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如何成就金山银山?青岛发布方案 助力绿色经济“裂变”

2020-12-18 16:4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9252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下,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加速“裂变”,迎来机遇期,成为各地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赛道。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已达6亿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400万。林下经济产值达500亿元以上的省份已有9个,过百亿元的省份达15个,江西、广西林下经济产值甚至超过千亿元。

相比其他一些城市,青岛存在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客观差距。但是,青岛的特色优势也十分明显,环境质量好、自然景色优美,山海资源生态丰富多样。

日前,《青岛市加快推进全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明确林业产业发展攻坚行动。提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发展思路,以双招双引、示范带动为突破口,突出抓好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的培育发展。到2025年,引进不少于25个树木品种,评定林业各类特色品牌不少于50个,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10家,建设森林旅游精品路线不少于10条。

可以预见,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平台思维与生态思维互动下,青岛独特的自然优势与强大的城市创业基因碰撞耦合,绿色经济成为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粘合剂”,草木山水这些城市“软实力”正在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的“硬内核”。

全域绿化 青岛生态环境“颜值”爆表

“十三五”收官之际,青岛的生态坏境保护迎来“高光时刻”。

截至11月底,市区PM2.5浓度29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5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88.1%,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在完成国家、省目标基础上,历史性的全面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创近年最优水平。全市11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7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全市35条重点河流和33个重点水库的94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51个,水质较差的劣V类数量降为3个(同比减少4个),全面完成“十三五”市控以上劣V类水体断面控制目标。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8.8%,胶州湾优良海域面积占比达到74.8%,均同比提升。

此外,青岛总量相对弱势的森林资源也取得突破。通过实施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森林生态修复、退耕还果还林、农田防护林体系、森林生态廊道、城乡绿化美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七大工程,在2018年完成造林17.1万亩、2019年完成造林14.8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完成新造林9.1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58%,超额完成“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造林任务。

绿色生态建设时不我待,必须长效推进。《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全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青岛建设,从七个“维度”继续为青岛增绿添色。

荒山绿化攻坚行动。对全市现有宜林荒山、疏林地实施造林,及时修复火烧迹地。对缺株断带、灾损和退化沿海基干林带进行补植、更新修复。对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贫瘠荒山实施封山育林、留苗养树,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到2022年,消灭市域范围内宜林荒山、疏林地;到2025年,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重点水源保护区15-25度坡地、严重沙化土地、重要水源地、严重污染土地的绿化。

道路、水系绿化攻坚行动。推进全市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绿化,按照宜绿则绿的原则,以高速铁路为重点、普速客运线为辅,建设简洁、规整、序列感强的绿化景观带。统筹实施河流两岸、水库和湖泊周边区域植树绿化,构建林水相依、河清岸绿的水系生态体系。到2022年,现有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用地范围内绿化全部达到公路铁路绿化标准,完善省管理的大型河道绿化,宜绿化地绿化率达到90%以上;到2025年,完成新建公路用地范围内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95%,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72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宜绿化地绿化率达到95%以上。

森林提质攻坚行动。以城区山头和浮山、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为重点,对我市现有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过间伐、补植、树种更换等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促进森林发挥生态功能,构建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争取利用20年时间,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2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0万亩;到2025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3万亩。

绿地品质提升攻坚行动。推进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角游园、郊野公园等各类公园建设,提升公园设施质量和服务功能,满足群众休闲、健身、文化需求。编制完善城市绿道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城市、郊野绿道建设集中行动,建设具有完善功能的精品绿道。到2022年,启动建设口袋公园150处,建设绿道390公里,改造郊野山头公园67处,建设浮山环山绿道,在解决用地、坟头处置等问题基础上,建成浮山郊野公园;到2025年,启动建设口袋公园250处,建设绿道500公里,建成区内山头全部达到郊野山头公园建设标准。

立体绿化攻坚行动。积极推进城市屋顶绿化,全面实施墙体(山体)垂直绿化,提倡开展市政设施立体绿化,研究探索建筑立面绿化。到2022年,全面完成拆墙透绿,屋顶条件适宜的新建公共建筑实施屋顶绿化比例达到100%,城区裸露破损山体实现绿化全覆盖;到2025年,新建城市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全部实施立体绿化。

