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做好“督导员”,又要当好“运动员”,“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情况质询答辩会议现场实录来了

2021-01-23 22:0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310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媛

1月23日上午,“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情况质询答辩会议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市商务局局长李苏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市国资委副主任徐冰代表攻势承办单位应询。包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以及商协会代表、企业家在内的9位质询人依次提问,4位应询人分别进行了回答。

>>>围绕13条产业链做好三件事

市人大代表、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青岛分所所长孔令华:

围绕13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有哪些新打算、新举措?15个攻势基本都涉及“双招双引”的任务,在强化工作协同方面有哪些措施?

张旭东:

围绕13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将更加聚焦三件事。

其一,画好产业图谱。国家对41个大的工业门类进行了图谱设计,各区市要将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与其精准对接,明确青岛的相关产业要怎么抓,做好符合青岛的产业图谱。

其二,精准抓好两库的建设。一个库是青岛推进的项目库,明确主体企业是什么,品牌产品是什么、优势是什么,把项目推进好;另一个库是招商的企业库,各专班要放眼国外国内,梳理优质行业企业信息单。

其三,构建一个生态。通过做强产业链条,构建创新生态,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制定政策干事情,真正创造出良好环境,让资本看重青岛。

李苏满:

在15个攻势中,一方面,“双招双引”攻势起到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在抓总和托底的同时,“双招双引”指挥部办公室还承担着协调与督促、评价与考核、综合与分析等职能;另一方面,不仅要做好“督导员、协调员”,我们还要当好“运动员”,在一些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项目的综合协调上,要牵头抓总。此外,在全市性重大活动的组织、重大平台的建设、重大项目的招引等方面,“双招双引”指挥部办公室还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在磨合中不断增进彼此间粘合力。

>>>筛除签约中的“不靠谱”项目

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广民教授:

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低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年将从哪些方面提升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

李苏满:

在调研落地堵点时我们发现:其一,空间和产业的匹配度不够;其二,区市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应加强;其三,队伍的专业性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其四,落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1年,招商引资工作要持续发力:

第一,春节后进行项目落地年总动员,今年签约的项目必须坚持形式和内容相统一;

第二,开展专项行动,筛除以往签约中不靠谱的项目,招商引资的力量要集中精力重点推动那些靠谱的项目;

第三,形成大项目联动机制,相关资源要素部门联动起来;

第四,匹配招商资源和项目信息,通过招商社交平台和重点项目调度平台,进一步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大基金投资对混改的促动力量

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刘文俭教授:

我市在招商引资与国企混改相结合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并发挥国有资本在“双招双引”中的杠杆作用和引领功能?

徐冰:

在“双招双引”攻势当中,国企引进攻坚工作2020年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国有公益类、功能类企业吸引混改投资难度较大,这些企业承担着供热、供水、供气、公交、地铁等城市保障、市民服务、市民公益方面的功能,负担较重,盈利较难;其二,国企混改当中存在着信息沟通不充分、渠道不畅、来源较少的问题。

按照市委关于推动攻势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的原则,首先,要加大混改项目的招商推介力度,注重运用市场力量、资本力量,通过专业公司、专门的招商行业论坛,把国企招商项目向各方推介。

其次,强化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双向对接,建立完善的民资和国有资本对接交流平台,打通信息堵点。

然后,加大基金投资对混改的促动力量。要更加注重基金群的建设,把招项目和引资本相结合,把引资本和建基金相结合,把建基金和促混改相结合,发挥基金投资的倍增效应,通过基金投资来参与国有资本混改。

>>>加大制造业招商项目落地能力

市人大代表,青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校办企业集团总经理崔言民:

我市先进制造业大项目少的局面暂时还未得到扭转,主要原因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李苏满:

一方面,由于制造业大项目相对用地规模较大,在青岛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区市解决招商引资制造业项目用地的力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制造业产业链梳理的清晰度上不够清晰,谋划产业链招商的优势还没有挖掘出来,青岛关于制造业大项目引进的力度有所欠缺。

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打通信息资源和招商的渠道,我们在“双招双引”调度平台上设置了信息来源渠道的版块,在总结实施的包括基金、中介、平台招商等15种招商引资方式中,均将制造业招商作为一个重点。其次是落地能力,加大区市在项目落地能力方面的培训;此外,在承载能力、尤其是土地方面,要把各个功能园区,包括确定的国际产业园与制造业项目相匹配,确保这些土地应得其所。

>>>“联动性”培育产业支撑人才

市民代表、青岛产融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闫继征:

在人才集聚攻坚战中,我市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短板和瓶颈?3.0版本中有哪些新打算?

