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三农,特色立校!追忆“至高偶像”袁隆平受聘到访青岛农业大学珍贵镜头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图/周维维
“对于袁老离去的这个消息,我到现在还没法接受。”青岛农业大学2012届毕业生张坤,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毕业留校任教,她说袁先生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搞科研累到崩溃时,看看袁老的小视频心情就会好起来。
2012年8月23日,袁隆平应邀到青岛农业大学,受聘为青岛农业大学高级顾问,为学校欣然题写“矢志三农,特色立校”八个大字,并为3000余名师生作了学术报告,在涉农师生的眼中,他是“至高偶像”。
青岛农业大学师生夹道欢迎袁隆平院士
九年前青农大的“至高偶像”待遇
5月22日晚,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周维维,在朋友圈转发了人民日报的视频“夹道送别!市民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对于袁隆平,周维维有特殊的感情。
袁隆平欣然为青岛农大题词:矢志三农 特色立校
2012年8月23日,袁隆平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受聘为青岛农业大学高级顾问,为学校题词“矢志三农,特色立校”。
那时,周维维还在学校宣传部工作,跟着袁老拍照片、写稿子。
周维维还清晰记得那天的盛况。
袁老早上八点作报告,青农大师生早上六点就把队伍排到了文昌南路和毓秀南路交接的桥头,前所未有,只是为了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
早晨排队等待入场聆听报告的农大学子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学术会馆第一、二、三报告厅全部开放,除主报告厅外,其他报告厅实行同步视频播放,并在户外同步使用大屏幕电视,三个报告厅的两侧、中间走廊及后排空闲处全部站满学生,仅户外大屏幕电视前就有千余名学生站着聆听袁隆平院士的报告。据估计,现场聆听这场报告会的师生在3000人以上。
在周维维转发的这条微博下,当年曾经的经历者们纷纷留言:
“还记得志文哥和张志勇给袁老献了花,我也在周老师鼓励下向袁老提出了问题,场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两台电视,看不清都在外面站着。”
……
周维维说,袁老是所有涉农院校师生名副其实的“至高偶像”。
袁隆平院士为青岛农大师生作报告
袁老是农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
2012年8月袁隆平到青岛农业大学时,刚刚毕业的张坤已经离开校园。她的师弟师妹兴奋地给她发来袁老作报告的视频。
“他们不仅兴奋,还骄傲,见人就说袁老去我们学校了。”张坤说,对他们这些学生来说,那时候只知道袁老是课本上的大人物,应该是轻易见不到的,没想到会出现在自己身边。
张坤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当初视频中的袁老:很随和,感觉总是在笑,而且讲故事很幽默。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励督促大学生,要有粮食安全的意识,进而行动起来。
张坤在青岛农业大学四年学的是种子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是植物遗传育种系,她在农业科研的路上深耕,一直到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后毕业,留校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
张坤的研究方向包括野生稻控制愈伤组织褐化基因挖掘及分子机理解析、野生稻控制再生相关基因发掘与克隆、水稻基因工程及分子育种。
虽然看上去都是研究水稻,但是张坤表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袁老不尽相同,但是目标都是提高水稻产量,播种插秧、取样收种都是自己下地。
“我们和袁老的学生有合作,袁老对我们现在的项目也是非常支持,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很震惊。”张坤说这两天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袁老离去的消息,自己到现在还不能接受。
在张坤心里,袁老不仅仅是一面旗帜,也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
“90岁的人还下地干活,还关注杂交稻每年的产量,我们作为年轻人有啥理由不奋斗呢?”张坤告诉记者,搞育种的人,就是要天天在地里,累的时候想想袁老就有劲儿了。
搞科研工作,崩溃的时候经常有,每次当张坤累了的时候,就会去看袁老的短视频,一边看一边笑个不停,心情就会好起来。
“我们实验室也有位老先生,89岁高龄了,和袁老关系也挺好,我们都说搞育种的人长寿。”说到这里,张坤笑了。
座无虚席的报告分会场
袁老让我们相信农业科技大有可为
64岁的林琪,出生在山东乳山的一个小村子。在农村长大的他,小时候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儿,就是想吃馒头就能吃上。
长大后的他,用40年时间和小麦打交道,成了旱地小麦育种专家。在青岛农业大学,他感受了小麦亩产200斤到1000斤的历史性突破;他主导的研究让“靠天吃饭”的干旱地和种不活农作物的盐碱地,也都实现了小麦高产。
林琪和袁隆平之间的交集不少。
2012年袁隆平在青农大作讲座时,林琪当时任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作为为数不多的曾与袁老有过接触的人,在袁老结束讲座后,林琪率先提问,一提还提了三个问题,前两个是科研专业问题,有关杂交水稻的品质提升以及区域发布,最后一个则是政策问题。
林琪希望袁老能够向国家建议改善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待遇,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农业院校、服务“三农”。
对此,袁老坚定地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始终关注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定会向党和国家积极反映。
“对咱们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行改善,这是有必要的,应该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改进这个问题!”袁老的回答让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林琪告诉记者,经过袁老和社会多方呼吁,现在农科生的政策实现了突破。比如在山东就有了公费农科生,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包分配,到指定地点工作,事业单位,还免学杂费。
“青农大一年大概三四百个计划。”林琪认为,像公费农科生这样的政策,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小麦、水稻都是亩产一两百斤,现在都一千多斤,袁先生最高的一亩地可以达到2000多斤。”林琪表示,我们能安安稳稳吃饱饭,是因为在袁先生的引领下,有一大批科学家们辛勤努力、不断突破。
同为农业科研人员,林琪欣慰于袁隆平先生如此高的社会声望。“这说明全社会认可袁先生的贡献,说明做农业科技大有可为,很有前途。”
-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农业大学驻中国代表处”揭牌启用
- 《新华每日电讯》聚焦潍坊:潍柴矢志打造自主动力“中国心”
- 时政微纪录丨志存高远 矢志创新——总书记三赴安徽看科技创新
- 习近平安徽行丨矢志创新谋未来——走进合肥滨湖科学城
- 80万元!青岛农业大学花生新品种成功转让
- 勇担时代重任 书写人道事业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激励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矢志奋斗
- 央视快评】在矢志奋斗中书写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袁隆平孙女入读中国农大”,她是万千农学学子一员
- 总书记“公开课”|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
-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矢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