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大衙门的历史往事

2021-01-26 23:5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804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总兵衙门易手,在1906年总督府大楼建成以前,大衙门曾是德国人政府部门的办公之处。英国人F·帕墨在《青岛(1898-1910)》一书中,详细写道大衙门:

大衙门是中国人统治时期建造的,德国占领期间,这里仍然是中国官员的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它也曾是首任总督鲁绅达尔海军上校以及耶施克的办公府邸。1898年德国巡洋舰舰队来青时,舰队司令、普鲁士亨利王子殿下也曾在此处下榻。从那以后,这所建筑物被扩建并翻修了。其主要入口处在它的南侧。入口处和其他各地的中国衙门一样,有一座影壁,在像衙门的一面上画着一只类似蜥蜴的巨兽——“TAN”,瞪着大眼,张着大口,身上长着密密的鳞片和牛一样的尾巴,头部的前方是一轮正在升起的太阳。这只兽作为贪婪的象征,画在这墙上的 目的是警告每天路过此处的官员们不可过于贪婪。

青岛总兵衙门的影壁,一是提醒“隐避”;二是警戒。古代官署衙门照壁正中通常画一神话传说中的怪兽“谈”,龙生九子,谈为其一,其性贪婪。画面上,“谈”的四周和脚下遍布金银珠宝,却仍仰头向上,四蹄踩踏文书案牍,张口要吃太阳,岂不知早已身临万丈深渊。

在德占时期,总兵衙门和天后宫这两个代表青岛之根的建筑,在一群红瓦的德式建筑中,是一种象征。青岛市民称总兵衙门为“老衙门”,这个称呼,显然昭示着青岛的历史与变迁。

自1906年德国总督府建成之后,青岛的行政中心就转移到这座德式大楼。1914年,日本打败德国,德国的总督府易手;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行政中心也在这座大楼。“老衙门”在青岛的历史的变迁中,渐渐变老,与西边高大耸立的“总督府”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好像是一位饮恨的英雄,进入了暮年,逐渐被人冷落、遗忘。而它的第一任主人,章高元,在退出青岛后,被人称为“罪人”,一个未守土未尽责的民族罪人。“不抵抗”是一顶沉重的帽子,扣在章高元的头上,让他抬不起头来,面对舆论纷纷,他两耳失聪。

1912年,壮志未酬的章高元,在凄风冷雨中病逝于上海。

“老衙门”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着青岛历史原点的符号。历经沧桑的老衙门,见证了青岛历史的老衙门,于1959年消逝于历史的云烟之中。也许一个新时代不要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建筑,老衙门被拆除后,在原址开建青岛人民会堂。青岛市人民会堂于1959年5月兴建,次年5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