吴学新:

在去年的人才集聚攻坚战当中,我们主要做了5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产业链。只要能够促进“产业链”水平提升,在强链、补链、延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都作为产业人才重点引进、培养和激励使用。

二是塑造资金链。设立优化和拓展了人才金、人才贷、人才板和人才债,进行阶梯式金融扶持模式,通过“资金链”一环接一环助力人才项目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三是延展人才链。对引进的产业高端人才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和帮助的同时,给他们发放一些企业猎聘补贴。

四是强化技术链。支持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平台+创客”、技术合伙人、股权投资等多元化创业模式,并纳入人才工程评审范畴。

五是做实“税学医房”等关键小事,帮助解决人才的住房、就医、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对“双招双引”重大项目相关问题进行“一站式”解决。

针对存在的四链相互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契合度还不够高等问题。我市将聚焦“引领性”赋能产业项目,同时突出“实战性”评价产业高端人才,强化“联动性”培育产业支撑人才。围绕“四链合一”,认定激励一批重点产业的项目“领办人”、产业高端人才,助推项目落地。

>>>用好场景和资本发展“四新经济”

市政协委员,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党委副书记刘宗波:

“四新经济”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下步工作中,我市将采取哪些招商举措加快推动“四新经济”发展?

张旭东:

一方面,新业态模式发展壮大意见中提出四大领域18个细分行业的招商意见,关于“四新经济”的发展,可以围绕招商意见加强招商;另一方面,抓新经济的招商引资还要有新经济招商引资针对性打法,主要涉及三点:

其一,抓好优势,比如工业互联网、青岛制造。其二,用好场景。以场景招产业,场景就是营商环境,场景就是市场。其三,用好资本,投资人、基金人招商独具慧眼。

>>>用好RCEP政策招引跨国公司

协会商会代表、湖南商会常务副会长邹金秀:

我市要引导加强RCEP的政策研究和运用,围绕RCEP,2021年“双招双引”将有哪些统筹考虑和计划安排?

李苏满:

RCEP对青岛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关键是怎样才能运用好。

RCEP虽然签署了,但生效预计是在今年年底,我们将边研究边推进RCEP的政策运用。通过培训、引导、研究、战略布局,引导企业利用优势完善和强化链条,尽快适应RCEP规则,并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

RCEP对服务业的开放进行了承诺,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承诺的范围,涉及建筑、环境服务,包括制造业相关的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在入世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了相关限制,尤其是金融业、证券、银行等,包括海运等,给我们下一步招商引资指明了方向。

此外,投资方面也采用负面清单对制造业、农林渔业、采矿业等领域投资作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以整车制造为例,青岛市正在汽车制造领域战略布局,协定中中国承诺针对汽车约65%的零部件降税,而整车制造却没有降税,意味着我们汽车的制造成本可以更低。同时原产地累积规则可以引导RCEP成员国之外的跨国公司在整个域内进行重新布局,青岛拥有巨大优势。对于跨国公司的招引,将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

>>>各区市之间避免同质化竞争

市人大代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赵啟皓:

各区(市)、功能区之间的“双招双引”此前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我市《关于促进区(市)和经济功能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施行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将采取哪些措施?

张旭东:

围绕产业集聚、投资主体集聚,招商引资更加精准的趋势已基本形成。

其一,区市的招商目标更加精准。以高新区为例,原本高新区招商目标涉及六七个产业,如今,其调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高端装备,以及服务业,聚焦后招商目标更加精准。其二,市场主体更加扎堆。以莱西市为例,围绕规上企业,其主导产业增加了60户纳统企业。其三,主营收入增长提速。通过精准聚焦,诸如上合示范区的物流、蓝谷的海洋经济等都取得了较快增长。

我市还需加强导向,引导各区(市)、功能区抓项目、调结构、促升级。做好统筹工作,在满足投资商相关产业政策需求的同时,减少区与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建立人才工作市场化清单

胶州市人大代表,青岛三星精锻齿轮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志刚:

我市是如何发挥市场作用聚集人才的,成效如何?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下一步有哪些具体打算?

吴学新:

发挥市场作用集聚人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需要什么政策让企业“说了算”,把“制定权”交给企业,邀请头部企业起草产才融合政策初稿,继而推出18条具体举措。“定制化”服务企业,对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量身定制”。

二是谁是人才,让市场“说了算”。推行“按薪定才”,对年薪50万、80万、120万的人才,分别认定为B、C、D类高层次人才,对头部企业或获得风投首轮1000万以上融资、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于15%的高成长性企业,给予人才工程配额的“自主荐才”权。

三是支持哪些创业者,让资本“说了算”。实施“以赛引才”,创新“产业领军”人才选拔方式,由“专家评”改为“资本评选”,谁能入选“产业领军”人才由第三方创投风投机构确定。

针对市场化力量参与度不足,企业、资本等市场资源在招才引智中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我市将重点健全市场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人才工作市场化清单,深化拓展“自主荐才”“以绩推才”“按薪定才”等市场化选才模式,强化“凭能力、比贡献、看实绩”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