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党员讲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岛市委组织部联合半岛传媒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

2021-03-23 06:2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75554) 扫描到手机

高高擎起镰刀斧头旗帜,率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红色精神光芒璀璨,照亮民族前进道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广大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凝聚红色力量,即日起,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青岛市委网信办联合半岛传媒开设“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专栏,对青岛市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进行走访、拍摄。

  这些老党员为党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没有他们昔日的无悔付出,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

  如今,他们已是耄耋之年,半岛传媒特派采访组与这些老党员面对面访谈,听他们讲述峥嵘岁月、回望革命历程,让红色精神世代传承。

 94岁董家德:

 >>腰被子弹打穿,毅然重回战场<<

董家德(平度市明村镇)

◎1928年7月出生

◎1947年参军

◎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两次严重负伤,多次立功受奖;退伍后担任过村生产队长

3月8日,半岛记者寻访到一位94岁高龄、党龄73年的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董家德,郑重为他披上具有纪念意义的红围巾,佩戴上党员徽章……

  随着老人打开话匣子,他过往几十年来的峥嵘岁月,就像一部纪实电影一样,慢慢展现在大家眼前:

  19岁入伍,20岁入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两次严重负伤,几次立功受奖,资助留守儿童……

  “我是1947年参军的,当时俺老家这里刚刚解放。”董家德老人回忆说。

董家德接受半岛记者采访

  入伍一年后,在淄博周村与国民党部队战斗时,董家德和战友们率先冲进城内,国民党部队落荒而逃。

  “我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一把匣子枪,立了个三等功。当时连指导员找到俺班长,说小董打仗不害怕,能冲锋在前,工作也积极,表现很好,让他入党以示表彰。我就这样在1948年10月1日入了党。”

  新中国成立后,董家德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董家德手捧着抗美援朝获得的杯子

  记者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董家德老人先后两次负伤。

  “当时敌人有个碉堡很隐蔽,战斗中我跟战友抬担架运送伤员,来来回回从碉堡附近经过了三次,走的次数多了,被敌人看到了,一枪打穿了我的腰。”

  董家德老人回忆,他的腰部自右后至左前贯穿,随后他被送回国内的佳木斯治疗,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根据老人的讲述,当时之所以伤势如此严重还能治疗痊愈,与他坚强的精神意志不无关系,而这种支撑他的精神动力,还与一床被子有关。

  “受伤后我们几个伤员处理了伤口后躺在地上,来了辆卡车把我们接送回国治疗。有个战地女护士怕我们在路上冻伤,她把自己的一床被子盖在我们身上,我说朝鲜这么冷,你留着晚上取暖吧,她说她能想办法克服,先让给伤员用,我们听后掉眼泪了。”老人说,后来伤好后,他又毅然再次回到前线,在激烈的战斗中右胳膊挂彩,这是他第二次负伤。

董家德老人坐在丰收的玉米前晒太阳

  从部队退伍回到农村老家后,董家德老人还担任过村里的生产队长,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带头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带领一家人和全村居民逐步过上了好日子。点击查看更多>>

91岁李秀英:

 >>趟着泥水抢运粮食,干农活被拍进新闻电影<<

李秀英(平度市崔家集镇)

◎1932年3月出生

◎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村青妇队员、村青妇队长、当地人大代表

发黑的墙壁是时光的印记,开花的绿植给老屋增添了生机。

  91岁的李秀英老人就住在这座老屋里,生活平淡朴素。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这位16岁担任青妇队长、18岁入党,拍过新闻电影的老人,还有哪些“封印”在平淡生活里的激荡革命往事?

