放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投资环境良好,已成为企业家和创业者投资兴业的热土。

高新区正处于青岛这个战略支点的前沿核心,这不仅体现在地理上,更是国家、省到青岛市,赋予一个区域的未来机遇。

在这里,全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只争朝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