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100·城阳故事 | 黄绪忠:41载云和月 最好的年华给家乡

2021-03-12 21:0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533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胡蕾

“都60多岁的人了,该退休回家好好歇歇了!”这句话,黄绪忠的老伴和孩子跟他说过不止一回,但都被他的“拖延症”搪塞了过去。这位闲不住的老党员今年65岁,是城阳街道董村社区的党总支委员,从1980年开始在村里工作,至今已经有41个年头。

黄绪忠是土生土长的董村人,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回乡务农。那个时候的高中毕业生,在村里是高学历,虽然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摆在黄绪忠面前,但他终究割舍不了内心的那份乡土情结,“能在家门口工作,给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我觉得挺好。”

在村里工作的这些年,黄绪忠曾担任过董村民兵连长、治安主任、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不管是什么岗位,都是为大家服务,你得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乡里乡亲。”说这话时,黄绪忠神情严肃,这是多年来他给自己定的要求,也是他工作四十多年的真实写照。

今年65岁的黄绪忠,已经在社区工作了41个年头。

董村社区位于城阳街道北部,现有居民284户。社区不大,旧村改造之前,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种小麦居多。黄绪忠还记得,以前每年夏天割麦子的季节,就是他最忙的时候。“那时候收割机少,麦收时间又紧张,我就骑着自行车到处去找,请人到村里来,给各家各户排好顺序,一家家割麦子。”黄绪忠说,为了防止有人插队或者村民和开收割机的师傅产生小摩擦,他一般都是守在田间地头,遇到什么突发情况,他能第一时间协调处理。虽然麦收时节黄绪忠总是忙得脚不沾地,但村里人都知道,这个热心肠每次都是把自己家排在最后,等别人家的麦子都颗粒归仓了,他才带着收割机赶到自家田里。有时候运气不好,赶上个雷雨天,黄绪忠家的麦田可就遭了殃,但他也不计较,第二年,依然把自家排在最后。

“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都要去维护这个家。”作为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黄绪忠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全员到岗值班,轮流守在小区门口的检查站。黄绪忠是所有工作人员中年龄最大的,年轻的同事们劝他,“大冷天的,早点回去休息!”但他不愿意“搞特殊”,一直和同事们一起,中午就在检查站吃点盒饭,晚上值班到九、十点钟才回家,用心守护着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老照片见证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也饱含着黄绪忠的奋斗岁月。

“都说在其位、谋其政,只要还在社区岗位上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黄绪忠说,社区的工作岗位不同于机关单位,没有个明确的退休时间,因为一直有工作安排给他,他自己身体状况也允许,所以就一直在岗坚守着。

董村社区居委会的一间会议室里,摆着社区这些年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国家群众自治示范村、山东省卫生示范村、山东省民主与法制示范村、青岛市文明社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一面墙的柜子摆得满满当当,黄绪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只是一部分”。

而这间会议室的另一角,墙上的几张老照片,黄绪忠如数家珍,董村旧貌、社区传统锣鼓展演、引进外资签约仪式、旧村改造启动仪式……这些照片里的场景,像是黄绪忠心里的藤曼,一头缀着村里的发展变迁,一头牵着他的青春岁月。在社区工作的40多年,黄绪忠惊喜地见证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迁,同时也为自己能一直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他指着居委会一旁崭新的幼儿园告诉记者,“这是去年刚建好的实验幼儿园,社区的孩子们上学连小区都不用出了!”开心的神情,像是在展示一块心爱的“军功章”。

黄绪忠说,今年他终于“说服”了自己,决定要正式退休了。“刚退休肯定得有段时间不适应,我现在经常做梦,还梦到一堆事情催着我要去做。”虽然黄绪忠心里还隐约带着担忧,但他还是很快宽慰了自己,“回家帮闺女看看孩子也挺好,有乐趣!”提起可爱的外孙,黄绪忠眼角满是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