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旧时光的鲜活印记

2021-02-11 09:0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192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老行当,指的是传统的手工艺劳动。“手工”二字揭示了行业的真谛。青岛当年,这样的劳动者非常多,有修鞋修表,编织草席、草帽,锔盆子锔碗锔大缸这样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出师的,也有卖糖球、卖水、卖杂货等人人都可以做的小行当,这些都和当时的生活水平相关,同时也是几代人对不同时代记忆的符号。半岛全媒体记者选取了几个行当,并曾专程赶赴老李村大集,采访了从业人员,有的仍在做,有的早已被淘汰,与他们一起分享老行当带来的苦与乐,并希冀能激发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温暖记忆。

“磨剪子来——抢菜刀!”

犹如留在城市天空的一颗恒星,这个行当如今仍然存在,工具简单,技术却不低。磨剪子磨刀目前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走街串巷的,拿个大喇叭录下叫卖声,反复播放,声音穿透力极强,从一楼到楼顶都能真切听到;另一种就是固定摆摊的,赶早市、夜市,或者驻扎在小区内,等待生意上门。

要说磨刀这一行当的历史,目前没有什么详细精确的研究,估计自打秦汉时期,铁器问世以后,磨刀的工艺就已经产生了。到现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磨刀工具也得到大大提升。记者专门采访了几位磨刀师傅,听他们讲述了磨刀的技巧和他们与这一行当的故事。

在四季景园小区,记者找到了长期在此蹲点的磨刀师傅杨修明,他今年65岁,老家临沂,干这一行已经近20年的时间了,“我之前在大连干了十多年,来青岛也有六七年了”,说起和磨刀的缘分,杨修明称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在村里的生产队上做宣传队长,为队上服务,别人在地里干活他负责打磨工具,时间长了就磨出手艺来了,离开生产队后,他干脆就做起了磨剪子戗菜刀的行当,走街串巷。“最早我是到大连去干”,提及原因,老杨说是因为大连很挣钱,大多数老乡都往那里跑,在30年前,老杨一个月能挣到四五百元,一般的工人一个月也就挣几十元,靠着这部分收入,他在老家临沂盖起来一栋旁边带有三间平房的小楼,生活蒸蒸日上。后来因为家里有事回到临沂,就没有出远门,直到儿子在青岛落了脚,他也跟着来到青岛。磨刀一个月七八百元的收入不再富裕,他便兼职在小区里打扫卫生增加收入。在杨修明看来,磨刀很简单,但磨剪子不容易:“磨刀关键是会看刀刃。磨过以后用手扶着看几乎看不到刀刃,说明刀磨好了,如果能看见,说明刀还是钝的;刀好磨,重要的是剪子,剪子分里刃和外刃,磨好以后不好收拾,对刃是个技术活,俗话说剪子好磨三锤难学,关键是敲,这套手法我是从庄上专门打剪子的师傅那里学来的。”

在李村大集上,记者也见到了两位磨刀师傅。今年68岁的吕报华是临沂沂蒙人,在老家曾盖过瓦房,干过泥水匠、铁匠。1992年流行“进城打工”就来到青岛开始从事磨刀这个行业,和吕报华一起来的还有64岁的唐朝田,他们每天早上9点,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来到李村河底开始一天的工作。农历每逢二逢七遇到大集,生意就会特别好,从早忙到晚,一天能磨三、四十把。“磨刀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开刃儿,一般都是新刀用砂轮打磨一遍,有时候旧刀也需要砂轮打磨,然后用粗石墨进行打磨,最后用细石墨打磨。一般菜刀和剪刀呈45度角打磨,而砍刀呈60度角,这还是有所区别的。”吕报华曾带过两个徒弟,一个现在去了美国,听说在美国磨一把刀要4美元左右,另一个现在五莲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