  3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为李秀英老人郑重戴上红围巾和党员徽章,她激动不已,蒙尘多年的记忆之门再次打开……

李秀英老人接受半岛记者采访

  “我叫李秀英,18岁入的中国共产党,在俺娘家村里我是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回忆起往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老人说,那时候的生活吃糠咽菜,穿衣服补丁贴补丁,吃上一顿地瓜干都是好饭了。

  李秀英老人年轻时有一副好体格,村里有一位上级派驻的驻村干部名叫刘秋华(音),她就经常跟着这位“刘大姐”一块给老百姓做好事。

李秀英老人坐在屋外晒太阳

  老人回忆,她才16岁大时,刘秋华(音)就让她做了村里的青妇队长,发动和组织女青年到军属家里干活。

  此外,有解放军部队在村里驻扎时,她们还动员村里的妇女给战士们洗衣服、纳军鞋、缝缝补补。

  1949年3月1日,在刘秋华(音)的推荐下,李秀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我嫁到了周家村夫家,也不当青妇队长了,一门心思搞农业生产,想把日子过好。”老人说,凭借着好体格,她干农活丝毫不亚于一个青壮年的男人,推个大车子又稳又快。

  “我记得当时部队上有个唐营长,他推着车子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还叫人家拍电影的给拍下来了,上了新闻电影。”老人笑着说。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真是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活到这么大岁数了,上级还给发慰问金,子孙后代也过上了好日子,知足了。”李秀英老人说。点击查看更多>>

91岁韩在花:

 >>17岁当青妇队长,挨家筹鸡蛋照顾烈属产妇<<

韩在花(平度市明村镇韩家屋子村)

◎1931年6月出生

◎1948年3月8日入党

◎曾担任村青年团团委书记、青妇队长、妇救会主任

“我是1948年3月8日入的党,今天是我的政治生日,我过得很有意义。”说这话的是1931年6月生人的韩在花老人。

  3月8日,记者来到老人家里聆听她的革命故事时,恰逢她入党73周年的政治生日,老人的心情格外高兴。

  据了解,老人18岁入党,年轻时曾担任村里的青妇队长、妇救会主任,20岁结婚那年,韩在花的丈夫执行任务没回来,她自己一个人完婚。

  对于这个遗憾,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对老伴有过丝毫怨言,“俺俩都干革命,有这个觉悟,知道党组织和部队上的事是大事,家里的事是小事。”老人说。

韩在花老人接受半岛记者采访

  在跟老人的聊天不断深入后,记者了解到,韩在花老人的娘家就是韩家屋子本村。

  “在俺娘家我没有兄弟,从小家里的活我都干,性格大大咧咧,能吃苦,所以十多岁的时候我就成了村里的青年团员骨干,担任团委书记。”

  老人回忆,那时候,他们区划上属于平南县的台头区,区公所的领导姓武,他领着村里的年轻人干革命,给穷苦老百姓干活帮忙。

  “17岁那年,俺村里原先的两个青妇队长都结婚有了孩子,顾不上领着干队里的工作,这个武区长看我工作积极,能力也比较强,在1947年2月给大家开会的时候,就让我当了青妇队长。”韩在花老人说。

  有一件很触动老人的事让她至今难以忘怀,“当年解放军在诸城跟国民党反动派打仗的时候,俺村里一个当兵的男青年在战场上牺牲了,他家里的媳妇已经怀孕了,我们青妇队就重点照顾这一家人”。

  韩在花老人说,在这位烈属生下孩子后,她们又承担起了伺候月子的任务。

  “那时候缺吃少粮,坐月子吃上个鸡蛋都不容易,我们就挨家挨户去筹鸡蛋,筹了一篮子鸡蛋给烈属养身子”。

  老人感慨地说,在过去那个年代,任何一个鸡蛋对穷苦老百姓来说都珍贵,但一听说给烈属坐月子补身子,哪户人家都没二话,这足以看出当时老百姓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拥护和信任。

  “经过革命工作的磨练,武区长看我成长进步挺快,就介绍我入了党,我记得非常清楚,是1948年的3月8日,入党那天他跟我说,这一天很有意义,既是妇女的节日,也是我的政治生日”。

  韩在花老人回忆,当时跟她一起入党的还有同村的几位男青年,但她是村里第一位女党员。

  “俺老伴也是一个干革命不计付出的人,结婚都没回来。”韩在花老人回忆说,当年她和老伴结婚前,两家老早就选定了日子,但由于丈夫刘京德在公安局还有任务要执行,就没能请假回来,

  “反正在同村,离得也不远,俺叔把我送到俺婆婆家,就算结了婚了”。

  回想起当年这个遗憾,韩在花老人称,她一辈子都没有对老伴有过丝毫怨言。

  “很理解他,因为俺俩都干革命,有这个觉悟,知道党组织和部队上的事是大事,家里的事是小事。”老人说。

  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洗礼,如今,韩在花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是知足,“儿女对我很好,党和政府对我也很照顾,一年发两次慰问金,感觉很欢气。

