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家单位齐聚共话海水淡化 山东省海水淡化利用协会在青岛成立

2020-12-21 15:0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438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通讯员 吴婧

12月21日,山东省海水淡化利用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青岛黄海饭店召开。协会由山东省海洋局全程指导,山东省海水淡化利用协会主办,青岛水务集团承办。本次大会吸引了山东省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共54家单位加入。山东省海洋局、青岛市海洋局、青岛市水务管理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水务集团等政府部门、单位共90余人出席大会。与会各方共同审议表决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协会会长等人选,青岛水务集团担任第一届会长单位。随后,召开海水淡化高峰论坛,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阮国岭等专家就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及思考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展望。

协会成立为推动山东省海水利用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是山东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重要指示精神,响应了“黄河大保护”的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平了宽广的道路。协会将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海洋经济发展生态,为解决山东省沿海水资源短缺,推进山东省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山东半岛水资源总量约13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4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0。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通水,201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山东半岛年调引客水达到10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缺水现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客水调引工程已经不能满足供水需求,预计2025年城市供水缺口将达到约7亿立方米,2030年则达到约10亿立方米,该缺口数据仅仅包含了城市供水需求,由于干旱少雨及地下水超量开采,山东半岛大部分河流已经断流,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如果再加上生态补给、农业灌溉等用水需求,水资源缺口将更加巨大。

随着“黄河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水调引量将大幅下降,会进一步加剧山东半岛缺水形势。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以水定城 以水定地 以水定人 以水定产”国家战略要求,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是解决山东半岛及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海水淡化是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是集中建设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实现区域性供水,单个项目规模应达到30万立方米/日以上。

放眼世界,全球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2万个,产能规模达1.23亿立方米/日,解决了3亿多人的用水问题。海水淡化已经在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东地区大规模应用,其中以色列海水淡化水已占供水总量70-80%。国际上海水淡化呈规模化发展趋势,50万立方米/日及以上项目相继建成落地。

纵观国内,中国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小,仅占世界总产能的1%,产业发展弱,关键技术及设备多被国外垄断,与缺水现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

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技术已臻成熟,成本较调引客水具有竞争优势。海水淡化水水质优良,与自来水掺混后可极大改善水质,为全城直饮奠定基础。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可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对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半岛拥有3000公里海岸线,海水淡化利用具有巨大优势,规模化海水淡化应用条件已经成熟,应当抓住时机、大力推进。

青岛水务集团主动出击、积极布局海水淡化产业

青岛水务集团探索依托规模化海水淡化应用,破解山东半岛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积极参与谋划海淡产业发展布局,延伸带动海水淡化产业集聚,培育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突破。

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统筹运营管理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海水淡化规模20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国总量的16.8%,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培育的核心技术团队、专业建设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工程业绩,形成了先发优势,走在了全国前列。主动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作为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积极谋划山东半岛地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

全面聚焦海水淡化核心装备制造。积极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投资2亿元组建青水津膜高科技公司,开工建设年产200万平方米海淡超滤膜项目,延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依托青水津膜公司,开展海淡膜技术应用研发,不断形成海淡装备核心竞争力。

建立海淡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深化与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蓝谷管理局和山东鲁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50亿元鲁信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推动产融结合,拓展周边市场,扩大青岛市海淡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