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北区:瞄准经济赛道 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小镇”

2021-01-29 17:4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948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通讯员 鲁真真

市北区委二届十次全体会议以来,市北区开平路街道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意见》(简)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街道辖区经济、区域特点基础上,主动将全区经济发展的“1+6+N”产业体系落实到辖区发展布局中,发挥“地面部队”作用,找准赛道,融入到建设RCEP先行试验基地的大势中,努力把街道打造成为工业历史文脉与产业提升、老城基因与焕新发展的产城融合“产业小镇”。

聚焦“双核”,紧抓街道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风口

市北区实施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1+6+N”产业载体支撑体系,其中,“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中的国际大健康产业集聚区、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均坐落于开平路街道辖区。两大产业集群将成为新的“增长极”,也将是街道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力驱动,是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硬核”。

聚焦大健康产业,打造医养健康发展新高地。依托百洋医药集团,加速医药电商行业崛起,提升贸易依存度,借力中日韩医美行业优势,支持美妆、美容产业跨越发展。今年以来,园区新注册企业6家,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截至10月份,关联产业实现地方税收1.14亿元,同比增幅8%;集团所属东源生物、易复诊今年以来的业务营收超亿元。积极推进百洋国际健康城市客厅、医疗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进度,目前一期建设主体年底封顶。全力做好配套服务和外延关联产业招商工作,街道牵头万科怡园与中心医院对接医疗合作,力争尽快实现开门纳客,进一步扩展医养健康产业链。

聚焦新材料和人工智能,打造材料和AI新高地。依托钢研集团、有研集团为核心的有色金属“国家队”顺利落户,增强辐射引领作用,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科创中心。依托人工智能国际客厅对产业资源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完善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配套,街道全力服务于国际客厅二期建设,联合纺织谷对园区产业布局进行调整。目前街道全程对接服务上海高端会展项目进驻,正与中际色彩、纺织谷开展第二轮洽谈。今年以来,园区新注册企业22家,注册资金6000余万元。协同滨海办等部门招商引进头部企业,在实施风貌保护的“68号院”形成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汇集区。

围绕“轴线”,打开老城区焕新发展的活力窗口

贯穿辖区的四流南路是青岛市最早的南北交通动脉和工业大道之一,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两侧国有企业大量外迁。连接青黄的地铁1号线为这条历史动脉赋予了新的生机。围绕地上地下结合的这条“轴线”,以地铁上盖商业向两侧扩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市民生活商业,以流量实现老城区焕新活力。

充分发挥四流南路和地铁1号线交通动脉带来的流量经济和轴线辐射作用,以轴线开放扩容推动生活配套产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活类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目前,已在两侧已规划布局了鸿泰广场、万科商业体、中泰捷能综合体、开封路站办公楼群。街道会同鸿泰置业招商引进了多个生活商业进驻鸿泰广场,商场已于11月27日开业;万科商业体已在街道注册,并在街道协助下加快产业招商和施工建设;会同滨海办在天建实业地块引进高层工业楼宇产业园开发,建设主体龙海集团于11月18日完成注册,园区规划设计正在推进中。利用沿线的工业遗存纺织谷引进纺织新材料、时尚前沿项目,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和电商经济,今年新引进4家企业进驻。街道在园区设立独立的企业网格党群服务站,选派网格员和企业专员服务企业,努力打造“轴线”成为地铁经济向两侧辐射、互享互融的复合发展线。

依托“两翼”,构筑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辖区东部为市民居住密集区、西部是传统企业聚集区和两大核心产业集群承载区,泾渭分明形成两翼,是街道显著的地域特点。做好产与城的课题,使两翼相互形成支撑和互补互促,构建起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在“1+6+N”产业体系科学布局和RCEP先行试验基地建设带动下,西翼区域将向海而兴,在未来三到五年发展成为高端产业、人才和高品质居住社区汇集的现代化新城区,带动东侧老城区的开放楼院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和城中村开发建设。而东翼老城区已成熟的便民商业、教育、医疗等资源,为西翼的新兴产业聚集区提供完善的配套,注入生活的“烟火气”,实现东西两翼的功能互补,相互支撑,产城融合。在产业发展基础上,街道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实现辖区全域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老城焕新的样板区。

党建统领,建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主轴

街道党工委履行好第一责任,围绕产业发展,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开创产业发展工作新局面。

汇聚强大组织力,夯实基层底板。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实施顶格协调,确保顶格推进;完善党工委成员包联项目服务机制;建立2个独立的企业网格,选派网格党建指导和“双核”服务专员;组建产业专班,培养3名懂经济的年轻干部组成专业招商队伍。

增强内生动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工会、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广泛的影响力,整合优势资源要素,以商招商;明确细化街道服务企业10条细则,全方位开展服务管理,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深入挖掘潜力,实现税源应收尽收。组织开展施工企业实地调研摸排,全面了解项目进展及施工企业纳税情况,一对一跟踪服务,预计年内可实现新增税收1000万元;深入挖掘街道现有存量土地、厂房企业闲置资源,加强闲置和低利用率载体的招商利用,提高载体资源的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