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后勤服务三万师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什么能?

2020-12-31 10:5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557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新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校面积1600亩,有3万余名师生,47栋楼宇,83万平方米建筑,276种绿化植物,93674棵乔木,241848平方米地被……

可仅有10人的后勤却把这样一所高校打理得井井有条。“小机关”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最鲜明的特色,但近年来“小机关”的“小宇宙”却被充分“燃烧”,照样发挥出了大效能。

另外,学校作为能源类高校,坚持绿色创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合新旧动能转换,高度重视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智慧后勤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其中节能实践成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培训典型案例。近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公布2019—2020年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名列其中。

社会化:

学校“搭台”、企业“唱戏”

只有10个人的后勤队伍,却要服务三万师生,这样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真实地发生在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身上。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历来就是基层政府机关的“通病”,作为高校而言,也不例外,尤其是高校后勤也屡被诟病。

因此,从1985年开始,国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对高校后勤进行改革。其中决定中就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何为社会化?为什么要社会化?如何社会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从落地青岛的那一刻起,就围绕着建设符合现代大学发展需求的后勤保障体系开始了持续的探索。

采访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后勤管理处处长姜永增介绍,青岛校区建设初期,学校领导就先后多次到深圳、珠海、武汉等地考察,比学“跟跑”,结合学校实际,对后勤服务提出了“三高三新” 工作思路,即“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

“利用新校区建设契机,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说是一步到位。”姜永增说,学校最终决定将后勤服务全部委托给社会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机关多实体,卸掉“高校办后勤”的沉重包袱,转变服务观念,整合后勤资源,精简后勤队伍,拓宽服务功能,节省学校投入,同时还增强后勤保障能力。

学校先后引进珠海丹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武汉华工后勤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把绿化保洁、宿管、动力运行、基础设施维护维修、餐饮等后勤服务全部实行外包,一举卸掉了“高校办后勤”的沉重包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从“办后勤”到“管后勤”巨大转变。

后来,通过BOT、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筹措社会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自助洗浴洗衣进公寓、直饮水进楼宇、综合快递业务进学校等多项民心工程,既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服务质量,又方便了师生生活。通过引进国内知名的社会企业服务学校后勤工作,推动了真正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校实现了小机关对大后勤伟大撬动。

通过社会化改革,虽然只有10个人的后勤处却照样发挥出该有的效能。如今的校园内,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周到,校园环境焕然一新,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信息化:

平台“远控”,信息“跑路”

后勤人手少,偌大的校园里要处理的事却一件也不少。虽然引进了社会企业来管理服务,但如何让这些企业把工作做好,如何能真正让这些企业融入到学校管理中,科技、信息化的助力尤为重要。

近日,在学校后勤处的会议室里,后勤处的郑明明正在浏览着室内的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学校暖通空调系统远程控制系统。

据介绍,借助教育部和青岛市节能补助资金950万元,委托广东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先进的暖通空调远程集中控制平台,其中室内空调手机APP控制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平台综合采用气候补偿技术、分时分区控温技术、人体热舒适性理论、在线故障诊断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使全校83万平米建筑实现了供暖系统运行状态远程监控以及运行参数自动优化调节,为学校建筑能耗诊断、节能运维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靠技术手段。该项目使综合能耗下降24.99%,年节约供暖运行经费约200万元。

“假如某个房间的温度高了,系统会将空调自动关闭,如果温度低了,空调又可以自动开启。”郑明明介绍,通过互联网+智能终端,结合源头数据与末端信息,打造供给优化模型,实现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全方位调适。在满足师生舒适度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节能。

郑明明介绍,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除了这套系统之外,还搭建了能源监管平台、学生餐饮安全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管理系统、数字绿色校园信息系统、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平台、学生公寓智能测温监控系统、报修服务平台等10余个智慧化服务平台,提高了后勤服务效率和管理效能。

