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 | 工业互联网“教学工厂”推进产教融合

2020-11-22 18:3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057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如果说工业互联网产业是一辆高速前行的列车,那么产业发展的核心,便是驾驶列车的“人”。以智能制造设备为载体,依托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本土化方案,青岛中德生态园的莱茵斯科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产教融合促进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及技术交流平台。

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1月16日,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中德生态园的莱茵斯科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在一楼实训工厂,四排整齐的流水线见证着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在工业1.0区域的生产线,钳工台上的机械设备已经不太常见,工业4.0区域的智能生产线上,从下料到包装出库,都已经实现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自动化,“这条生产线不仅可以生产教学用的实训装备,还可以根据企业订单用于企业的实际投产。”据现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传统生产线向智能制造的升级,车间在人工、成本、产品的一致稳定性等方面均可得到很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如果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比作一辆高速前行的列车,那么产业的核心——驾驶列车的“人”的培养就更为关键。作为重点领域人才评价和能力提升任务承担机构(工业互联网方向)、机电技术培训全国示范基地、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智能制造培训示范基地等,人才培养,一直是莱茵斯科特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公司二楼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实训工厂,从TIA全集成自动化技术中心,到气动液压技术中心、再到简单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一直到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中心,一共12个教室,“每个教室研究一个方向,这12个教室是按照由简到难排列的,涵盖了工业互联网实训的各个环节。”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每个教室里也都有相应的实训设备,“将工业场景缩小到了实训教室中。”

不过,智能工厂的实训装备只是莱茵科斯特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的一部分,更为核心的,是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体系的本土化方案,其中当然包括智能制造行业“人才”的培养。“‘双元制’指的是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学校和企业紧密融合,共同培养技术人才,解决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接轨企业实际需要的问题。”青岛中德生态园的莱茵斯科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成满表示,他们就相当于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学校出来之后,来到企业的智能工厂工作可以做到无缝衔接。”

计划与青岛所有高校建立合作

胡成满告诉记者,为了充分发挥作为“桥梁”的作用,他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从人工智能的工业领域来把所有的技术进行拆解。”他表示,从工业领域拆解出能够服务于具体应用场景的、可以输出的技术,拆解后再判断哪些需要做技术研发,哪些需要做技术对接,“我们来组织团队进行研发或对接。”同时,“把德国一些好的技术和我们做好对接。”在这方面,他们做了很多签约合作,“比如前段时间的进博会上,我们和西门子签约了一个机器人项目,他们合作在中国进行协作式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这是人工智能项目的具体落地和项目的应用,另外在解决智能数据抽取方面,他们也对接了很多合作,“通过技术研发和项目对接解决技术筛选的过程。”

第三点则是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方面德国有完整的体系,我们结合中国实际将这种模式做到本土化落地。”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胡成满告诉记者,他们在国内已经在青岛、淄博、太仓、沈阳、深圳等多个城市建设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也叫双跨中心,搭建起了跨企业、跨学校的教育培训平台,“通过体制上的输出,先是在物理上有一个前提和基础。”同时,用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方式,把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拆解成教学要素,包括师资培养、老师学生要素、教学方法论等方面,再将这些要素输出给相应的学校。总的来说,“我们一方面进行技术整合,一方面进行技术拆解并教学化,再通过我们的各地平台输出给相应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链条。”实现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一线的科研力量与国内的院校、企业实际需求相链接。

据胡成满透露,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与数百所高校都有合作,青岛方面目前与四五所学校有合作教学计划,主要集中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方向,“未来我们计划和青岛所有高校都建立合作关系。”

做到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全国最大”

据悉,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岛)公司作为莱茵科斯特公司全球运营总部,着重建设智能制造科技设备制造工厂及其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自2017年落户青岛市中德生态园,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教学工厂,具备为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年产实训设备5000台套生产能力,可承载学校及社会培训每天500人的培训能力。

说起为何将全球运营总部落户青岛,胡成满坦言他们本身就是做中德技术交流对接,这方面青岛有着天然的优势和历史渊源,而且“青岛的产业基础、产业集群和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方面有很大的市场。”同时,他们公司也拥有四大优势:一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研发制造能力,二是智能制造全体系双元制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三是源自德国的质量控制体系与产品标准,四是拥有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和德国双元制教育领域。并拥有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德国工商行会AHK、比勒菲尔德应用技术大学、带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西门子、SAP等在内的重量级合作伙伴,还有重量级专家团队、研发团队和教育培训团队。先后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信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评为:重点领域人才评价和能力提升任务承担机构(工业互联网方向)、机电技术培训全国示范基地、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智能制造培训示范基地、智能制造双师型培训基地、全国职工培训示范点、青岛市中德智能制造双元制师资培训基地、青岛市首批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等。

从长远看,“产教融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胡成满表示,他们一直围绕着在青岛打造全国最大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为围绕着打造中国最大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及技术交流平台,“坚定不移地投入技术、设备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