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民居变民宿一房难求!青岛这座四百年古村上演“乡土传奇”

2021-04-07 07:1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793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陆金星

“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凉泉理想村的民宿管理人员介绍,就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9个特色房间,加上托管的一个独栋民宿4个房间,三天全部满员。从现在开始到五一假期,周末的房间已全部预订一空。

坐落在绿水青山间的凉泉村,被称之为崂山北宅“第一村”。生活在这儿的几代村民用四百多年悠长岁月,初心不改地守望着这片绿水青山,又将这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演绎出一段令人惊叹的“乡土传奇”。

  俯瞰凉泉村。

山沟里有个“一号工程”

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翻开凉泉村的历史,1985年,为了解决青岛市民的用水困难,凉泉村百姓牺牲了千亩良田,从崂山水库迁至上游山谷,蜗居在狭隘而贫瘠的山沟里,寒来暑往40年,凉泉村村民于2000年搬入凉泉新苑,老自然村从此闲置,日渐破败,彻底成了一座“空心村”。

  凉泉村里的小巷。

一晃又是近20年,再次走进时间尘封中的凉泉老村,极具地域特色的老房子成了窥探历史的一面镜子,狭窄的胡同印证着从前村民的点滴生活。如何安放好这份乡愁,成了新一代凉泉村村民的守望。

  村里随处可见鲜花盛开。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三农”入手,荒废多年的凉泉老村迎来了新的生机,在新时代开启了从老村到“理想村”的蝶变。

  花季凉泉村。

占地约595亩、200栋民宅的凉泉老村采用“整体租赁、统一规划、分期改造、精品运营”模式,从环保整治和村史复兴两个维度出发,以“生态振兴”为基础、以“文创福报”为特色,打造“凉泉理想村”,成为崂山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

城里人的小院情结

4月的凉泉理想村山花烂漫,景色迷人,走在村里的,小路旁由民居改建的别致小院让人耳目一新。

  山花烂漫,景色如画。

一座小院中,王晖正精心整理着院子里的装饰,“上下两层,3.5万元一年租下来的,准备装修成一座民宿,楼下一个房间、楼上两个,还有一间开放式厨房和一个茶室”。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去年6月的一次邂逅,让她对凉泉理想村一见钟情。

  王晖正在布置自己的小院。

“这里真是太舒服了,有山有水,又安静。”在城市生活久了,王晖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小院情结,寻寻觅觅好久,最终选定了凉泉理想村。

“原本就是想租下来装修一下自己住,一般农户家的房子担心装好了住不安稳,这里一租就是20年,非常放心。”院子里的各种绿植都是王晖一点点精挑细选淘来的,她希望孩子能在这里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在紧张的学习中有所放松。同时,喜欢古琴的她还准备在这里以琴会友。

  王晖小院里的装饰都是她精心淘来的。

这个小院装修下来大约需要二十几万,王晖打算自己不住的时候,把这里作为民宿经营,定位就是接待一个大家庭,或两三个小家庭在此小住,放松休闲。“我计划五一营业,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甚至茶具、茶叶、啤酒红酒都有,客人带上点食材就可以来了。”

  村里的民房特色鲜明。

与王晖一样,不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有一个小院情结,或者说是乡土情结。这也是每到假期无数人从城市拥入乡村,回归自然的原因。

清明假期三天客满

“20年之后的凉泉理想村是要归还给社区的,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一个个理想村,推动中国的乡村文明化进程。”凉泉理想村运营负责人李经理介绍,这段时间内,运营方与政府协作,将为凉泉理想村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设施;吸引高交互人群入驻;利用这里的自然优势,营造一个艺术度假社区。

  改造后小院清新时尚。

在旧村改造建设上,凉泉理想村对原有生物群落进行了保留修复,对建筑废弃物进行了再循环利用,对自然材质注重和谐搭配。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凉泉理想村在特色民宿、水果蔬菜采摘、电商蜂蜜销售等产业寻找上升空间。

  改造后的农家小院。

凉泉理想村的松庭民宿9个特色房间,其中庭院房550元、景观房660元,LOFT房间88元,加上托管的一个独栋民宿4个房间,就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三天全部满员。

“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安静,还有开放的大型游泳池,所以深受各地游客喜爱。”民宿管理人员介绍,不仅假期,平时的周末时间也是预订满员,从现在开始到五一假期,周末的房间已全部预订完,五一假期里也基本预订完毕。

  在原平房基础上修建起来的特色小院。

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也正在这里发生嬗变。樱桃、樱珠、杏、桃等果树遍布凉泉理想村周围山坡,果子口感极佳,针对樱桃等季节性强的水果,这里专门开展团队采摘等,为果农增加收入。此外,尝试与特色蔬菜大棚合作,种植各种无公害蔬菜,除供给日常入住客人饮食外,还开展亲子采摘活动。

