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开了25万公里,帮400余人找到家……即墨大哥的流浪人员救助路

2020-11-20 14:5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547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华敬方

在即墨,偶尔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流浪街头,风餐露宿,甚至不知自己家在何处,也不记得自己的亲人是谁。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在外流浪。据统计,即墨区每年会出现约60名流浪人员,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怎么才能帮助他们找到家?在即墨,有这样一个人,不论凌晨还是半夜,只要有线索,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助流浪者,不到3年的时间车上的里程表多出了25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11月18日,记者见到38岁的于大凯时,他刚刚结束了一晚的巡查。“昨晚到今天要下大雨,又要来冷空气,如果这时有流浪人员在外过夜,会非常危险。”

即墨的桥洞、废弃工厂都烂熟于心

2018年3月,即墨区民政局社会事务与区划地名办公室职员于大凯,接手了流浪乞讨等人员的救助工作。当年10月,即墨区救助站投入使用,主要帮助对象有三大类,一是外来务工遇困人员,二是精神正常的流浪人员,三是精神失常的流浪人员,帮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安置、管理等工作。

针对救助对象有地域流动性大、多数神志不清、情况复杂等特点,于大凯打开思路、勇于创新,对上主动与公安、卫生、交通、城管等部门建立救助工作互动配合机制;对下与各镇、街道社会事务办、派出所建立流浪乞讨人员实时报送、实时救助机制;对外主动与青岛市救助站、烟台市救助站、济南市救助站、河南省救助站等周边省市救助工作站建立救助信息交流和沟通合作关系。

于大凯告诉记者,全即墨所有的桥洞、废弃工厂他都烂熟于心,因为经常要去巡查,遇到流浪人员,就及时救助。

曾被精神失常者持水果刀追砍

一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全面开展、齐抓共管的工作网就这样拉开。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工作对救助对象身份不明、户籍不明的工作难题产生了巨大助力,既克服了救助站工作人员少的矛盾,减少了救助站的工作量,又提高了救助管理的时效和速度。

“救助了400多人,有一次令我终生难忘。”于大凯告诉记者,当时他接到热心市民电话,有一名精神失常的男性,出现在街头,于大凯立即赶到了现场,想把人接到救助站,但这个人非常不配合,直接原地抄起了一块大石头,就要砸向于大凯。

于大凯拔腿就跑,“追着追着,他累了,也就放弃了,又走了回去,我就小心翼翼地再次接近他,他不知从哪又找到了一把40厘米长的水果刀,又开始追我,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忘了是反复多少次,也许是他被我的诚意感化了,对我说出了一些信息。”

顺着线索,于大凯顺利地帮助此人找到了家属。

比对DNA找到外省流浪人员亲属

2018年3月15日,救助站接到市民来电称在潮海街道东关菜市场发现一女性流浪人员。于大凯带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此人神志不清无法说出自己信息,身上也没有能证明身份的任何材料。于大凯立刻联系了110民警来到现场,准备一同将其送到市北医院进行暂时安置。

同时,于大凯联系警方,通过公安系统发布此女子走失信息。很快就有派出所反馈称有一女子报案寻找其母亲。后报案人赶至现场,确认走失女子为其母亲,两人均是山东省曲阜市王庄镇户籍,定居即墨,救助站和公安局对两人身份进行查明后,将两人安全送回了家。

2018年5月26日,于大凯接到市北医院电话通知,一名神志不清的救助人员说自己老家是济宁市泗水县,于大凯立即联系济宁市泗水县救助站说明情况并发去照片帮助核查。次日,泗水县救助站回电称救助对象是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西柳村人,已全家搬至青岛市黄岛区居住,并告知了其儿子的电话。于大凯立即联系其儿子告知情况,6月2日,老人儿子到救助站将父亲接回了家中。

2018年8月,于大凯梳理发现一名无法确认身份的救助对象长期在站。他另辟蹊径,由医生采取了救助对象的血液做DNA分析,发往全国数据库对比。对比结果配对此人是河南省滑县王庄镇申寨村村民,于大凯立即联系河南省滑县救助管理站核实身份,8月29日,河南省滑县王庄镇申寨村村委书记带领救助对象的哥哥到区救助站将其接回家,并送上了感谢锦旗……

不到三年,他的车开了25万公里

这些救助故事,看似容易的背后,也有他人看不到的辛酸。于大凯告诉记者,近三年的时间来,他去过全国许多地方,有哈尔滨、河南、安徽、云南,山东省内的16地市全去了个遍。多数时候去外地是为了将救助对象送回家。有的可以坐火车,但也有的丧失了行动能力,便要开车前往,不到三年的时间,他车上的里程表增加了25万公里。

到目前为止,于大凯先后帮助400多人成功找到了家庭、亲人,见证了无数个家庭的团聚。而他自己,经常半夜才回家,也经常去外地,有时半夜接到一个电话就得出去。考虑到会影响还在读小学的孩子,于大凯就住上了“单人间”,虽是住同一个房子,但过上了与家人不同的生活节奏。

“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爱和救助。”于大凯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也会继续坚持将这份事业做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