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故事 | 刘方清:医者赤子心 浓浓援医情

2021-02-24 09: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598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冬梅

过去的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对41岁的刘方清来说更是有特殊意义。他是城阳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在接到援医自愿报名通知后,他选择第一个报名,成为一名对口帮扶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人民医院的医生。

2020年8月7日,刘方清和另外一名同事远赴千里来到关岭县,在微凉的细雨中,沿着蜿蜒起伏的道路,穿过一个个窝头样群山,他们终于到达关岭县人民医院。听着不懂的方言,吃着辛辣的食物,一切都预示着他将面临“水土不服”,刘方清心中不禁忐忑。第二天,刘方清被安排到内一科工作。进了科室,同事们的热情好客让他的心稍稍安定了下来,而让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却是来就诊的病人,熟悉的本职工作流程,让他的帮扶工作顺利展开。

在援医工作中,刘方清将自己的服务理念、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与关岭县人民医院的同行们分享。

关岭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要承担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病人的诊疗,由于专业分科不细,同事对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对表浅。入科后,为尽快适应工作,刘方清积极参与查房、接诊病人,了解诊疗流程、用药习惯,同时把城阳人民医院的学科优势、先进理念、正确的临床思维与科室同事分享。

入科后不久,科室同事让刘方清看诊一名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的60多岁男性患者,患者已住院两三次,但病情总不好。“我接诊后发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重于管床医师的描述。”刘方清回忆,患者还有言语发音含糊不清,语调拖沓,双眼固定、只能上下活动,四肢肌力减弱等症状。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刘方清得知患者于四五年前就有轻度行走不稳,症状不断加重,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过,但一直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差。刘方清在询问患者家族史时了解到,患者的父亲、两位兄弟也有类似症状,明确是遗传性疾病。最后,根据这一情况,他为患者重新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了病情恶化。

下乡义诊也是刘方清帮扶工作之一。“当地许多村民对疾病的了解有限,生病后常常是抱着侥幸心理等着自动痊愈,或寻求偏方治疗,常常延误病情。”一次,他和团队医生在关岭县的镇上进行义诊,当地村民知道后从四方赶过来咨询健康问题,而刘方清也尽自己所能,尽量给他们提出合理的诊疗意见。同时,这也让他深深感受到当地村民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和医疗宣传、服务急需改善,医疗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和当地村民沟通上存在很大障碍,但刘方清(左4)始终不厌其烦,牵挂着每一位前来就诊乡亲的病情。

脑卒中是严重的脑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2020年,关岭县人民医院开始进行卒中中心建设,刚开始最主要的检测指标DNT(患者入院到用药的时间)是2-3小时,远落后于一个小时的指标标准。于是,刘方清将城阳区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经验与当地医院同事分享,参与多次乡镇医生和院内卒中中心建设培训,做专门培训报告,指导卒中病人接诊流程每一个环节,结合当地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大大促进卒中中心建设的进程。2020年12月份,当地医院卒中中心DNT时间缩短至40分钟。

时间来到2021年2月,刘方清为期一年的援贵工作已过半,他说在这工作期间不仅自己帮扶了患者,自己的内心也被“帮扶”,每一天他都被当地人民的淳朴、真诚、热情感动,被医务人员的勤劳、忘我的工作感动。“未来,我想继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当地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