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94岁老党员王仪亭: 18岁上阵杀敌 九旬成志愿者

2021-04-13 06:44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92705) 扫描到手机

虽然视力不好,但老人仍然十分关心时事新闻。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延珉

他18岁参军,埋伏在高粱地里打鬼子;解放战争中,年仅19岁的他被敌军子弹穿透面部,九死一生落下永久性伤残;因伤复员后,他发扬吃苦在前的党员精神投身家乡建设,修铁路、打水库,次次奋战在一线;年过九旬,退岗不“退休”,社区卫生整治、拆除乱搭乱建,他第一个带头做表率……他就是今年94岁、党龄73年的新中国成立前入党老党员王仪亭。4月1日,“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采访组来到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上疃社区,为居住在这里的王仪亭老人郑重佩戴上红色围巾和党员徽章。抚摸着围巾一角“建党百年纪念”烫金字,老人神情激动,喃喃道,“一直盼着给党过百岁生日,终于赶上了”。

18岁上战场

埋伏苞米地里打鬼子

王仪亭1927年6月18日出生于河套上疃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该地区属即墨县,家里共有兄弟姊妹六人。儿时的记忆中,除了缺衣少食生活困苦,地主、伪军的压榨欺负让王仪亭的生活充满了黑暗。亮光出现在1945年,王仪亭报名加入地方军,后成为隶属胶东军区南海独立团的一名战士。

此后,作为地方部队,王仪亭跟战友一起在即墨一带打游击。“我记得在牛齐埠,小日本要在那里修碉堡,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对小股敌人进行伏击。”老人回忆道,当时自己所在的部队一共20来人,潜伏在苞米地高粱地里,等敌人经过,他们就突袭,那一次成功俘虏了两个日军。老人说,很快抗战就胜利了,自己赶上的只是抗日战争的“尾巴”,经历的抗战场面并不多,但在此期间的部队生活,让他对党有了日渐清晰的认识,“部队纪律严明,不拿百姓一分一毫,不打仗的时候就去帮老百姓种大麦、种高粱,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胜利,怎么能不受拥护呢?”

因为是新兵,又是部队中年龄最小的,当时比王仪亭大十几岁的班长不仅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多照顾,更在对党的认识上给了他莫大的启发和帮助。这位班长是莱阳人,不仅是他入党路上的领路人,还是他的“救命恩人”。

与“救命恩人”

失联成最大遗憾

1946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企图,解放军胶东军区各部在司令员许世友指挥下,发动歼灭胶济铁路东段守军的胶(县)高(密)即(墨)战役。王仪亭所在的地方部队作为主力部队后援,潜伏在仲村东北面的一个小山上负责外围警戒,这场战役打了四天四夜。转机出现在第四天接近中午的时候,“有情报说,青岛的敌军不来增援了,让城内守军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撤退。”随后,我军发起进攻,很快城内守军便开始从城西门溃逃,“我们也接到了新的作战指示,追击敌军。”

接到任务后,部队立刻行动,王仪亭像往常一样,跟着班长冲在了最前面。然而在与敌军的交火中,他不幸中弹,昏厥了过去。此后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小王小王,咱们胜利了,坚持住!”老人告诉记者,那时由于伤势严重根本无法睁开眼睛,但是他知道这是班长的呼唤。半昏迷中的他还听到班长不断向他重复着“咱得了挺机枪”。老人说,当时部队装备十分短缺,胜利后缴获敌军武器是对战士的莫大激励,班长是在以此给他打气。

此后,历经三次转院,王仪亭在烟台地区一家后方医院成功完成了手术。医生告诉他,子弹从右侧颈部进入,穿透脸部,造成整个下牙床粉碎。更为惊险的是,子弹距离颈部动脉仅有毫厘之差,“如果打在颈动脉上,肯定就活不成了。”经过13个月的治疗,王仪亭逐渐康复。但是此次重伤造成他左脸永久性肌肉损伤残疾,口腔仅能张开约一厘米,咀嚼功能基本丧失,只能进食流质和软烂食物。提起这段九死一生的革命往事,老人让家人将自己这些年获得的纪念奖章拿了出来,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抚摸着手中的纪念章,老人说,奖章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战友,活着的人要替牺牲的人看看祖国的强盛。此外,由于养伤时间较长,其间多次转院,他与部队失去联系,此后也再未见过班长,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九旬“爷爷”

成了社区志愿者

虽然因伤不能再上战场,但王仪亭没有忘记班长对他的叮嘱和教诲,始终以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革命热情投入到了建设家乡的“新战场”。

如今虽然已经九旬,但王仪亭坚持退岗不“退休”,在河套街道上疃社区,他是出了名的“爷爷”级志愿者。每当有义务劳动时,总能看到他头发花白却干劲十足的身影。上疃社区党支部委员刘成森告诉记者,老人不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还时常扶危济困、关心他人,周围群众谁家有个难事,老人率领家人伸出援手。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去年疫情发生后,他都主动找到社区要求捐款,两次各捐了2000元。

在老人的带动和教育下,老党员的优秀品质得以传承。“他大儿子是电焊工,村里人谁家有活一叫就到,大活只收工本费,小活不收钱,义务为群众服务了20余年。二儿子开了一个渔网加工厂,安置的都是社区困难家庭。”刘成森说。

采访当天,老人大儿子王总道告诉记者,老人是半岛都市报的忠实读者,虽然这两年年纪大了,视力退化严重,但是他仍然十分关心时事新闻,经常会让子女给他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