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捐款的好心人“大胜”现身,“不好意思当年只捐了20元”!被找到的还有她

2021-04-14 06:1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498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孙桂东

跨越20年的惦念

寻找33位青岛好人的征程

仍在继续

↓↓↓

“我记得这事而且还……”4月13日晚,让姜友莎惦念20年的一位好心人现身半岛都市报官微,发了一条欲言又止的留言。经过反复沟通,这位网名“大胜”的好心人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大胜显得“很羞愧”:“不好意思当年只捐了20元。”

五人凑钱送医院

这名网名为“大胜”的男子说,他1963年出生,20年前在市南区一家大酒店从事行政工作,而办公室里订阅了半岛都市报。当年,他就是看到报纸后,知道了高密两个早产婴儿的事。

“20年前,半岛都市报是获知消息的最重要的媒介。”大胜说,当时他们在办公室和几名同事看报纸,突然发现了报纸上的这则消息。两个早产的“小不点”在医院因没钱维持生命,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当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尽自己所能,让这两个小生命活下来。

那时,大胜每月只有600多元钱的工资。家庭需要开支,孩子需要上学。看到这一消息的大胜赶忙拿出了身上的20元钱,放在了桌子上,就吆喝着同事们“捐钱,救救孩子”。

见大胜吆喝着捐钱,办公室的一些同时也开始将身上所带的现金拿了出来。

钱收上来了,大胜原本想亲自送到医院,但因临时有事,就安排了一名老家莒县的同事,将钱送到了医院。

善举并非第一次

“莒县的同事回到酒店后,还吆喝着把钱送到了,到病房后一笔笔拿出来告诉当事人。”大胜说,“当时给需要救助的人捐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对于当时这一男子带来的200多元钱,姜友莎仍记得。她说这个人共带来了202元,是4个人一起捐助的。

大胜说,看了最近报道后才得知龚青女士一下捐助了2000元,自己和同事凑来的200元确实很少,甚至不值一提。这也是他在留言时,欲言又止的原因。

“孩子救命,钱很重要,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大胜说,“如果都去捐助20元,就能救活这两个孩子,就能挽救一个家庭,毕竟这是两个小生命。”

 实际上,促使大胜捐款的,还有一段他和高密的不解之缘。据大胜介绍,他的祖籍是山西太原,父亲早年参到了青岛,后来转业到了高密。他跟着父亲,在高密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代。在大胜的心里,他是半个高密人。

实际上,这次20元的捐款并不是大胜唯一的善举。大胜早年曾因救助过摔伤老人而被媒体报道,大胜所在单位还奖励了他100元钱。

这之后,大胜还曾经送迷路老人回家,而受到老人家人的感谢。

欣慰小不点成人成才

20年之后的今天,大胜又通过半岛的报道获知这一消息,内心非常高兴。

“两个孩子长大了,而且很有出息。”在大胜看来,没有比孩子有出息更令人欣慰的事情,人生第一事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人。

青岛人的善举,成为两个孩子人生路上的法宝,令大胜异常高兴。大圣说,真诚希望姜友莎一家四口的生活越来越好。

此外

4月13日报道中

姜友莎曾希望

找到当年在青岛妇女儿童医院

为她的两个孩子

治疗以及照料的医生杨静

如今她的愿望实现了

↓↓↓

为两个孩子忙前忙后

在姜友莎的记忆里,两个孩子被转到当时的青岛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后,杨静大夫一直为两个孩子忙前忙后,这份感动至今刻在姜友莎的脑海里。由于当时杨静大夫戴着口罩,直到出院姜友莎也没有注意到她的面容和年龄。

在“跨越20年的惦念”系列报道发出后,如今已是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也很重视。经过了解,他们发现当年参与宿潇文、宿潇丹护理的杨静大夫,已经不在妇女儿童医院工作。“我们查阅了众多资料,终于查到了杨静大夫从医院去高校读了儿科学博士。”这名负责人说,“之后经过进一步详查,才获知杨静大夫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工作。”

随后,记者与杨静大夫取得了联系,并在合肥路上的齐鲁医院见到了杨大夫。

20年实在想不到

正在医院儿科中心忙碌的杨大夫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和蔼可亲。

“想不到,实在想不到,20年了谁能想到呢。”当记者将带来的半岛都市报递上时,杨静说。在看到她救护的两个孩子和母亲的照片后,杨大夫笑了起来:“20年了,2斤多的婴儿长成大学生了。”

顺着报纸的思绪,杨大夫将记忆拉回到20年前。

1996年大学毕业的杨静,来到了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的前身——青岛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工作,成为保健中心的儿科医生。