苗木种植

城区增绿攻坚行动。多种形式扩增城区绿地,结合旧城改造、违建拆除科学预留绿化用地。将城区内国有苗圃规划建设为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化休闲空间。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评选和园林绿化养护示范路、达标路创建活动。到2022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5%(县级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在16平方米以上(县级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评选园林式居住区(单位)60个,创建示范路40条,达标路200条;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县级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在16平方米以上(县级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评选园林式居住区(单位)100个,创建示范路70条,达标路300条。

乡村绿化攻坚行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森林村镇,鼓励有条件的建制镇积极申报省级园林城镇,组织莱西市、平度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县级市)。到2022年,全市省级森林乡镇达到20个,省级森林村居达到180个;到2025年,全市省级森林乡镇达到35个,省级森林村居达到270个。

外企看好优美环境落户青岛 百亿资本瞄准“绿色科创”

不止是数字。青岛生态环境品质的日益提升,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是企业选择落户青岛干事创业的“软实力”。

现在的李村河,五彩斑斓,景色宜人。但是老李沧人都知道,昔日的李村河杂草横生、污水横流,河道淤积、污染严重,中游李村大集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汛期的安全行洪。

李沧区于2009年启动李村河综合治理工程,于2017年8月完成全流域17公里河道的治理工作,至此,李村河变身为主城区最美、最长的城市景观河,在改造过程中引入城市“绿道”的设计手法,打造有机串联、独具特色、赏心悦目的城市绿色廊道。

如今,在这里“慢步”、健身,不需要在来往的车辆中穿梭,从早到晚都有许多慢步者来此,感受着一年四季景观特色各异的慢行步道,大家选择不同的慢步路线,在林荫下,在周边花草树木中穿流,形成了美丽流动的风景线。

今年,欧洲第一的农机巨头CLAAS落户青岛。“我们选择了青岛,因为这里生活环境优美,人才基础迷人。”在谈及青岛打动企业决定落户的原因时,科乐收(CLAAS)中国销售服务首席市场营销官Juergen Simon如是说道。

生态环境已然成为青岛向内提升居民幸福感,向外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之一。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发展,如何激活这座城市的“绿色因子”,一幅幅创意激扬的产业新图景正在描绘之中。

位于西海岸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青岛农业“国际客厅”,目前一期已经投入使用,花卉种苗、田园综合体、文旅康养等绿色生态经济底色凸显。例如,水发青岛彩色植物科创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将通过整合全球植物领先科技资源,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建融合科研、生产、消费、生活四大场景于一体的彩色植物科创园。此外,良好的绿色经济发展前景还吸引了世界著名的种苗企业荷兰安祖(Anthura)公司签约投资。

青岛农业“国际客厅”里的超级植物工厂项目

而此次《方案》的发布,则为绿色生态经济的进一步激活,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政策支持。《方案》提出林业产业发展攻坚行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发展思路,以双招双引、示范带动为突破口,突出抓好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的培育发展。开办青岛园艺市集,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互联网+”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展经济林品牌创建等品牌评定申报工作,评定林业各类特色品牌。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大力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逐步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到2022年,引进不少于10个树木品种,评定林业各类特色品牌不少于20个,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5家,建设森林旅游精品路线不少于6条;到2025年,引进不少于25个树木品种,评定林业各类特色品牌不少于50个,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10家,建设森林旅游精品路线不少于10条。

项目纳入基金投资项目库 资本力量助“绿色理想”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案》既有理想的丰满,也充分考虑了政策落地执行的现实保障问题。对于林业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的保障措施,鼓励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参与其中。

实施税费减免政策。对从事林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自产林产品,以及通过提供林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及相关技术培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对企业从事林木育种育苗、抚育管理和规模造林活动,灌溉、产品初加工、农机作业等服务业,以及林产品采集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支持国土绿化相关产业发展,将有股权融资需求的项目纳入基金投资项目库向基金机构推介。基金投资的国土绿化产业项目,引导基金按规定让渡增值收益。鼓励各区(市)在国家储备林建设、林业旅游休闲康养服务等领域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对社会资本参与“四荒”植树绿化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奖补办法由市园林和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各类社会主体通过联建联营、绿化冠名、捐资造林、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造林绿化。对承包荒山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且实现荒山绿化的经营者,给予3%的建设用地开发使用权,在当地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或预留。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对依托森林、湿地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提取政府门票收入的10%用于生态效益补偿。支持各区(市)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将重点生态区位的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