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大爱有痕!20年前获救的早产双胞胎 和家人寻找“无名”账本里的33位青岛好人

2021-04-13 06:2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475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孙桂东

4月12日,半岛以“跨越20年的惦念”为题,报道了20年前来自高密的姜友莎携早产双胞胎来青岛“救命”一文,文章一经见报引来强烈反响。4月12日,有多名读者给半岛打来电话称,他们身边有叫尚杰的市民。此外,对于姜友莎提到当年精心照料孩子的杨静大夫,目前儿童医院相关部门也正在抓紧了解。

青岛大爱,不仅让岛城充满温情与力量,也成为两姐妹20年来成长进步的法宝。

青岛好人,让姜友莎夫妇在20年时间里不敢忘恩,33位青岛人用爱心书写的“账本”已经深深烙在了他们的心里……

>>>大爱<<<

孩子上小学时,我们每个周都给孩子5毛零花钱。别人的孩子在夏天会买冰棍吃,我家孩子舍不得买,却舍得将5毛送给路边乞讨的老人,孩子的这些行为,身为父母,我们非常支持。

“岛城大爱”助力姐妹成长

从小被“岛城大爱”包围,依靠当年众多青岛爱心人士的援手,宿潇文、宿潇丹两姐妹重获新生,但是两个小家伙从青岛返回高密后,身体状况并不是很乐观。

“尤其是老大潇文,肠胃不好,一直拉肚子。”姜友莎说,当年为了给孩子治病,她们家欠了很多债务和银行贷款,背负的债务如果仅靠丈夫每月260多元的工资是无法偿还的。后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从潍坊学了一门中医手艺,夫妻两人在利用这门手艺维持家用的同时,还要给身体虚弱姐妹俩治病。

据姜友莎回忆,她当年为了省下医生上门打吊瓶的费用,还自学扎针为孩子输液。母亲的“节省”行为,两个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法为大人分忧的她们只好用一个个的好成绩来回报。

受到父母的影响,宿潇文、宿潇丹姐妹俩从小对他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异常“小气”。“孩子上小学时,我们每个周都给孩子5毛零花钱。”宿玉德说,别人的孩子在夏天会买冰棍吃,我家孩子舍不得买,却舍得将5毛送给路边乞讨的老人,“孩子的这些行为,身为父母,我们非常支持”。

除了爱帮助别人,俩孩子还总喜欢挑便宜的衣服。“记得孩子上初中时,我带着她俩去市场买新衣服,每当选的衣服价格高了、时尚了,俩孩子总说不喜欢。孩子不是‘不喜欢’,是怕花钱。”姜友莎感慨的说。

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在两个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宿玉德说,两个孩子在读高中时,但凡到了双休日或者寒暑假,只要做完了作业,大部分时间是在书店里渡过的,而这些好习惯一直影响着她们走进大学生活。

去年寒假宿潇文和妹妹回到老家后,进了附近的一家工厂做兼职,工作时间是从晚上8点到早上8点,“熬”这一宿可以让她们每人赚到180元钱。“选择上夜班,是因为夜班的工钱高。”宿潇文说,她们深知父母这么多年的艰辛,打暑假工就是为了磨练自己,为大学毕业找工作做准备。

妹妹宿潇丹说,她们俩除了打工,还会当家教辅导低年级的孩子,“做家教赚钱不是主要的,就是想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他们”。

>>>账本<<<

龚大姐2000元;60岁的大爷1000元;带着小女孩的年轻妈妈600元;青岛好人700元……这份账本虽然一些有名字,一些没有名字,但20多年来我们一家真的不敢忘。

“无名”账本里的33个“青岛好人”

当年,两个孩子出院时,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考虑到姜友莎家的实际情况,为其减免了3000元的医药费。“减免的这3000元医药费让我们一家至今难忘。”姜友莎说,当时的情况哪怕是100元,对于我们全家而言都是一座大山,“要感谢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减免费用,同时还要感谢当时照顾我家两个孩子的大夫杨静和众多医护人员。

从青岛回到高密的20年间,对于岛城市民的大爱,姜友莎和丈夫宿玉德一直铭记着。而在夫妻俩的心灵深处,还深藏着一份账本。“这份账本虽然一些有名字,一些没有名字,但20多年来我们一家真的不敢忘。”姜友莎深情的说道。

龚大姐2000元;60岁的大爷1000元;带着小女孩的年轻妈妈600元;青岛好人700元……怀着感恩的心,姜友莎将心中的这份账本分毫不差的写在了纸面上,虽然他们大部分人的姓名只能用数字来代替,但这份“无名”账本记录着青岛的恩情,记录着33个青岛好人的爱。

>>>寻人<<<

自己寻找20年前的青岛好人,是不是有些唐突?是不是给这些好人添麻烦了?我很担心的他们已经忘了帮我们渡难关的这件事,但我真心想见见这些恩人,当面对他们说声谢谢。

无论找到与否“都将做个好人”

姜友莎说,自己除了希望找到20年前帮助他的好心人外,也希望找到当年在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细心照料两个孩子的大夫杨静。对于姜友莎所说的杨静大夫,半岛全媒体记者4月12日联系了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查阅了如今在岗的医护人员后,发现有个叫杨静的,但并不是姜友莎要寻找的杨静。不过,该负责人还表示,他们正通过医院人事部门查找20年前的杨静大夫,待确定杨静大夫是退休或是离职之后,只要有联系方式,一定会及时向记者反馈,而且医院也很期待高密的姜女士能见到杨静大夫。

