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展,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蓄力

2021-03-15 19:4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449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迈好步子开新局,青岛将加快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谋划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彰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海洋特质。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是个一蹴而就的“小目标”,既需要高瞻远瞩的规划,又需要脚踏实地的引导。

1月12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出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要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升涉海产业核心竞争力。

不久前,经略海洋攻势质询答辩会议上,青岛更是聚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定下了今年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把海洋产业发展作为主攻山头,把集聚区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落地作为“穴位”和靶点,加快提升海洋经济规模和投资增速,争取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的路径愈加明朗清晰。

海洋,青岛突出重围的“王牌”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海洋是青岛发展的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抓好的“王牌”。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是一句“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口号,而是青岛立足实际发出的强者之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必须肩负起经略海洋、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的使命与担当,向着更高的目标昂扬进发。

青岛底气何在?回答这个问题,不如先回顾一下青岛去年的“成绩单”。

去年,青岛梳理、分解了41项重点任务和总投资4000多亿元的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制定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攻坚方案和22张招商清单。年末回顾,41项重点任务已全部完成;13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9.3亿元,达到年度计划投资的110%,开工率达到92%以上;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了3个过200亿的海洋大项目。

放眼全国,这样的成绩与众多沿海城市相比也亮点纷呈、毫不逊色。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着眼当下,青岛要加速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引领胶东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就此,《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提出多措并举发展海洋经济。

在海洋一方面,要加快1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海洋种苗业、深远海养殖业;在海洋二产方面,要重点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产业,成立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争取国家深海基因库落户;在海洋三产方面,要整合海上旅游资源,加强产品设计,发展海岛旅游。同时,要推动海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了自身发力,自从去年青岛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之后,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去年12月,省委“十四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均提出支持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无疑在更大范围上为青岛提供了发展的“助推器”。

群雄逐鹿,青岛底气十足

除了青岛,“瞄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个目标的还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厦门等多个知名沿海城市。

群雄逐鹿,于青岛而言既是是挑战也是机遇。青岛必须尽快找到并发挥海洋领域优势所在,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先人一步。

目前看,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优势十分突出。

青岛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集群众多。在全国海洋经济梳理的20个海洋行业中,青岛实现了“全覆盖”发展;在国家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确定的9个产业集群中,青岛占据了7个,数量上比上海多1个、比深圳多4个。

青岛海洋科研力量非常雄厚——拥有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中不乏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青岛“自带”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去年,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显示,青岛以93.65的高分位于国内之首。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等方面,青岛显然处于全国创新领先地位。

作为港口城市,青岛的港口辐射带动力强劲,在北方城市中航线数量和密度均稳居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而自贸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优势的叠加,更是让青岛进一步敞开了开放合作的大门,为航运、金融、贸易提供了更大利好,提升了青岛作为海洋名城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此看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已经有了“舍我其谁”的底气和气度。

海科展,以市场化逻辑+平台化思维发力

有优势,也有短板。比如,青岛海洋科技产出和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亟待进一步破题。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要推进青岛蓝谷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那么,作为海洋科技重镇的青岛该如何巩固优势并转化为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海科展这样兼具平台化思维和市场性逻辑的平台应该担起责任,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蓄力。

科技、产业结合缺乏紧密性,制约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怎么办?海科展就是一个科技、产业、人才齐聚的大平台。在这里,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可以带着一流的海洋科技成果进行展示,为成果找到最合适的“婆家”进行转化;在这里,涉海的头部企业可以亮出产业最紧急的需求,向参展的院所机构“求助”,邀请进行“定制化”的科研服务。

所谓成果转化有两条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就是从实验室拿出的成果,做完中试去对接市场;自下而上就是企业有了技术需求,对应去寻求科研支持。在海科展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成果转化的道路都成了“通路”。

作为我国海洋科技成果展示领域的“头部”品牌,海科展对一流涉海科研院所的吸引力不在话下;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快速对接科研服务的“捷径”。围绕产业需求搞研发,满足了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愿望。

使研发活动和产业更好地协同,还要依靠生态的力量,要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的创新潜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创新生态网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海科展,就是集合涉海科研成果、企业需求、产业应用、涉海人才等众多要素的“微生态”,搭建了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互动的平台。在这个生态里面,有自由的交流和对接,有高效的沟通和互动,更有“情投意合”的成果和产业对接。

促进更多高端人才团队、研发成果、涉海名企在青岛集聚,海科展搭建了一个健康的、完善的生态,让青岛海洋科研的种子在这里迅速成活并长成参天大树。

海科展更是一个强化精准招商和项目落地的市场化平台。当参展的头部企业与涉海的科研院所“一拍即合”,青岛海洋科研重镇的优势就会成为吸引船舶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上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从这个意义上讲,海科展担负着助推青岛海洋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的重要使命。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已经超前谋划,领先半步。而今,长远规划、切实布局的青岛更是找到了持续创新的路数和“打法”。 未来已来,海科展就是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强劲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