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实施全国首例港口岸线修复为生态岸线工程

2020-11-30 11:29 中国自然资源报阅读 (118687) 扫描到手机

鸟瞰日照市海龙湾“退港还海”工程一角。

时下,山东省日照市海龙湾畔,湛蓝色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人造沙滩在阳光的映射下金光点点,海天之间鸥鸟翱翔。周边居民推窗见海,彻底告别了“煤灰天”……

日前,日照市海龙湾“退港还海”工程(以下简称海龙湾工程)通过山东省省级竣工验收。专家组认为,该工程遵循当地海域波浪及潮流泥沙的运动规律,利用自然力量维持人造沙滩稳定,再造了金沙滩;利用港区疏浚泥沙打造的沙滩,实现了疏浚物资源化利用,增加了生态岸线,拓展了公众亲水空间,提升了城市品位,打造了集生态海岸、海洋文化等于一体的城市景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据了解,海龙湾工程是我国首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主体工程。自2016年以来,日照市累计投入中央海岛海域保护资金及市级海域使用金4亿元,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港口岸线修复为生态岸线的实例,为全国海岸线保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煤堆场变身金沙滩

日照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港城互动密切。1986年,日照港开埠,成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30多年来,日照港逐步壮大成为吞吐量位居全国港口前列的综合性世界级大港、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

同时,日照的沙滩因广阔平坦、砂质纯净、色泽金黄而著称。日照市依托蓝天、碧海、金沙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为一座新兴的滨海旅游城市。

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港口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煤堆场与风景区相邻,货物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景区及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运输铁路穿城而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美感”;由于煤堆场制约,周边居民临港却难以亲海。对港口而言,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大势所趋。

2013年6月,日照市委、市政府以瓦日铁路建设为契机,对日照港石臼港区的规划进行了调整。根据新规划,进出港铁路由“北进北出”调整为“南进南出”,有效解决了铁路货运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的情况;将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宗散货和煤炭作业区搬迁至离城区距离较远的南作业区,港口功能布局逐步由“散集混合”调整为“南散北集”。日照市通过调整规划,腾出了约2公里长的海岸线、2000余亩港口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用地。

在这一背景下,海龙湾工程应运而生。“退港还海”思路提出后,顺利获得相关部委批复,并在2016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

工程建设中,日照市以“还地于城、还海于民”为原则,利用腾出的岸线实施了一系列整治修复行动,再造了一片金沙滩,使相邻景区的生态岸线得以自然延伸;逐步停用港区南端的10吨级煤运码头,将其作为港口历史文化要素加以保护利用。日照市把腾出的岸线与相邻景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将该区域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海洋文化等元素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区。

有效提升生态价值

近日,记者登上日照港高处的观景平台俯瞰,从日照万平口景区、到灯塔风景区、再到海龙湾沿岸,沙滩绵延、碧波荡漾,宛如一条“金腰带”。景区与海龙湾沿岸相连,不仅延长了生态岸线、增加了亲海空间,也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品质。

但在当初,海龙湾岸线该怎么退、怎样还?还存在不小的技术难度,必须科学合理设计实施方案。

作为海龙湾工程主要技术支持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对工程区域水动力、岸滩演变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将原有人工岸线改造为岬湾型砂质海岸的改造思路。紧接着,技术团队对工程方案进行了多轮比选、优化、论证,并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了沙滩稳定性监测评估。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属的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胡泽建,是海龙湾工程前期调研、方案优化、效果评估的负责人,对海龙湾工程倾注了许多心血。

据胡泽建介绍,当初,技术团队的主要构想是建造南长、北短2个人工岬角,对作用于沙滩的海浪主波向进行调整,将原来难以留住泥沙的平直人工岸线,改造成为留得住泥沙且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岬湾型砂质海岸。

2016年11月,海龙湾工程正式动工。施工单位要在以巨石构成的“人工岬角”基础上,精准安装高20米、重达2500吨的巨大“水泥盒”。在顺序投放27节巨型沉箱后,终于构成了海龙湾南侧岬角的弧形。

