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 | 科技创新,青岛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2020-12-22 22:0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6916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今日之青岛,创新奔涌,蓬勃浩荡。

在12月22日上午举行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155个项目(人选)获奖,2项最高奖、10项自然科学奖、6项技术发明奖、132项科技进步奖、5人获国际合作奖。

2019年度,本市1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牵头完成5项,总数和牵头完成数均居全省第一,获奖项目总数居计划单列市第二。100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41%,其中牵头完成85项,同比分别增长52%和63%,创历史最好成绩。

这是2019年度青岛市科技领域的成绩单。

近几年,青岛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乘着总书记赋予的开放发展大势,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开启“学深圳、赶深圳”的新征程,全面发起15个攻势,开启城市新蝶变。在这当中,科技战线奋勇争先,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全面起势,为青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而此次颁奖,也是对青岛科技领域所取得成绩的最佳注脚。

内生动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青岛深谙其中深意。

201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圆满举办,这既是对获奖者的表彰,也是对岛城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和鼓励,体现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尊重科技工作者、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从国家、省、市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人才的渴求,我们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李华军”、“刘占杰”等这类科研人才,人才储备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今年以来,青岛以开阔的视野、求贤若渴的心态和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载体、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感召着全球创新创业人才融入青岛、圆梦青岛。为加快创业城市建设,日前召开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研究审议了《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青岛菁英工程”的意见》等六个文件,以此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推进人才引育留用一次推出六个相关文件,这在青岛的招才引智工作中属史无前例之举,充分体现了青岛打造人才强市、加快创业强市的雄心和信心。

处于转型发展、全面攻坚关键阶段的青岛,从未像今天这般求贤若渴。今年1-11月,全市共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4.14万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30万人,同比增长10.6%。2019年,青岛引进高端(A类)外籍人才1158人,占全省71%,连续九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科技人才引来培育,还需要给他们提供好的科研环境。良好的科研环境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管理基础,只有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强化成果导向,真正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科学家,改变当前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的现状。在这方面青岛一直在路上,并不断取得突破。

正如此次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佳所说,现在青岛市区两级政府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优质的科技服务和创新服务,对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扶持。学校也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让她可以到国外一流的学府访学。

正是有这样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对人才的重视,不断激发出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2019年全市获省科学技术奖达100项,全省占比超四成。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曾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之重任,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为青岛确定的战略目标,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智慧城市产业生态,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四链合一”是产业生态、人才生态,打通“四链合一”才能真正吸引人才。

主体力量

此次获奖中,最高奖中有一位来自企业,那就是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占杰,他带领团队突破太阳能直接驱动疫苗保存箱关键技术并完成产业化,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存储领域的融合创新,实现传统生物存储管理模式变革,推动生物医疗行业升级发展。2019年10月,海尔生物成功挂牌科创板,成为青岛物联网科技生态第一股。

在此次获奖中,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完美呈现。

在授奖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项目为85项,占比达55%,技术发明奖中企业牵头完成项目占到83%。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突出,由高企参与完成的项目达63项,占比达四分之三。青岛高测股份自主研发的两款晶硅切片机行业领先,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4.5亿元,其中首创的金刚线单晶硅截断机,市场占有率达95%,作为高企上市库中重点培育企业,今年8月份成为青岛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正如刘占杰所说,海尔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开放平台,会让具有创新力、自驱力、创业精神的人发挥价值。科研不能闭门造车,最终目的要实现社会价值,有了“肥沃的土壤”,企业才能够孵化出更多的新物种。

此前王清宪曾指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用机制,把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平台+创客”、联合培养、创业培训等模式,用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集聚,营造良好人才生态。要把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过去一年里,青岛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培育,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2019年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金额、企业数,高企所得税减免的金额、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

为了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高企的腾飞,青岛启动了高企上市培育计划,建立上市高企培育库,成立高企上市服务联盟,今年上半年已上市过会3家,还有6家正在排队上市。截至目前全市27家高企上市,让全社会看到科技致富,投入科技可以产出十倍百倍回报。

2019年,青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占全省三分之一。

在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王清宪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注重以市场导向促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科学技术只有转化成产品、赋能给行业,才能更好发挥其价值。”王清宪的这句话,道出了科创化为产业项目、落地为城市动能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动能的源头,企业则是科技发挥经济引领作用的“生力军”。

蓬勃生态

东方风来春潮起,弄潮儿向涛头立。

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第一条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可见科技力量对国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青岛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这个关键。

青岛以平台思维打造标杆孵化器,引进启迪之星、华夏基石、创业黑马、春光里等自带“流量”的平台,打造了一个个创投生态综合体。目前,全市孵化机构达34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达99家。

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不久前在青岛启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落地过程中市科技局全程跟进,协调选址、落地以及合作洽谈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了青岛提供的专业“护航”。

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成17个分中心,形成了“一总多分”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进成立半岛科创联盟,协同胶东五市高校院所、企业、创投风投等共同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深化创新创业“放管服”,为技术成果转化“开路”,青岛也有“绝招”。从去年初开始,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速对办理免税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随到随审”“即办即登”,不仅实现了“一次办好”,还把时间压缩到一天办结,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将其他合同的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效率全国领先。

青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显著,已经蕴育了极具“养分”的创新创业生态土壤,长出了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不久前,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创新创业城市生态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青岛位居“双创领跑型城市”第10位。

青岛一直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正如王清宪所说,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青岛是一个平台,一个汇聚天下创新创业者的平台;青岛是一个生态,是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热带雨林!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老树新生”的传统产业、势头强劲的新兴业态定会潮涌青岛,让科技创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蔚然成风。

如今在青岛,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正充分集聚,逐步凝聚成这片“热带雨林”生态循环所必需的阳光雨露、肥沃土壤。

在尊重人才、加快制度改革、营造创新创造的浪潮中,青岛的科技创新力量正如春之潮,生生不息,势不可挡,为青岛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智力支撑。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青岛这座城市发展的强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