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合一”关键在于人才!青岛市人大代表热议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2021-01-16 06:22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59776) 扫描到手机

市人大代表徐海洁 

市人大代表曾学锋 

市人大代表赵啟皓 

市人大代表张新功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徐杰 白菊 王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期间,青岛市将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创新创业生态,全面建设创业城市,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其中提出,2021年青岛要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创新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2021年青岛市九个重点要做好的工作内容的首位。如何推动创新发展,听市人大代表来支招。

市人大代表徐海洁:

做强产业做大平台

促进科创迸发活力

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方面,市人大代表、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徐海洁,从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进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在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徐海洁认为:“青岛有很多科研院所、高校,有很多院士级的科研专家,特别是在海洋方面,拥有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但是总体而言,青岛的涉海企业、涉海产业、涉海科技产品还不够多、不够强,应充分借助和发挥青岛海洋人才的优势,以政府为桥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引领,挖掘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向拳头产品、明星企业、强势产业转化。”

“还要加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力度。”徐海洁表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载体平台建设,载体平台是孵化器、是转化器、是加速器。只有大力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平台载体,培养与引进高端技术经纪机构及技术经纪人,才能逐步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链条,促进科技创新不断迸发活力、展现实力:“比如中德生态园前期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八戒知产云、金财互联等项目,通过网络化的专业平台,实现国内外科技创新元素、项目的聚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在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项目、平台的支持扶持力度,不断实现创新载体平台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针对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金融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招才引智’力度。要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人才签证、个税减免、住房保障等政策,增强青岛的人才吸引力。要优化人才创业环境,通过技术入股、科技创业、知识产权保障等方式,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努力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徐海洁说道。

市人大代表曾学锋:

加快高端资源集聚

完善科技服务业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市人大代表、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尖端技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曾学锋建议,应加快高端资源集聚,布局重大创新工程建设,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青岛国际院士港、蓝洽会等平台和峰会国际化效应,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前沿和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等大院大所和青岛国际院士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作用,与在产业方向有引领作用的大企业联合,布局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与国内外引领型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化应用场景,通过前沿技术的布局来调整结构,通过创新研发来建立新的业态,通过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完善战略新兴产业链条。

曾学锋还建议,完善科技服务业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提升技术转移机构服务水平,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育专业技术经纪人。鼓励高校类技术转移机构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研发和转化自主权。做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深入企业开展技术转移和科普服务。坚持企业出题、高校院所提供解决方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水平技术成果加快转化。

“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转型就是科技创新的转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释放传统企业的产能。建议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战略型企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曾学锋说道。

市人大代表赵啟皓:

挖掘一线技能人才

建立联动奖励机制

要创新就必须推动人才体系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市人大代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负责人赵啟皓认为,青岛市在职业技能技术科研方面有自身优势,下一步更要发挥优势、加大投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职业技能技术科研创新实力。

赵啟皓建议,鼓励并丰富中高职院校申报职业技能技术研发课题。职业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技能教育,而应探索培养能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创新技术技能水平配套科技发展,因此鼓励中高职院校师生进行技能技术研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青岛市职业教育领域科研申报项目多是以职业教育的教学法及人才培养方法为申报方向,技能技术研发方向的项目在申报数量上、选题方向上相对覆盖行业范围小,院校参与度不高。赵啟皓建议围绕青岛市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增加并扶持相关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技术研发项目,从而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也为职教本科的建设提供科研支撑。

其次,赵啟皓建议支持企业扶持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能人才在一线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大量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方法的创新思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建议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针对企业一线技能人才的创新进行挖掘并建立人才奖励机制、企业奖励评价机制,促进企业行业内部的技术研发创新发展。

同时,赵啟皓建议通过搭建技能创新展示平台、竞技平台的方法扶持民间技能人才将他们的实践研究成果与青岛市的发展相结合,摒除在技能技术研发方面的学历、职称关卡,促进有效有用的技能技术研发被发现、被扶持、被立项、被奖励。在吸引重大科技项目落地青岛的同时,也建议吸引服务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技术研发项目落地青岛。他建议建立此类项目的发现考察机制,奖励吸引方法,联合企业行业建立引入后的成果转化效能机制。

市人大代表张新功:

尊重创新型劳动者

促正能量良性循环

创新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市人大代表、青岛惠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表示,青岛要打造创业之城,加快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创新创业生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关键在于人才。

张新功谈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人才争夺战”,提高购房补贴、降低落户门槛,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青岛曾拥有“上青天”美誉,制造业走在全国前列,吸引一大批有识之士来青发展。如今,面对产业转型升级,青岛更需要吸引高层次人才、优秀毕业生来青,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青岛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是引进工作中重职称、重论文的评价条件带来限制,引进过程中所需要出具的证明等过于繁琐。”张新功说:“首先,青岛对人才生态的打造未形成合力。城市对人才的吸引,不仅仅体现在宜业方面,还在于宜居宜业宜乐宜游,是全方位、立体的。青岛目前除了人才招引政策颇具竞争力,人才生活、发展软环境政策不多。应通过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妥善解决来青发展人才的子女落户及入学升学问题,为引进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其次,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对于企业而言,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张新功说:“企业内部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通过建立创新鼓励机制等方式,促进人才创新,为人才的发展搭建平台,让人才有事做,充分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最后,政府应当出台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引导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风气,做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张新功认为,当今很多青少年将“网红”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科学家、优秀学者逐渐成为不被关注和尊重的职业,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因此唤起社会对创新型劳动者的尊重,形成社会正能量的良性循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