除了水下工程作业,如何减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对当地海洋环境的影响也是重要的技术难题。施工单位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特制防污屏的施工工艺,有效阻挡了作业区悬浮泥沙的输移扩散,减缓施工作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建设防波堤、挡沙堤,完成沙滩铺沙等一系列施工后,这片沙滩由“大自然”接管:历经波浪的冲击、推动、淘洗,沙滩逐步形成新的平衡,塑造出优美的弧线形态和平缓的滩面。如今,当初的技术构想已经成为现实:海龙湾工程形成“双弧”形态,具有优美弧形形态的南防波堤保护着弧形岬湾型砂质海岸。砂质海岸在浪潮流的作用下保持了高稳定性。

这些变化是胡泽建一直追求和期望的。在他看来,自然、生态与“人工”并不矛盾,生态修复工程既要考虑自然生态,也要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量景观生态、人居环境、生活需求等元素,这些元素在海龙湾工程上都得以体现。

“通过生态整治修复,可激发该海域的生态价值和发展潜力,原来水深、浪大、流急的海岸,变成弧形、砂质、缓坡的海湾,浪流动力变弱、变缓,这些变化为海洋生物营造了适宜栖息的环境。”胡泽建表示,科学、适度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海龙湾工程是一项通过人工方式修复为生态岸线的典型工程,许多技术思路和做法可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同时,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在海龙湾工程建设期间对施工进度、修复效果进行了监督指导。北海局所属的北海预报中心对海龙湾工程的海域使用合理性、选址合理性、规划面积合理性、功能区划符合性等进行了论证,切实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北海预报中心还对工程施工前、中、后的周边海域水质、生物状况等进行了跟踪监测。

引领港口建设新方向

作为港口“退港还海”的典型案例,业内专家对海龙湾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工程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对港口而言,通过岸线生态修复、沙滩再造,有效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开发利用价值;将被海流肆意搬移的泥沙引入湾内坐床造滩,变废为宝,减少了港区泥沙淤积,大幅度节省了港口疏浚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沙滩再造所需的数百万立方沙子全部来自航道疏浚泥沙,不占用陆地资源,实现了港口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对城市而言,工程修复整治岸线达1882米,形成了46万平方米金沙滩,不仅延长了生态岸线、增加了沙滩资源,并与相邻景区融合发展,有效拓展了生态旅游空间,为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支撑。

对社会而言,工程建成后,沙滩景区将对外开放,还地于城、还海于民,结束了周边居民长期临港却难以亲海的局面,满足了当地居民亲近海洋、亲近沙滩的生活需求。

对生态而言,通过沙滩再造,对港口建设初期损坏的岸滩环境进行了恢复,对改善当地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程承建单位山东港湾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海龙湾工程的生态修复成果已初见成效。近期,施工人员在该海域发现了海豚、海龟、海鸟等生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表示,日照市通过“退港还海”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复,为海龟、海鸥、海豚等营造了适合栖息的环境,对全国沿海港口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加快港城融合发展

“海龙湾工程建设符合日照港的发展趋势,为港口转型升级、港城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日照港山钢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昌年是海龙湾工程的参与者、建设者,他见证了该工程从构想、论证、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后,把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作为重要的战略定位。作为山东省港口集团的重要成员,日照港启动了石臼港区南区泊位及后方储运系统流程化、智能化改造项目,迈出了“智慧绿色港”建设新步伐。

近日,走进日照港石臼港区,工人们正在码头上忙碌地接驳铁矿石、镍矿、焦炭、钢材等货物。据介绍,该港区集纳了40余种散货,2019年干散货作业量达1.3亿吨。此前,散货作业产生的粉尘,一直是困扰企业的环保难题。

为优化作业流程、解决环保难题,日照港逐步把石臼港区东区、北区的大宗散货作业区搬迁至远离市区的南作业区。此举优化了港口布局,有效减缓了码头作业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解决了铁路货运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的问题。原有煤炭装卸区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将集中布局海洋新兴产业。

日照港的变化只是当地加快港城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日照市以“港城融合、向海图强”为目标,于2020年4月出台了《港城融合发展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两个月后,“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强港”写入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港城融合发展使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加频繁活跃。当前,日照市正着力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海经”,助推海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