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接连失意,蒲松龄以另类方式成名

2021-03-04 22:1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084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生活上的苦是一方面,心灵上的困苦也让蒲松龄一生都带有遗憾。

其实,少年蒲松龄是科举得志的,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前茅,录取蒲松龄的伯乐是山东学政、大诗人施闰章。此后,蒲松龄做了半个世纪的秀才。马瑞芳说,蒲松龄一生大约十次左右的乡试(三年一次),也就是说,大作家蒲松龄为了功名,用了不少于30年的时间反复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蒲松龄先成功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马瑞芳分析,首先,是施闰章误导了蒲松龄。因为蒲松龄前三次考试并没有严格按照考试的规定书写,甚至写跑题了,八股文并不是他的强项,因为他的个性作品却让施闰章大为欣赏;其次,蒲松龄虽然号称为功名而奋斗,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聊斋志异》的创作,这耗去了他大部分的精力,所以科举考场上蒲松龄总是败下阵来。

蒲松龄升官梦破灭后,又寄希望于子孙和学生。只是不但他的儿孙未能出人头地,进入官场,就连他教的学生也同样没有官运。“这一切都说明,蒲松龄治学跟科举考试背道而驰”。直到72岁,蒲松龄才成为贡生,马瑞芳告诉记者:“属于挨号挨上的,于是蒲松龄有了个官衔:‘候选儒学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县中学副校长,还难有出头之日。”一年后,朱湘麟来到淄川,蒲松龄之子请他给父亲画像,蒲松龄终于穿上了贡生官服。

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蒲松龄在清冷的书斋临窗危坐而卒,享年75岁。蒲松龄去世后,他的儿子替他写传,在题目中郑重地冠以“候选博学训导”。

25岁,蒲松龄的生活急转直下,而这一年,他已经开始了《聊斋志异》的写作。关于《聊斋志异》的成书有两种说法: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喝茶讲故事,回到家加工,另个一是聊天之斋,所以故事是聊天所得。对于第一种说法,鲁迅早就予以反驳,蒲松龄说:“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请人讲故事?不过,蒲松龄倒是一直在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素材。也就是他在《聊斋自志》中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但他的聊斋并非聊天之斋,“聊”有“姑且”之意。

蒲松龄写聊斋曾担心没知音,没人能读懂聊斋志异,并感叹:“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当年的穷秀才遍寻知音,现在他的知音遍及各个角落。郭沫若曾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聊斋志异》作了贴切的评价。它已经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