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政协委员提案“接地气” 让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2021-01-15 07:15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72005)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刘笑笑 肖玲玲

围绕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聚焦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元素在两会上的关注从来不会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2021年市办实事中也有多项内容涉及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政协委员们也针对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农村优势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给出了细致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李玉海

加快5G技术在农业推广应用

“近年来,青岛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方面,走出了一些特色路径,如: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发展模式、“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等,这些创新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打造了区域农业科技产业发展高地,带动了乡村转向依靠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青岛市政协常委、农工党青岛市委副主委、城阳区副区长李玉海说。

同时,李玉海指出,从总体看,目前农业农村发展还处于要素驱动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李玉海说,虽然涉农高校院所较多,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农业科技人才集聚不够,扎根田间地头开展研发与成果转化的科技人才较少。同时,基层农业科技投入仍不足,乡村空心化现象较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相对较少。这些问题制约了青岛农业科技化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李玉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以解决引人留人用人难题为突破点,强化乡村科技人才支撑。”李玉海说,要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创新基层农技服务机制,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渠道,确保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持续健康发展。要以强化资金支持为保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还要以高端引领为方向,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源头供给。”李玉海说,针对这一方面,要瞄准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系统部署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农业生物技术及新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创新示范重大项目。加快数字技术、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数字化智慧化生产力,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在1月13日上午举行的政协第十三届青岛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李玉海也做了关于“加快实现青岛市乡村全面振兴”的发言。他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一体设计,建议制定鼓励政策,在城乡一体化、陆海一体化、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格局中,统筹谋划,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李玉海介绍,目前,青岛已出台《青岛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突破、十大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其中首次推出很多创新政策,在全国全省具有独创性。这也让他对未来青岛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信心满满。

市政协委员韩松明

撬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青岛城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松明认为,青岛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主力军,亟需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配套出台乡村建设行动的相应扶持政策。为此,他提交的提案中主要围绕这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韩松明建议青岛市级层面聚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协调性和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等方面,尽快研究出台加快乡村建设行动的配套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共促的新发展格局。

其中,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分类提升、统筹推进”的思路,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短板,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逐步缩小城乡设施建设水平差距。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方面,按照“因素分配”的原则,提高对平度、莱西政策、资金的倾斜力度,将公共服务有针对性向北边农村地区“下沉”,推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均等化。

另外,在盘活农村资源方面,出台激励引导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激活农村优势资源,促进农业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张辉崙

科技助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市政协委员、青岛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张辉崙表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既是保障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为此,他此次带上会的提案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张辉崙建议,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监测与防控体系,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研发,创建专门的监测平台,摸清本市农业面源污染底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

同时,大力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系统性治理、多部门联合、集成性示范和稳定性经费支持,积极推广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打破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分头行动、各自为战的旧有格局,科学制定污染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系统化设计、总体化运作、规模化实施、集成化示范、整体化推进。着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通过实施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农业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各种循环农业模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开展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农药化肥减量化技术和替代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各种农业绿色生产与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借助青岛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引导社会企业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相关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的关于海洋贝壳资源综合产业开发的科研项目,通过关键技术将海产养殖产生的废弃牡蛎壳、扇贝壳等加工成土壤调理剂,既解决了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又能对土壤中的重金属、PH值进行吸附和调理,土壤的理化、微生物特性得以改善,改良土壤结构,并使作物明显增产。

此外,加速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丰富环保宣传教育内容和方式,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同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