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还要缺货多久?台积电妥协半年之后 中芯国际涨价了

2021-04-04 18:18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2132)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芯片还要缺货多久?台积电妥协半年之后,中芯国际涨价了

风口财经记者 谭风敏

一则“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将于4月1日起全线涨价”的消息,将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晶圆产能紧缺问题,再度推到大众眼前。

4月1日,中芯国际发布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中芯国际净利润达到43. 32亿元,同比增长141. 52%,实现高速翻倍增长,业绩表现十分亮眼。而这则伴随年报而出的涨价消息,晚了晶圆龙头代工厂台积电近6个月,下游厂商们纷纷表示理解。

其实,晶圆产能紧缺现象已不足为奇,真正令人好奇的是,同样面对产能不足,市占率49.2%排全球第一、先进节点突破7nm+的全球最先进的台积电,早在2020年4季度就选择妥协开启“涨价”周期,而市占率仅占5%、节点刚突破14nm的中芯国际,哪来的底气迟于台积电半年才涨价?

晶圆代工涨价潮来袭

半导体企业:它们应该不会如此不理智

“涨价是企业应对成本增加的下下策,但依目前的态势,晶圆未来一两年内会持续涨价。”青岛佳恩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丕龙表示。实际上,半导体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合作关系往往长期且稳定,长远来看,频繁提价不利于与客户关系的维护。

从去年年底,佳恩半导体就不断收到来自上游晶圆工厂发来的涨价函,王丕龙无奈表示,目前晶圆价格已经上涨了20%,佳恩半导体仍在自我消化成本增加造成的不利影响,尽力避免将涨价压力传递给客户。但一味任由成本抬升、利润空间被挤压并非是长久之计,面对这种情况,王丕龙坦言:“如果晶圆价格再继续上涨20%,我们将不得不对我们的产品提价,但晶圆代工厂应该不会如此不理智,任由价格一直涨上去。”对于晶圆代工厂而言,与以半导体芯片研发企业为主的客户群体同样具备长期合作关系,提价同样需要极其谨慎。

此番晶圆代工厂端提价最直接的原因,是扩大产能产生了高额资金投入。王丕龙表示:“佳恩半导体上游的晶圆代工厂已经有明显的扩产动作,来应对晶圆的供给不足。”iFinD同花顺图表显示,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口数据,从2020年至今,共出现三次制造单晶柱或晶圆用的机器及装置进口热潮,分别是2020年2月份、2020年11月份和2021年1月份,进口数量分别达到913台、1139台、1254台,于2021年1月达到最大值,同比增长1050.46%。

扩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买设备置场地。4月1日,台积电称将投入1000亿美元扩产;最新投资计划中,格芯表示将投入14亿美元增产。台积电称,“涨价的原因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实际上是因为产能扩张造成了巨额的资金支出,进而被分摊到了晶圆的生产成本上。

涨价背后的供需矛盾:

产能吃紧,资金节点增速高达30%

涨价的根本原因还是产能不足。

据拓墣产业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继5G、HPC相关芯片、驱动IC、PMIC之后,车用晶片也加入抢夺本就吃紧的产能,使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普遍维持在97%以上,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一度超过100%,供不应求的情况愈演愈烈。

实际上,晶圆产能还面临过于集中于头部企业,且头部企业受资金问题困扰,数量不断减少的问题。以至于最后,头部企业仅剩下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有能力进行用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要求精密度在10nm以下的晶圆生产。企业被资金“劝退”的直接原因,就是晶圆工艺节点迭代需要高额的资本开支。随着晶圆技术升级的推进,企业需要的资金投入会越来越多。中信证券的研究员在研报中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万片月产能,在12英寸晶圆的初代节点(90nm)时需要4.8亿美金的资本开支,14nm时需要20亿美金,7nm时高达25亿美金。综合来看,资本开支每代节点增速达到30%。

高额资金压力之下,多个龙头企业被“劝退”,让原本就供给吃紧的中高端晶圆愈发供给不足。2018年,以7.5%的全球市占率排名第四的联华电子于14nm节点后放弃迭代升级,以8.7%的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三的格罗方德于12nm节点后退出研发。

简而言之,产能问题不解决,高成本、低毛利的问题将持续困扰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也会成为晶圆技术迭代升级的最大障碍,从而陷入“产能不足-涨价-行业利润下降-研发停滞不前-先进产能愈发跟不上需求”的恶性循环。

中芯国际延迟涨价的底气:

化资金压力为良性循环

解决产能不足的直接做法无疑是规模扩张,但根本上还需要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抢占先进产能的市场份额,从而降本增效增利。

扩产解决产能问题要钱,研发进行技术迭代也要钱。而中芯国际,却是除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巨头之外,唯一一家坚持追赶先进工艺且还未突破10nm技术节点的晶圆龙头厂商,同时也是能坚持撑到最后一刻才涨价的头部企业。

双重资金压力之下,中芯国际最后涨价的底气在哪?看似带着一股有勇无谋的“蛮劲儿”向前冲的中芯国际,其实巧妙地利用了两座资金“大山”之间隐藏着的良性循环。

中信证券表示,中芯国际具备市场驱动和自顶向下的独特动能。目前,中芯国际的第一大客户是华为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华为旗下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受美国贸易战影响,华为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正有意识地将供应链布局中国大陆,其中高端晶圆的需求量占到中芯国际产能的80%以上,为其贡献的收入占比达到17%~25%。此外,在国家鼓励发展国产替代的政策支持下,坚持研发突破核心技术的中芯国际获得国资多次直接资本支持。2015年,国家大基金投资31亿港币;2017年,大基金联合大唐基金投资2.5亿元,并购买5亿美元可转债;2020年7月,国家大基金参与中芯国际IPO战略配售35亿元。

换一个视角来看,首先是被“卡脖子”的汽车、手机等半导体芯片的下游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布局国内的重要性。中芯国际虽只突破了14nm的技术节点,距离10nm还有遥远距离,但却坚定尝试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成为国内供应链合作方的最优选。其次,国产替代的鼓励政策带来国资倾力支持的资金优势,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唯一拥有挑战“卡脖子”技术的能力的中芯国际,顺理成章地争得这一资金支持。2020年年报显示,中芯国际经营活动现金流达到131. 74亿元,同比增长61. 85%,可见其虽然延迟涨价,但现金流依然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