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博物馆交流论坛”活动在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举办

2020-12-12 17:0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629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12月12日,“民藏博物馆交流论坛”活动在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圆满举办。

作为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2020崂山区博物馆秋季联展”跨界合作主题展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板块,本次论坛活动由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青岛市收藏家协会、青岛市博物馆学会与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联合承办。

“民藏博物馆交流论坛”是青岛市首届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载体的藏品交流论坛活动,活动当天吸引了艺术、建筑、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社会人士参与,其中不乏有院系学生、艺术收藏爱好者、建筑工程师以及城市规划师等艺术职业年轻群体。在交谈中,他们表示:“欣赏古代器物的乐趣没有年龄与职业的分界岭,对于身处摩登时代的年轻人,能够有机会从这些美丽的藏品中遥想曾经城市历史的风华绝代,品味百转千回的人文意韵,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

此次“民藏博物馆交流论坛”活动整合了业界、学界、文化界、媒体等多方资源,围绕建筑与文化、收藏与个人、博物馆与传承等主题,面向行业和社会大众开展了系列专题讲座。活动期间,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展示了千余件珍贵的石器古建筑构件精品,并特别邀请了青岛市政协常委、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原建筑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徐飞鹏教授,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创始人刘鲁民院长进行了专题性演讲。活动结束后,来宾自由交流,就现当代民间艺术收藏现状与藏品管理,建筑藏品内容专业性区分与学术研究利用等话题各抒己。

徐飞鹏教授围绕馆藏建筑构件特点,建筑语言文化以及结合青岛当地老建筑保护传承,开展了《青岛近代居住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专题报告。他表示:青岛市近代居住建筑极其具有本土特色,是城市记忆的延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见证着岛城的世事变迁,它们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不可估量,如何在保护这些建筑的同时,经过修缮改造,既让这些‘不能动的展品’与现代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又能最大化体现其承载的历史故事,是当今城市高速开发进程中最重要的考虑核心。

青岛铭史堂工匠博物馆创始人刘鲁民院长在《民藏艺术中的人生积淀》演讲中分享了自己30余年的收藏历程。刘鲁民院长认为收藏是学习升华的过程,是一生的课程。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他开始由收而藏之到藏而分之,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是收藏定义的转折点,博物馆始的创建用了近3年的时间,从一石一砖到一梁一木皆由刘鲁民院长亲自设计,可以说铭史堂博物馆不仅是陈列藏品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宏伟的建筑艺术品。刘鲁民院长表示愿尽毕生之力,为珍贵的民间藏品打造一个“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的庇护之所。

通过座谈交流的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民营博物馆中民藏文化的影响力,极大程度拓展了民营馆藏与专业学术项目的对接可能性,活动内容集收藏展示、鉴定、交流等为一体,推动建筑文化的共识凝聚和社会普及的同时,综合展示了民藏文化的实力与贡献,开创了岛城民营博物馆收藏事业新局面。

附:

现代简约与古典唯美的精彩碰撞

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于2019年在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注册成立。场馆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展出藏品千余件,库藏上万件。本馆展陈以柱础为核心,纵跨柱础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绎过程,对柱础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纹样、制作工序和地域风格等做了详细的展示。

博物馆始创用了近3年的时间,从一石一砖到一梁一木皆由馆长亲自设计,可以说铭史堂博物馆建筑不仅是陈列展品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宏伟的建筑艺术品。博物馆内外装潢设计精巧,反映了中国现代技术水平和古建筑艺术特色。用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博物馆根据地形建造,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现代技术碰撞的设计之美,其内部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下还原搭建古建筑构件场景,观众既可以在其中欣赏过去历史的臻美之物,又可以偶坐一隅,体验现代空间视觉中的几何之美。

博物馆馆内展厅高4.2米,局部层高8米,共分三大展陈区域:分别陈列石雕、木雕、景泰蓝类珐琅器。展厅中心区域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内部穿斗式木梁结构,整体梁架两侧分立三根金柱,柱下承托夔纹柱础两对,辅首束腰柱础一对。金柱上架三根梁架,雕凤凰八卦纹,梁下雀替雕刻卷草纹。梁上两侧正交金檩条,檩条上加卷云驼峰拱,雕缠枝荷纹。围绕中心展厅四周竖有9个清代原装门牌楼,各个墙面镶嵌着明清时期各种石雕、砖雕、浮雕、窗扇、绘画等,以及古老的石雕五龙照壁和福寿松梅竹照壁相互辉映。

博物馆建筑规模虽仅有千余平方米。但通过精心装潢设计,使藏品与建筑结构巧妙融合,自成一体,将馆藏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博物馆这一器物之中,集物以成器,而器以载道。如《易经》中所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博物馆的 “器道”是精神与实物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造物境界的追求。博物馆在建设之处,力求使器物的设计符合造物的内在规律,并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实现道法自然,器道合一。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现在的铭史堂博物馆,它隐立在城市高楼中,造今作骨,移古为肉,枯山盖地,水镜铺天,以化城非实境,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