“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他进一步举例说,比如一块绿化地是不是需要浇水,或者是下雨之后还需不需要浇水,“单纯凭经验其实很难判断,但这时候通过平台上的获取的数据,就可以精准判断。”郑明明说。

另外,在报修服务平台上,师生登录手机或者电脑端进行报修,平台接到信息后会派给适合的维修师傅,师傅维修后可在平台上点击“完工”,随后值班员现场查看后在平台点击“验收”,报修人员最终核实并进行评价。这一系列的步骤都会详细地记录在案,“通过查看这些记录的信息,我们就知道此次报修过程的情况如何,而且也相当于对服务企业进行了监督,促使他们给予更加满意的服务。”事后,郑明明说。

暖通空调节能控制平台实现“怎么节、节什么、节多少”的智能自动控制;网上报修平台清楚了解“什么坏、在哪里、修了么”;绿化数字校园系统不仅知道我们校园绿化家底“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还能实现“管什么、怎么管、管的怎么样”等。通过积极探索“智能手”和“科技眼”,“并跑”高校后勤信息化,让服务的盲点、漏点和缺点暴露无遗,达到斗室之内“管后勤”。这些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全校动力运行(水、电、气、暖、冷、电梯锅炉等特种设施设备)、楼宇管理、绿化养护、维修服务(300元以下零修)、消防巡查(46栋楼宇)、体育场馆及室外体育场地管理、餐饮管理等共10项服务保障工作的智能化管理,形成了监管区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

绿色发展:

节能减排,绿色“领跑”

“在以往,学生们要跑到学校一个集中澡堂洗澡,尤其天冷的时候非常不方便,排队不说,洗完后还容易受凉感冒。现在好了,每栋宿舍楼都有专门的澡堂,学生们根本不用再跑远。”说起学校的洗浴系统来,姜永增也感到非常自豪。

同样采用的是BOT融资模式,由一家社会企业参与,对学生洗浴系统进行彻底改造,由集中大浴室改为宿舍楼内分散型小浴室,方便学生使用,同时具有较好的节能。

刘海庆副处长特别带领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了室外空气源热泵机组查看。他介绍,这个项目被国家节能中心评选为“绿色校园—节能优秀项目”。该项目节能环保,利用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气锅炉,热源由常规能源改为清洁能源,对废水余热进行回收,供应距离由远距离改为近距离,热损失减小。另外,系统采用热泵热回收机组,利用洗浴废水中热能制取等量洗浴热水,通过换热器和热泵对洗浴废水中热能进行逐级回收,使洗浴废水的排放温度只有5℃左右,不但将废水中的余热(收费热能)100%回收,而且将自然界储存于自来水中的热能也大部分回收了,从而达到从废水中制取等量热水的目标,实现了热能循环利用的目的。此项改造年节约各项支出100余万元。

除此之外,学校在节水、节电、节气、建筑节能等有一系列的案例。投资3600余万元,实施空气源热泵洗浴及废水余热回收改造、供暖换热站安装真空脱气机、实验室通风系统变频改造、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改造、校区绿化喷灌系统改造等节能、节水改造项目50余项,年节约经费400余万元。

近年来,学校主动落实国家节能政策方针,形成了“以校园绿化为背景、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以绿色育人为目的”的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理念,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绿色示范号召,不断加大绿色校园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稳步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2019年山东省在学校挂牌成立“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研究培训基地”。大学生“GREEN OIL”绿色环保协会受邀参加2018年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获唯一一等奖;2019亚太区绿色校园联盟大会(ASCN)获两项“最佳演讲奖”、两项“Excellent Student Activity”奖和“最佳海报奖”。

在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学校后勤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创新方式手段,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先进单位、教育后勤新科技应用领跑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被列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峰论坛典型案例》。近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公布2019—2020年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名列其中。

近三年,先后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160余所高校,山东、四川、江苏、湖南等省教育厅,山东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机关事务局等多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省机关事务局来校交流考察,学习学校后勤先进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