事实是,“跨越20年的惦念”刊发后,本报在4月12日接到多个热心读者的电话,他们纷纷表示自己认识名叫“尚杰”的好心人。但记者在与其中的一位尚杰取得联系后,后者表示“不是记者要找的人”。

当天,记者将读者提供给本报有关尚杰的消息转给高密的姜友莎后,电话中的姜友莎显得非常激动。“我们没有别的想法,只期望见见20年前的恩人。”姜友莎说,这些帮助她的恩人绝大多数没有名字,哪怕能见到两三位也满足了。此外,姜友莎在电话里还向记者表示,当年龚青大姐前往高密看望两个孩子时,还给孩子带去了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让孩子的身体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将心比心,现在想来,自己寻找20年前的青岛好人,是不是有些唐突?是不是给这些好人添麻烦了?我很担心的他们已经忘了帮我们渡难关的这件事,但我真心想见见这些恩人,当面对他们说声谢谢。”

对于寻人的最终结果,姜友莎表示不管能否找到、能否见到,“我都会让自己和孩子成为一个好人”。

□网友热议

因为他们,我们的世界才充满阳光

一网友:

给青岛好人点赞,生下来的时候只有两斤多,生命真是奇迹。正因为有这样的好心人,我们的世界才充满阳光。

青岛大学大三学生王钦真: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每个人献出一份爱心,就能拯救两个幼小的生命,拯救一个家庭。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一个个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每一位慷慨解囊的青岛市民,都在使这个城市更加温情,充满力量。同时,我们也看到,被温暖帮助的姜友莎一家,也在回馈社会,将爱传承,爱当长在、长伴、长留。

环卫工人姜先生:

看到这样的故事,心里充满感动。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年前,每个人的工资都不高,当时的2000元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早产的双胞胎姐妹遇到困难,媒体报道以后,好心人纷纷慷慨解囊。作为环卫工人,他们也经常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跟救助,时刻感受着来自大家庭的温暖。

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平时遇到有困难的人,也会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一个人受了帮助,会把这样的温暖传递给下一个人。爱心就会在整个城市之间不断传递,城市将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不仅如此,高密与青岛,青岛与高密,两个不同的城市因爱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充满温情。

市民董女士: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份情串起两座城。

一份半岛都市报串起了一份二十年的感恩之情。一篇数百字报道的背后竟然是如此感人的故事。当年的两个小女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两位优秀的大学生,在她们成长的二十年间,这份被铭记的感恩之情一直支撑她们长大。如此,那句“我们的命是青岛人给的”才显得真挚。

二十年后寻恩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背后的东西,比如很多素不相识的市民带着现金去医院,积少成多。比如龚青、尚杰拿出数千积蓄只为救救孩子。这些青岛好人对于孩子发自内心的关切,背后人性的闪光点熠熠生辉。

寻找青岛好人,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对于恩人的呼唤,更是对于这份青岛大爱的传递,由小见大,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很多需要帮助的个体,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各种“筹”,但个体的声音是微小的,力量是薄弱的,我们应该让呼声更高,媒体应当承担起责任多发声,就像半岛都市报一样,多一些社会责任,多一些用心的记者。同时,也要更多的向龚青、尚杰以及这些不留姓名的青岛好人学习,做善良之人,存感恩之心。

感恩是永不过时的时代精神,学会感恩,让人世间的爱不断延续。

□半岛时评

在寻找好人中,感受青岛温度

半岛评论员 高书华

世界上的东西总是越分越少,唯有爱越分越多。青岛人曾把大爱分给高密人姜友莎一家,爱便在这家人心里生根发芽且茁壮成长。如今,姜友莎又带着两个女儿把爱分享回青岛,这种20年不敢忘恩人的爱之回响,感动了无数青岛市民,引发广泛关注,市民都希望这一家四口能早日找到当年的好心人,让一段温暖的往事在这个春天花开圆满。

我们看到,姜友莎把藏于心中20年的“爱心账本”,写了出来,33位青岛好人在账本上留下了“足迹”,但绝大多数没有姓名。如果不是看到姜友莎还需要帮助,当时捐给她2000元钱的龚青,说什么也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在所有帮助过这家人的青岛人中,姜友莎只知道龚青和尚杰的名字,因为大多数捐助人放下钱就走,其他人的名字也就无从获悉。所以,即使那份“爱心账本”在她心里再清楚,记得的也只是那些数字。但正是那些数字,给了她和家人20年的温暖,因为,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善人者,人亦善之。”因为爱心的暖意传递,才有更多的同行者参与。这就是青岛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帮助人,不留姓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微尘”,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期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但却一直不愿露面。青岛人找过他(她),但从未找到过,但这没什么,因为微尘就是青岛人,青岛人都是微尘。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一个个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每一位慷慨解囊的青岛市民,每一位对困境中的他人施以援手的平凡市民,都在让这个城市更有温度。

也许,我们很难找到帮助过这姜友莎一家的那些好心人,但献爱心的伟大意义便在于这里,分享一颗爱的火种,随着时间推移,爱的火苗会越来越多,越烧越旺。

爱心之城从不吝于奉献爱心,却吝于表达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的那一刻,他们高兴于能够有力量帮助到别人,那就是快乐的源泉。罗曼·罗兰说过,“善良的心就是太阳”。姜友莎一家的心是善良的,受人之恩思回报,20年来未敢忘。青岛人的心无疑也是善良的,只献爱心,不图回报。一个想帮,一个想报,一样的初心,同频共振,无论找不找得到,当寻找恩人的声音回响在岛城上空时,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岛人受到感召,化身太阳去帮助更多需要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