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嘉峪关学校承办第二届青岛市STEM协同创新联盟研讨会暨市南区STEM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会

2020-11-18 17:21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52001)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11月18日讯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选拔模式,提升学生科学与创新素养,2020年11月18日,第二届青岛市STEM协同创新联盟研讨会暨市南区STEM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会在青岛嘉峪关学校举行,来自青岛市干部教师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仪式上,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孙刚致欢迎词,与与会代表一起回顾了青岛市在STEM教育方面的研究历程,展望了未来的愿景。随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志刚、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孙刚、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卫为第二批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领航学校的青岛嘉峪关学校、青岛第39中学、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授牌。

青岛嘉峪关学校刘群校长以《 “海洋STEM”轴心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创新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学校以海洋教育为背景,以“STEM+”这一轴心为创新发展引擎,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融合为主要方式,突出融合化、课程化、项目化、生活化等特点,绘制具有真实情境、跨学科融合、跨学段研究、评价迁移等核心特征的课程图谱,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嘉峪关学校邢锦竹老师携手科技辛有生老师一起执教了《“疯狂”的小车》一课。以现实生活中学校食堂送餐的一个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通过绘制设计图、搭建模型、模拟测试、成果演说、反思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有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据了解,第二届青岛市STEM协同创新联盟研讨会暨市南区STEM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会上,各联盟学校分别介绍了在STEM教育上取的的成果。

青岛朝城路小学邓晓红校长以《创见:STEM校本课程研发的学校样例》为题,介绍了学校以《走进太阳系之旅》课程研发为抓手,从学习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目标,聚类形成课程框架,基于特点确定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课程研发模式和工作流程。

青岛香港路小学于庆丽校长围绕“创新实践 赋能未来——STEM课程的校本行动研究”这一主题,立足学校“幸福三原色”的课程规划,从整体架构、选点实施、研学结合、总结提升这四个方面交流了学校STEM课程的融合研究情况,彰显了STEM课程的校本特色。

青岛市实验小学胡繁华副校长的《以融合的力量,探索STEM教育本土化实施路径》,展示了学校通过四大行动,即建设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学校“STEM+”课程框架体系、重构基于“榉树文化”的三大课程群、建立师生全面评价体系,融合多元路径,实现创新发展。

莱西实验小学徐雷校长以《依托校内外教育资源,建设STEM教育特色学校》为题,介绍了学校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出“4C”课堂教学模式即:联系、建构、反思、延续,将课堂从校内搬到了校外。新增设了10余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活动。

青岛弘德小学王汨金校长以《多元融通 无限创想—青岛弘德小学STEM教育探索》为题,阐述了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未来学习能力,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下,与学科学习相融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未来科技相联合,探索STEM项目课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青岛第六十七中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负责人邢雪梅老师围绕“STEM教师培养的一种途径”,介绍依托我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建设成果,培养STEM教师是一种具有理论依据的、可行的、高效的途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志刚带来了《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解读—学校开展STEM教育的策略与方法》的专题讲座。刘主任强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根据国情整体布局,在各学龄段重点突破、有序推进,构建起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链,才能真正实现国家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帮助教师们获得多学科STEM学习经验,建立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本质认识和科学素养,并将STEM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汗水与荣誉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二届青岛市STEM协同创新联盟研讨会暨市南区STEM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会收获满满。未来,相信青岛嘉峪关学校以及各联盟校将让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基因,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不断探索,追求卓越。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娇娇  通讯员 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