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奇才陈挹翠的“武侠”人生

2021-03-04 21:4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8225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在青岛,曾经“满城尽读王度庐”,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岛城,陈挹翠是何许人也?

他是一位深谙武术之道的武侠小说家,震惊;他是一位聋哑人,更是震惊!

陈挹翠原名陈若萍,取挹翠的笔名,后人猜测与友“翠英”有关,1945年,在青岛,好友翠英经常听他谈心,给他织手套,给予他很多温暖,所以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名叫翠或英的人物。陈挹翠出生于1917年,比王度庐小8岁,出生于沂水,祖居潍县。家里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生意人,所以家境还算不错,因而,当年的陈挹翠上过两年私塾。就是这两年的上学生涯,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9岁时的变故,把陈挹翠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一次意外高烧之后,他的世界从此彻底安静。听不到家人的呼唤,也听不见鸟语虫鸣,更让他痛苦的是,他必须辍学在家。

陈挹翠得病后至1938年来青之前是怎么度过的,他的自述中没有过多提到内心的感受,然而,1984年,陈挹翠曾在《身残志坚,为四化继续贡献余热》一稿中提到了童年的不幸,“我童年耳聋所造成的不幸,不仅只有二年级的小学文化而已,接踵而来的是在旧社会备尝歧视、侮辱欺凌等不公正的待遇”。这其中的苦楚常人难以想象。“因而(我)发愤图强,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从十余岁起,整日泡在图书馆六年之久,又到处求师,学会了多种技能”。图书馆成为陈挹翠最大的慰藉,一如当年的王度庐。同样9岁那年,王度庐也曾患上重病,“昏迷了好几天”,并落下胃病病根。在贫寒的家境中勉强读到高小,说明王度庐比陈挹翠幸运。而二人都能成为武侠小说家,最主要的原因是泡图书馆,饱读诗书。陈挹翠在潍县民众教育馆图书室里度过了少年时代,而王度庐也曾在京师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等各大图书馆伏案苦读。

陈挹翠从16岁开始习武。1938年,他闯荡青岛城。初期以打各种零工为生,摆过旧书摊,做过油炸糕。生活的落魄没有埋没陈挹翠的创作才能。王度庐写武侠以情见长,而陈挹翠“学走郑证因的路子,以武打取胜”。1945年,陈挹翠凭借《四海游龙》,终于打破了王度庐小说一家独霸的局面,挤占进了《民言报晚刊》,分得一杯羹。此后,他相继发表了《金钱镖》《孤雏喋血》《风云儿女》等。此时,陈挹翠28岁。王度庐28岁那年,也就是1937年,来到青岛,并于第二年在青岛媒体界正式出道,连载《河岳游侠传》,同样初出茅庐,同样一炮而红。

王度庐曾一手武侠小说,一手社会小说,为多家报纸投稿,陈挹翠也曾同时为九家报纸写九部小说。其实,彼时的陈挹翠是振业火柴厂的普通工人。振业火柴厂是实业家丛良弼在青岛创办的民族工业。1945年年底,丛良弼去世,不知道陈挹翠是否参加了丛老板当年异常隆重的葬礼,不过,在他的回忆里,他在这一年离职,“过着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而频繁地往来于太平镇牛王庙是他主要的生活轨迹,在这里有个武术讲习所,他担任教务长,后经考核任青岛市国术馆第二十二练习所所长兼武术教师。然而,关于武术的工作,陈挹翠多是义务的,拿不到多少报酬,他甚至在新年前后偶尔帮人写点春联。又是似曾相识,当年的王度庐在1946年年关还在老城区卖过春联!

经历过无数挫折,陈挹翠已经找到了排遣苦闷的方式,他还为自己创作对联自嘲:“胡诌瞎扯书生权且从俗,拳打脚踢武夫亦得过年”,“油盐柴米件件皆无如何度日,香烛纸马样样齐备且自过年。横批:人瘦年丰”。

可见,陈挹翠其实是个较为乐观的人。

青岛解放后,武侠小说式微,王度庐选择尘封那段小说记忆,陈挹翠没有。不能写小说了,他进入工会系统,“从此我的所长才得到了发挥的余地”,他会写作,会武术,会雕刻,会书法,会绘画,在沧口成立聋哑学校以后,还会写哑剧,创作相声。看到他写的《大杂烩》相声剧本,声情并茂,很难想象这出自一位聋哑人之手。

后半生,陈挹翠热心公益,为聋哑人尽心尽责,成为权威人物,无论是打架的、邻里不和的,甚至两口子闹离婚的,都请他去说和。

在文学上,他为青岛武侠小说和武术国学留下了精彩的一笔,还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至今“查拳”传人高恒仑提到老师的教诲仍热泪盈眶;在武术上,他把平生所学倾囊传授,无论对方是否是他旗下弟子;在为人上,他听不见说不出,却看到了“消除耳边无益的聒噪,能心无二用、致力于一”的便利条件,在他看来,只要刻苦钻研,“成就不会在健全人之下”……

辞世后,他留给子女的只是几幅字画,几方印章,一堆旧照片,但他的儿子陈永胜说,“父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不是几套房子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