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与青岛 全景展现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2020-12-14 23:5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8116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来到栈桥湾畔,走进海上皇宫,探访故宫文创和故宫珍藏的那幅闻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先进的科技,让我们看到一幅动态的宋朝画卷,走进复原的“孙羊正店”、铁匠铺,仿佛置身于繁华的梦境,穿梭在宋人忙碌的身影中,感受浓郁的市井气息。随后,落座环球影院,“乘坐”游船,游览运河,与岸边的洗衣妇、船工招手问候,夜晚,满天的星光,耀世而来,千年未变,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于是,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到《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熟悉而又繁华。正如宋代的板桥镇,船只鳞次栉比,贸易来往密切。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作品,张择端是谁?目前所知的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不到一百字的内容,寥寥记录了这幅不朽杰作作者的生平。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宋徽宗赵佶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它为何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宋朝视野。正如宋朝研究学者、《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作者吴钩先生,给半岛全媒体记者解读的那样,宋朝是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现在很多宋代研究者基本上统一了认识,都认为宋朝是近代化开启的朝代,在它之前,都没有达到近现代化的程度,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倒退。宋朝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近代社会”。所以,吴钩先生说,《清明上河图》价值就在于它将这种现代化的程度用细腻的笔锋给大家展示了出来,“《清明上河图》就像是一个生动的纪录片,立体地呈现了宋朝的街景繁华,是非常写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