2001年3月17日,当姜友莎的两个早产女儿从高密被送到青岛时,杨静正是孩子的主治医生之一。

“两个早产儿从高密来到青岛,身体极度虚弱。多重我已经不记得了。”杨静边说边翻看着半岛都市报上的报道,“2.2斤、2.6斤,怀胎6个月,太小了,孩子一定是在转运暖箱里被急送到青岛,之后放入ICU的监护仪里的。”

“拳头大小的早产儿,不能自主呼吸,不会吮乳,呼吸和进食要全部借助医疗器械。”杨静说,为了让孩子早日离开监护仪和保暖箱,还要通过鼻饲和注射为孩子提供营养助其成长。

每份捐款都是青岛人的善意

当年除了医院为两个孩子免除了3000元的医疗费用,对于市民去病房捐款的细节,杨静仍清晰地记得。“当时我刚生了孩子没多久,出于哺乳期的原因,医院安排我上白班。在半岛的求助报道刊发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市民来病房为两个婴儿捐款。”杨静说,当时她还记得有个中年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来到病房捐款的情节。“当然也有捐助上千元的,有二三百元的,有几十元的,不管捐款多少,每个捐款人都带着一颗善心来。”

在杨静看来,这30多名市民既然前来捐款,事后肯定不会将放在心上。“20年了,我这个曾守着孩子一个多月的人都有些记不得,更何况那些仅与姜友莎有一面之缘的好心人。”杨静说,生命之重的背后,每份捐款体现出的是青岛人的善意,“这些众多的捐款人,低调、不求回报,令人感动。”

而4月13日

记者驱车赶往高密市

面对面采访姜友莎

还原了解她20年来

寻人报恩的心路历程

姜友莎再次提及龚青大姐

并且希望通过半岛

告诉当年的好心人

她“没有辜负恩人们的期望

双胞胎女儿已经健康长大”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评论

你眼里的区区20元,我眼里的人间大爱

半岛评论员 高书华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4月13日,好消息传来。让姜友莎惦念20年的青岛好心人,终于找到了一个。然而,想起当年自己“区区”20元的捐款,网友“大胜”在半岛都市报官微的评论区里欲言又止。就自己的联系方式,也是记者反复沟通,他才最终说了出来。

一边是心心念念20年,不忘当年的恩情;一边是愧于当年捐的太少,耿耿于怀。姜友莎和“大胜”,给了我们绵长的感动。

坦白地说,“大胜”现身之前,对于姜友莎能不能找到当年的恩人,笔者也心存疑虑。也许最终会像姜友莎想的那样,现在寻找20年前的青岛好人,是不是有些唐突?是不是给这些好人添麻烦了?是不是帮过她的那些青岛好心人,并不想自己的生活被打扰?

“大胜”的现身,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惊喜。而这份惊喜,远不止于圆了姜友莎延续20年的一个愿望。欲言又止的“大胜”,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善良得这么“谨慎”。他的出现,并不是要站出来接受姜友莎的感谢,而在于他对当年两个孩子的惦念,在于他“人生在世当多行善”的执念。

“大胜”的现身,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时空之门,让我们知道到了更多的故事细节。让我们知道,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600元,家庭需要开支,孩子需要上学。就这样,他拿出了身上仅有的20元。时隔20年,姜友莎仍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说有个人共带来了202元,是4个人一起捐助的。

202元,有零有整,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胜”和几位同事已经竭尽所能,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力有高低,爱心无大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20元、10元甚至1元2元,都是人间大爱。试看看安放在街头的募捐箱里,既有成百元的大钞,也有1角5角的零钱硬币,每一分每一角背后,都是金子般的爱心,都值得我们敬佩和赞颂!姜友莎存在心里的那个账本,记录的是青岛人浓得化不开的爱心,并不是一份比谁捐钱多少的榜单。

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对姜友莎而言,女儿早产让她遭遇到人生的坎坷,即使有了青岛好心人的帮助,救回了两个女儿的性命,养大两个女儿的过程,也是充满了艰辛,可她最终咬着牙,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懂事聪明自强的大学生。刚刚能喘口气,她便想寻找当时帮助过自己的人,只不过是想传达一个朴素的愿望:受人之恩不能忘,也请青岛的好人们放心,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

而“大胜”的真情流露,则几乎代表了所有帮助过这家人的青岛好人们:没有比孩子有出息更令父母欣慰的。

好上加好,形成一个闭环。我们期待有更多当年的好心人出现,了了姜友莎的心愿。我们期待,好心人的现身能让所有人心生温暖。

善无大小,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