  园区的福元素。

同时,凉泉理想村注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当地有“出门见喜,进门见福”的传统,为此,园区内共设有108个福字。村里还保存有一块440多年历史的明代护林碑,碑文上有“不许外人採斫草木”等字样,告诫世人保护这绿水青山。

田园里的造梦空间

“我们引进了一些设计师工作室、精品民宿、咖啡吧、乡村酒肆、艺术工作室等,这些都会给理想村带来活力,尤其是吸引对乡村有情怀的人进来,能为村子的发展有贡献和作为。”凉泉理想村运营负责人李经理介绍,在凉泉理想村,多种业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此外,村子运营方还启动了“企业下乡、人才回乡、文化兴乡、社区共创”的理想村招募计划,并开展了星空节、乡村音乐节、大学生建造节、乡土文创节、大学生实践周、青岛国际啤酒节乡村分会场等一系列精品文化活动。

凉泉理想村环境优美。

凉泉理想村不仅是一处理想的田园居所,还是田园里的理想碰撞地,是各种人才的高交互社区,“已经入驻这里的有景观设计师,有建筑设计师,在这里打造特色民宿和书吧、咖啡吧,还有植物美学设计师、木结构设计师,陶艺师、画家等”。他们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艺术专业人才,共同设计开发文创产品。青岛建筑师下乡联盟经常在这里组织活动,为崂山乡村建设、设计、改造等方面,从实用与功能上与当地结合出谋划策。“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是有识之士加入进来,为我们的理想村注入活力。”李经理表示。

  夜色下的凉泉理想村。

设计与艺术在这里交互、影响,形成新的业态。由原地毯厂改造成的乡村振兴学堂,以最好的景观区位,成为凉泉理想村最活跃的交流场所。凉泉理想村未来构建的不仅仅是一栋栋漂亮的房子,也是一种重建过后田园返璞的生活方式。将为每个漂泊在外的离乡人提供舒展乡愁的空间,为每个有理想的追梦人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造梦空间。

  村后的凉泉溪正在进行改造。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目前,凉泉理想村项目共建的十多套小院已经招租完毕,但项目推进仍跟不上市场需求。记者现场看到,凉泉理想村除了园区和村头一些平房改造过,还有大面积旧房等待开发利用。

“这些老旧的房子,我们拿过来之后,每年都会给农民费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还增加了就业。我们这里一半以上的服务工作人员都是本村或者周边村子里的村民,还将吸引村里的年轻人,或者村里走出去的有能力的人回来创业,开展城乡共建,吸引各类人才与资金,让理想村活起来。”凉泉理想村运营负责人李经理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一位乡建设计师

眼中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做到位,必须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根本,要因地制宜,保留和突出地域特点。”设联乡建设计师杨志波介绍,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乡村有深厚的情结,常常思考自己该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

从“三农”的三个方面出发,杨志波对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农业。地域、地貌、水土的不同,出产了不同的物产,又因加工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味道,每一个味道都是乡味。乡村振兴不仅要做文创,还要做农创,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出来,形成大家熟悉的“一村一品”。“可以做设计性的农业,比如旅游农业,婺源就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例子。”

其次是农村。村子离不开民房建筑,建筑为乡村繁衍生息、薪火相传提供了庇护所,为农民生活在这片土地、适应这片土地保驾护航,地域的不同,所以出现了村村不同、户户不同的建筑特点,也留下了许多的故事,这就是农房产生的价值。而乡村振兴最怕不良资本的介入和资金的堆砌,有些盲目的农村生态建设,使乡村遭到了破坏。乡村修复的过程也是对乡村解读的过程,既不能一味修旧如旧,也不能全新打造。开发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地理、气候、历史、文脉、材料、技术、成本等,各种条件融合到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建筑最终是为了生活,但也要考虑精神生活,比如祠堂、合理接地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等。

最后是农民。乡村振兴一定要有原住村民参与。村子千百年的历史都是因为当地农民的生活而有活力,离开生活打造出来的村子,即使炒作火爆也会很快退热变冷。原住村民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还能提供习俗传承。乡村振兴要吸引原有村民,更要吸引外来热爱这片土地的人,能共同能让这片土地恢复活力的人,外地人变当地人,生人变熟人,让原住村民与新村民共同组成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好的设计没有统一标准,过去的乡建是邻里互助共建,如今有三产乡建、示范乡建等不同的乡建模式可供选择,但不管那一种模式都要以文化为引领,振兴后的乡村农民更幸福,乡村更美,农业更发达,是游子眷顾的家园,村民安心立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