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海底世界”:胶州湾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升

2020-11-19 21:3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329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记者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胶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胶州湾区域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处于较好的水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往年明显提升,浮游动物及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持续保持良好。

胶州湾底栖生物监测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既体现了海洋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海洋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我们在胶州湾区域设置14处海洋生物监测点位,今年8月份对胶州湾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开展了一次系统性监测。通过全面分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可以及时掌握胶州湾海洋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承担监测任务的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监测人员分拣胶州湾底栖样品

从监测结果来看,2020年胶州湾内共监测到浮游植物69种、大型浮游动物52种、中小型浮游动物43种、大型底栖生物95种,与2019年相比,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升,物种分布更为均匀,群落结构均有所改善。

制作胶州湾生物样品标本

浮游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类群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浮游植物是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2020年,胶州湾内共监测到浮游植物69种,平均密度为1.04×106个/立方米,以旋链角毛藻、高盒形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大洋角管藻、波状石丝藻、窄隙角毛藻、菱形藻属为主要优势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86。与2019年相比,本年度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升,物种分布更为均匀,群落结构有所改善。

显微镜下的胶州湾浮游植物-角毛藻

浮游动物是海洋食物链中承上启下的一环,以消费者、生产者、被捕食者等角色在海洋食物网的各个水平中发挥着作用,是连接浮游植物和鱼类的中间环节。2020年,胶州湾内共监测到大型浮游动物52种,平均密度为533个/立方米,以浮游幼虫类的短尾类蚤状幼虫、毛颚类的强壮箭虫、桡足类的真刺唇角水蚤为主要优势种类,较历史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11,显示大型浮游动物生境质量水平优良、群落结构稳定。中小型浮游动物共监测到43种,平均密度为7.6×104个/立方米,以桡足类的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被囊类的异体住囊虫和长尾住囊虫为主要优势种类,较历史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37,显示中小型浮游动物生境质量水平一般,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显微镜下的胶州湾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底栖生物可供食用,还是经济鱼类、虾类的天然饵料,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数可以确切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2020年,胶州湾内共监测到大型底栖生物95种,平均密度为1468个/平方米,底栖生物以菲律宾蛤仔、异蚓虫、寡鳃齿吻沙蚕、塞切尔泥钩虾、双唇索沙蚕和不倒翁虫为主要优势种类,较历史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37,显示底栖生物环境质量水平良好,群落结构稳定。

显微镜下的胶州湾底栖生物-胶管虫

据了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基础上,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还按照全国海洋生态环境年度监测要求,定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及时掌握胶州湾区域海洋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

胶州湾海洋环境质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