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 创一流 当排头 | 精耕细作工笔描摹青岛蓝图 彰显底蕴挖掘潜能以项目推动城市更新奋进

2021-05-24 13:5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150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历史的流光沉淀在老城之中,在滚滚向前的洪流之中它也并不想放慢脚步。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推动,是青岛站在城市历史的角度上审视发展的选择,也是“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方面。项目落地年里我们也看到,青岛主城区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同样在奋勇争先,在有限的空间里闪转腾挪,以工笔手法描摹青岛更加美好的明天。

老厂房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影响下重生。

“总部经济”解题的思路之一

近年来,青岛不断拉开发展格局,西海岸、上合示范区、蓝谷等一个个区域的快速腾飞让人们看到了青岛的潜力,但也让人们对于此前领跑的主城区未来的发展打了个问号。

青岛市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在助推主城引领发展、挖掘老城潜力上不遗余力。

随着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老企业搬迁、老厂房改造等一系列大动作的推动,我们看到两相比较下,老城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旁边的齐星智能立体停车库一经推出就十分惹眼,一层层的停车位码排而上,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中路旁成为靓丽的风景。这个立体车库共11层,车位达120个,使原本只能停放12辆车的地方,车位增加了近10倍,大大缓解了附近停车难的问题。

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项目的引入正是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思考的结果。该项目涵盖企业总部、时尚商业、联合办公、人才公寓等综合性业态规划。项目依托中国最专业、规模最大的专业咨询机构——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打造优质企业在青岛市的北方总部基地和中小企业成长的孵化加速器。

基地已引进唐人天涯(青岛)生态赋能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国药健行医药有限公司等21家优质企业。目前已使用面积45%,预计2021年底,整个基地全部投用;2025年,集聚各类企业累计产生全口径税收不低于7.5亿元。结合青岛市“十四五”规划关于数字金融的要求,谋划建设“青岛市南区数字金融产业中心”,通过实现招商引资、城市品牌形象、产业集聚、资本撬动等价值,打造全市数字金融新名片。采取“总部+飞地”的模式,与莱西市合作共建青岛基石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区,一期规划面积1476亩,计划2021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工业互联网平台。

总部经济是城市发展普遍的解题思路之一。青岛国信·海天中心项目的建设亦是如此,这里将成为集超5A甲级写字楼、五星级海天大酒店及超五星级瑞吉酒店、云上艺术中心、城市观光厅、云端钻石CLUB、海天MALL、海天公馆七大业态于一体的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规划三座塔楼及裙楼,最高建筑369米,为青岛第一高度。项目整体计划2021年7月投入运营。

据介绍,海天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市和市南区“双招双引”和“国际时尚城”建设的优质载体和平台,对商圈活跃、就业拉动、税源培育和楼宇经济繁荣发挥多维效用。预计未来每年收入规模达10亿元。海天中心将致力于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城市会客厅新首选、总部经济新基地、文化旅游新地标。

青岛国际院士港里保留的老场景

在现有资源里“各显神通”

在有限的空间里闪转腾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也是重要选择之一。挖掘现有资源,也是各级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本领体现。

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项目总占地面积189.12亩,是由市北区政府、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海尔海创汇共同打造的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专业园区,聚焦生物科技细分领域,搭建集研发、产业化、资本加速以及行业标准制定于一体的一站式全产业链生态服务体系。

市北区的发展一直受制于空间的制约,东西狭长、人口密度大等是发展空间解决上的难题。挖掘已有资源玩出新花样成为市北区的妙招。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就是原先位于市北区的一个机构,依托于此发展起来的这一产业园项目成为生物科技项目新的孵化地。

项目一期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约3万平方米,按照实验室标准建设,已引进四川迈克山东总部、北京和合医学等龙头企业,出租率达80%,已注册企业120家,园区整体产值达10亿元,税收约2000万元,企业估值约15亿元,解决就业近千人。二期产业集聚区,约20万平方米,投资21亿元,集智能化5A写字楼、LOFT公寓、繁华商街三大业态,2022年底投入使用。三期创业孵化区2021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约3.43万平方米,拟引入西班牙百年连锁酒店品牌福赛集团,并围绕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研发方向打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

青岛国际院士港更是“无中生有”的大手笔。将院士资源的活水引入城区,让其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据了解,青岛国际院士港研究院项目是青岛国际院士港九大核心板块之一,主要承载院士实验室、研究院、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功能。

项目总投资12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地下规划6层、深度30米。园区建设共25座楼,其中18座为科研楼、6座为给院士核心团队成员提供的人才公寓、1座为工程技术中心和商务中心楼。园区规划设计以“曲水流觞”为理念,融合了五大洲建筑特色,象征着院士来自五湖四海,体现中西合璧。2021年部分投入使用。现已有澳大利亚甄崇礼院士等成立的中国尖端技术产业研究院,主要致力于纳米颗粒装备制作;加拿大工程院陈璞院士领衔成立的康泊宁研究院,主要致力于生物医药研发;吴宜灿院士领衔成立的中子科学国际研究院,主要致力于中子与核科学技术的研究与产业转化。

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面对青岛在项目落地年的誓愿,主城区依靠在有限空间上的精耕细作,给出一份更加精细、更加完美的答卷。

探项目

老厂房变身院士项目聚集地

一栋二层老楼上,颇具时代感的标语“生产要安全”在斑驳的墙壁上显得格外醒目,而在墙体的另一侧的标牌这用中英文指向了“德亚智能制造”的方向。这正是位于李沧区的青岛国际院士港智能制造产业园内随处可以看到的场景,老厂房重新利用,被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好多院士项目落地于此,穿越式的场景提醒着人们它的过去、期许着它的未来。

在项目现场,一个硕大的展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这个展板上不仅罗列了入住产业园的项目,还备注了项目是由哪位院士负责的:“氢进万家”是彭苏萍院士的项目,青岛格尔信德能源有限公司是甄崇礼院士的项目,能环(青岛)国际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何满潮院士的项目,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钟志华院士的项目……

钟志华院士还担任了现场解说,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观摩者很迅速地了解了项目的情况和产品情况。

以海卓科技为例,该公司生产的31吨自卸车在现场得到展示。而这个装卸车巨无霸用的正是新型能源的燃料电池。这款自卸车应用场景十分丰富,续航里程高达450公里,加氢时间仅为5~8分钟。据了解,这款车还具有高载重的特点,并且是针对青岛载荷应用场景开发的。

还有能环国际的NPR新材料,看上去跟普通的钢筋没有差别,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可大了。据了解,何满潮院士项目团队于2017年5月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成立“能源与环境(青岛)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年,注册成立了NPR能环(青岛)国际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一期工程建设3条生产线。新材料具有无磁、抗磁化、耐腐蚀等特性,并且耗能能力比其他品种建筑钢筋有显著提升。

更让人惊喜的是,青岛国际院士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原来是青岛耐火材料厂,经过改造老厂房焕发了新生机。

目前产业园在建并部分投入使用,该园区是李沧区重点打造的智慧新能源交通、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果集成区,也是产业链前端关键装备及核心技术的落地区,是院士创新创造成果打通市场最后“一公里”的聚集点和出发点。

园区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现有厂房面积约6万平方米。先后引进钟志华、何满潮等院士,目前入园落地并已形成初步规模的院士项目主要有能环(青岛)国际新材料有限公司(NPR)、海卓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投入使用的有德先汽车有限公司;正在推进建设的有青岛格尔信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凤麟核集团、青岛国际院士港氢雄燃料电池有限公司。2021年园区预计完成产值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