  今天你们来,我心里很高兴,今天也是我入党73周年的政治生日,我祝福党,一辈子知党恩。”老人激动地说。点击查看更多>>

92岁王清顺:

 >>传递情报有暗号,训练骡子躲轰炸<<

王清顺(平度市崔家集镇柳林村)

◎1930年10月出生

◎1946年入党、1947年参军入伍

◎曾担任村里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我现在年纪大了,入党70多年来,让我非常自豪的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老百姓都对咱信任支持。”

  3月4日,在位于平度市崔家集镇柳林村紧靠公路边的一处宽敞的农家院子里,92岁高龄的王清顺老人坐在温暖的阳光房里喝茶、看戏剧。

  老人生于1930年10月,1946年入党,1947年参军入伍,入党时,他才17岁大。

  借由年龄这个话题,老人带着记者“穿梭”回到了几十年前:送情报有暗号,盘问“青山”答“崂山”;躲避敌人轰炸,训练骡子一拍就趴下;回村当支书,带领村民吃饱饭,一年打了“翻身仗”……

王清顺老人接受半岛记者采访

  “我是俺村里第一个入党的共产党员,我的入党介绍人叫于敏。”老人回忆,于敏是当时上级派到村里的驻点干部,那时候村里生活很困难,年轻的他虽然也经常吃不饱饭,但经常跟着于敏一起为穷苦的老百姓做好事,从于敏的介绍中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穷人翻身的组织,不剥削老百姓,处处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在于敏的介绍下,17岁那年,王清顺入了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是许世友手下的兵,当时在部队上是一名通信兵,主要负责传递情报、运送急需物资。”老人介绍,当兵3年期间,他跟着部队经常转移,经历过无数次危险。

  特别是在传递情报、运送紧急物资的途中,经常遭遇炮弹、子弹擦身而过的危险场景。

  “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袭击,避免暴露,我们传递情报大多在傍晚和黑夜。”老人讲述说,为了降低伤亡,顺利完成传递情报的任务,他们对“小助手”骡子进行了特殊的训练,“遇到飞机袭击,一拍骡子,它就立马原地趴下躲避,飞机扫射过后,如果没有被子弹击中,再一拍骡子,它就站起来,继续往前走。”王清顺老人介绍,那时候,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军事装备比较落后,主要靠骡子驮运枪炮弹药及各种急需物资等。

  记者了解到,解放战争期间,王清顺老人多次成功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传递情报、运送急需物资等紧急任务,“那时候年纪小,最开始一个人走夜路也害怕,后来锻炼得就不怕了。”

  老人回忆,每次走夜路,他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精神高度紧张,时刻提防敌人的围追堵截和盘查,他称,当时驻扎在胶东的各支部队比较分散,虽然各支部队相距不太远,但情报往来非常频繁,而且不像现在开着汽车跑得快,通信兵得用脚步一步步丈量下来。

  “为了分辨敌我,我们也有独特的接头暗号。”老人说,胶东地区山脉较多,当时部队之间的接头暗号就以山为参考,比如,盘问说“青山”,回答则说“崂山”,一问一答准确,则能确认是己方革命同志。

老人平时会坐在屋子里听戏

  老人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和骄傲,更无悔当年的付出,“干革命工作那些年,受过委屈,吃过累,但是没人打退堂鼓,现在是新时代了,生活好了,但是年轻党员不能把吃苦这个本领荒废了,不能忘本,要多为党、多为老百姓干实事、做贡献。”老人语气坚定地说。

  王清顺老人的儿媳妇王爱花告诉记者,如今,老人每天都早早起床,吃过饭后喜欢喝点茶、晒晒太阳,在院子里散散步,到大水缸前看看喂养的金鱼,感到累了,就回阳光房里坐下歇歇,用多功能视频播放器看看戏剧,生活充实又知足。“他为党和国家立过功,也是我们家的支柱,我们做儿孙的都希望他能把这好日子继续享受下去。”王爱花说。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