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 济南相声名家的辩论:该摒弃与该继承的

2021-05-26 07:59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阅读 (145137)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该摒弃与该继承的

不久前,中国曲艺家协会相声艺术委员会、中国曲艺家协会行风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相声界行风建设自觉践行崇德尚艺的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再次倡议反三俗和加强相声界行风建设。虽没有提及郭德纲与德云社,但结合近些年双方结下的“梁子”,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双方的恩怨,有关孰是孰非的争论,一时又成为“出圈”了的社会话题。

济南被称为曲山艺海,不仅很多相声名家来泉城“踢门槛”,本土相声“圈里”也不乏高人,其中,有倾向于曲协的,但也有与德云社因缘更深的。我们不妨邀请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以辩论形式各说各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声这门艺术的传统与现代、该摒弃与该继承的。

辩论双方

“曲协派”

孙小林,国家一级演员、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相声”传承人、著名相声大师孙少林之子,同时也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晨光茶社第二代传人及负责人。

“德云社派”

芙蓉馆馆主李涛,自称江湖中人,曾拜快书名家金文声先生为师,系郭德纲师兄弟。

辩题一 师徒制是不是陈规陋习

《倡议书》指出,坚决抵制“三年学徒,两年效力”“以师命家法为大”一类封建行帮陋习。但郭德纲却总说“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强调相声门里要严格遵循师徒制。那么,师徒制在相声界应不应该存在,到底是不是陋习?

李涛:这怎么能是陋习,是规矩。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百行还是孝为先。过去讲,三年满、四年圆、五年再孝敬师父一年,但是现在这规矩很少了。

孙小林:“三年学徒,两年效力”,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说法。那时候,学徒在师父家吃饭,师父还管着给娶媳妇呢,现在还能这样?

李涛:你看看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五行八作,各行各业都要拜师学艺,拜师学艺首先学的,就是德。没有感恩之心,就不配从艺。过去的木匠,三年学徒,连锛凿斧锯都认不全,师父是不教的。这是陋习吗?其实是从灵魂当中把徒弟给提炼出来,让徒弟明白,得了这一碗饭不容易啊!学完了这三年之后,方能让你看师父练功。不光中国,我在日本吃过一家很有名的店,徒弟跟了大师级的老师父10年,就眼盯着,师父就没让徒弟上过手。就是要让徒弟知道,这其中得有传承。

孙小林:有传承也未必非要那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师徒之间,也称同志,叫同志还近一点。我跟我徒弟之间就不论这个。

李涛:你称同志,师徒间的味道还有吗?过去当“儿徒”这三年,师父让看、让跟着同吃同住,师父也是想着让徒弟出类拔萃。但是怎样来教育?可以说,是像西游记里取经一样,重重设计障碍。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翻过去了,直接把经拿回来不就完了?为什么要设计?就是让徒弟知道其中艰辛。不能说是“折磨”吧,但也差不多。学徒要给师父端茶倒水,还要端洗脚水、洗脸水,还要打扫卫生,弄完了还落埋怨——你看你怎么扫的、你怎么弄的?目的就是为了“磨炼”。要知道,这些老艺人,是“拿着身子当地种”,没有规矩,就不成才。现在真没这一套了。人家这是一辈子这样传承下来的。他可以给你唱一年,不带重样的。他们肚子里头都有“东西”,这些“东西”你是挖不来的。

再比方说,以前,这三年过后,师父会再写一封信,让徒弟去转转,上师大爷那儿看看、上师叔那儿转转,看看本事怎么样了。信上写的什么?就四个字:往死里整。徒弟在那里待一年,可能得到的“磨炼”更厉害。这才真是当亲徒弟呢。现在你叫同志他会这么用心?所以,为什么过去的徒弟都能成才、现在成才很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规矩少了,就没法得到真传。现在曲艺圈,都有人这样说:一年师父,二年哥,三年你是你来我是我——第一年还是师父,第二年就成了哥了,到第三年就是“去你的吧”,没有规矩了。过去讲究徒弟看师父三年,师父也在看徒弟三年。现在是混脸熟、打名号。你打人家的腕儿有什么意思吗?你没有学到人家的真本事啊。

辩题二 为什么反三俗?反谁的“俗”

所谓三俗,是指“庸俗、低俗、媚俗”。关于反三俗的争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曲协《倡议书》强调的重点之一在于“坚决抵制恶俗粗劣表演”,表示坚决不能用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和方式取悦观众、迎合市场;“伦理哏”、脏臭荤口、谄媚取闹、恶意调侃等做法跌破道德底线,败坏社会风气,丧失了相声艺术的基本操守。

