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电影蓝皮书》中英文版在青岛电影之都联袂首发

2020-12-21 10:28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65402) 扫描到手机

1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第三部“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由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图书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一并在青岛亮相首发。 

电影蓝皮书是由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联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共同编撰的年度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立足全球视野,以北美、亚太、欧洲-中东-非洲(EMEA)和拉丁美洲作为四大研究视域,探析电影产业的发展规律,致力成为政府、业界、学界和公众了解全球产业发展态势的重要工具书。

电影蓝皮书倡导采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基于权威的全球电影产业大数据,通过专业的理论视角分析,解读中国和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盘点电影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例。全书不仅概括论述了当前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还聚焦电影之都、头部企业和超级IP等热点话题,在构建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科学、准确地研判全球化格局下的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在结构上分为总报告、评价篇、中国篇、国际篇、案例篇、专题篇六个部分,对2018~2019年全球电影产业的总体及细分板块、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

电影是全球化的娱乐产业,为促进中外电影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借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青岛为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之际,于2018年创建了首部“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年,国际电影产业研究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已囊括中国、英国、韩国、巴西、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爱尔兰等国家的9个电影之都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的20多位专家学者。

2020年,电影蓝皮书首次面向全球出版发行中文版和英文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基础上,英文版由具有184年历史的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 Group)旗下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在欧洲(伦敦)和北美(纽约)两地同时发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门传播、城市和活动处和英国布拉德福德、韩国釜山、爱尔兰高威、意大利罗马、巴西桑托斯、波兰罗兹、西班牙塔拉萨、印度孟买、德国波茨坦、波黑萨拉热窝、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等11个电影之都的学者以网络视频形式共同庆祝2020版《电影蓝皮书》中英文版在青岛电影之都联袂首发,众多国际学者在线共同见证这一精彩时刻。专家学者聚首青岛东方影都星光岛会议中心,在世界电影之都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中积极发言探讨全球疫情常态化环境电影产业的发展路径,并对编撰《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1)》贡献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门传播、城市和活动处、国际影视与视听传播理事会、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英国布拉德福德电影之都、马来西亚泰莱大学、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青岛灵山湾影视局、西海岸发展集团、黄岛发展集团、东方影都产业园、青岛影视制片人协会、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十余家产学研创机构的百余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共同出席《电影蓝皮书》发布会。 

积极探索全球疫情常态化环境下电影产业的发展路径 

前11个月,中国票房仅165亿元,约为去年同期(600.37亿元)的27.5%;美国票房为20.3亿美元,仅为去年同期(102.2亿美元)的19.9%。受影片上映数量减少、影院停工歇业减场、观众消费意愿降低等多重因素影响,电影蓝皮书课题组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电影票房约为80~100亿美元,约为2019年(422亿美元)的20%~25%。

鉴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反复爆发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估计全球影院市场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需要多年时间。电影蓝皮书课题组预计2020年至2025年全球影院票房将以复合年增长率30%左右逐步复苏,五年后有望恢复至2019年的市场规模。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国际电影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影蓝皮书》主编牛兴侦指出,新冠病毒疫情带给电影产业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近年来,奈飞、亚马逊、苹果等IT巨头进军流媒体领域,试图重构电影的消费方式和市场格局;面对科技变革带给娱乐和传媒产业的颠覆性影响,迪士尼、华纳传媒等影视娱乐集团也开始推出流媒体服务,基于自有网络平台面向全球终端用户直接发行电影。

由此可见,电影产业的现行制作和发行方式在科技变革和疫情防控的环境中已经难以为继。面向未来,全球电影产业必须主动创新变革,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技术是主导电影产业长期变革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蓝皮书指出,技术是主导电影产业长期变革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且在未来仍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回顾一百多年来电影的发展,每一次电影史上的重大革新、重大转折点往往都是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实现的: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的迭代,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演进,从利用胶片拍摄放映到数字电影的转型,从2D(二维)到3D(三维)、4D(四维)的升级,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超大银幕、弧形银幕、动感球幕、水幕、环幕的变迁,无一不是技术革新的产物。拍摄和放映技术的变革还带来电影观念和电影美学上的变更。 

5G通信环境下的超高清视频将给影像带来深远的影响

2019年全球已经开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商业化应用,5G通信环境下的超高清视频将给影像带来深远的影响。普华永道(PwC)预计,2019~2023年全球电影票房复合增长率约为4.4%,2023年全球票房将超过500亿美元。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内容和渠道的双轮驱动,通过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体验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电影产业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内涵增加、关键技术推进、边际效益提高、附加价值提升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工业化”是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频热词之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技术驱动市场增量作用下降,市场对优质内容需求不断上升,探索提升电影项目市场成功率的路径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产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成熟电影工业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与样本。中国的影企、影人,尤其是新型影人通过跨国合作与海外拍摄等形式,将世界电影强国的先进经验引荐到中国电影项目的拍摄与制作中,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带来了电影制作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长足进步。

工业化意味着分工、标准、规范、科学等一系列严谨的词语与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重工业电影的代表,科幻电影的创作拍摄优势长久以来被好莱坞制作人掌控,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中国电影工业化还有漫长的征程等待中国影人,一部《流浪地球》、一部《哪吒》还远远不够。他们的成功不是巧合,也不应成为特例。即将上映的《封神三部曲》在创作选材、管理制度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践行了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新的标杆。只有更多的《流浪地球》与《哪吒》出现,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跨越,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才能真正得到完善。 

电影营销领域呈现出营销方式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加深、媒介融合加速等特征 

蓝皮书指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2019年的电影市场在营销领域呈现营销方式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加深、媒介融合加速等突出特征。新媒体的发展与快速更迭的媒介形态,推动电影整合营销呈现新的表达形态和实现方式,并通过跨媒介的融合实现着整合营销的根本诉求。蓝皮书指出,媒介的更替与融合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跨界合作已经成为电影营销的常态,内容创新明显加强,同时大数据对电影营销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构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坚持文化自信、中体西用,是必经之路

与会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而言,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本土电影市场潜力巨大。构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坚持文化自信、中体西用,是必经之路。

第一,指导思想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更多、更优质的电影作品,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电影观影需求与欣赏水平。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后,观众的观影品位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电影供给方的影视制片公司,应当调整结构,差异化供应。

第二,抓紧构建中国的电影工业标准体系。在中国相关标准中,电影行业标准的缺乏已成为电影工业化的发展瓶颈,中国目前公布实施的电影行业标准只有《影视拍摄基地服务规范》。

第三,构建中国式类型电影。在好莱坞影视工业的跨国扩张之下,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很难全面融合在以好莱坞为主的类型电影之中。构建本土化的新型类型片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第四,为实现规模化效应,引导并购和上市。中国电影制片机构集中度低,需要引导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推进并购,提升规模,以尽快做大做强。

第五,借助“一带一路”,重整电影产业国际化分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电影产业“西进”之路逐渐展开。除了参与好莱坞主导的电影国际分工之外,中国将逐渐主导新的国际电影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