李涛:我想问一问,什么是三俗?相声的本质是什么?相声是有文化的。相声、评书,这都是属于“先生级”的艺术,要“修路架桥”,把观众引进来再讲故事。而且,相声有独特的语言组织结构,观众听后还会回味无穷。没有文化,说不了这些。正所谓“大俗大雅”,相声本身就是“撂地文化”。你想让它高大上,可能吗?那就失去了原汁原味。

孙小林:作为一个演员,千万要注意,站在舞台上是“高台教化”,不能导向错了,那会影响好几代人。演员不能因为有一些观众,喜欢哪个口味,就来哪个。相关的文化部门,要把好关,节目不是想说就能说的。这些年来,我们演的都是幽默、诙谐、健康向上的节目。

晨光茶社在1943年就开始说“卫生相声”。新中国成立后更别说了,都是健康向上、正能量的、引人向上的节目。那种说话不严谨、妇女小孩都不能听的节目,我们不会演的。我现在收了54个徒弟,我给他们说千万要管住嘴,说不好不要紧,千万别胡说八道,这是艺术!我又写了不少新段子,小段1000多段、大段200多段,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我都“动完剪子”了。演员自己要有准则,不能偏离方向。所以说,曲协倡议书我非常支持,都“下”得晚了,应当早就发出这种倡议。

李涛:真“俗”的,是糟粕的,那就得反对。有种“暗相声”,全部都是荤口,当然应该坚决取缔。旧社会,老艺人没办法,说那些是为了混口饭吃。过去老济南相声园子里头也有,专门就是说荤口的。7点开场,到8点,就有人出来说:大姑娘、小媳妇,该回避的回避了,我们接下来就开始胡说八道了。你看,人家也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随便说的,这也都有规矩。讲完这句开场白,有些家眷想听的,怎么办?园子后头有一个布帘,布置得像雅座一样,她可以到这里面去听,也不用看人,就在那儿听。

这个当然不能传承。但对于所谓的“俗”,也不是一点儿没有讲究的,不能一刀切,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全都说成是不好的东西。

辩题三 到底哪一个更有前途

相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要讲传承,也要讲创新。创新必不可少,但部分创新面临传播力与影响力较低的尴尬境地。曲协和民间相声团体,都在作着各自的尝试,提供了各自的解决方案。那么,相声到底该何去何从?

孙小林:其实,咱们的相声如今蒸蒸日上,也并不是说只有个别民间团体做得好。你看看,过去才有多少艺人干这个,相声演员有多少,现在相声演员有多少,大家想想翻了多少倍?相声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两者同步也行,但是得把握好方向。

李涛:光吆喝没用,弄出好作品才是真本事。一些人没有能力把相声、把传统文化发扬出去,别人发扬出去了,你认为是动了你的“蛋糕”、应该是你的,对吗?依我说,说书、唱戏、说相声的,哪一个能出国去演,哪一个能场场爆满,这是我们的光荣。不能觉得别人动了你的什么。

孙小林:作为曲艺工作者,要与时代并肩而行。如今,大众文化水平也提高了,所以只要把握好方向,说新创新,是我们文艺工作者都在探索的。以我为例,一天忙八九个小时,写段子、录段子,一小段就有一两万人看。我要多写正能量的段子,笔下的话可能有人认为不是很招乐,但是小段里头都有含义,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甭管谁倡议也好,不倡议也罢,三俗不三俗,首先我自己不俗。我得用我的这些正能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这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人间正道是沧桑,多做好事莫问前程,对相声也得有这么个态度。

李涛:与时俱进,必须要有创新。我们一直在创新,但是不能改了它本来的结构。老的东西坚决不能丢。传统的正能量的东西,你不能都说是不好吧。郭德纲的段子,完全是老瓶装新酒,也就是说,现在相声的“大梁子”都是传统的东西,但是它包含了新的、正能量的东西。你说你把它分开了、打乱了,比如成了啥“公式”相声,那就不是相声了。

相声得有四梁八柱,得给它顶起来。“腰”是什么、“底”是什么,这些东西不可缺少的。不能说这个和传统是没关系的。演员必须要遵循传统,但词可以翻新。相声本来就是文艺轻骑兵嘛,演员能来回调。当然,表演还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对于传统,我们将一些知识性、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结合正能量的立意,讲出来,或者结合着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去批评它,不好吗?

总结

看来,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的文化门类,相声在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化方面如何侧重,大家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在于:相声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艺术品质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何使其俗中见雅、雅俗共赏,不断通过艺术品位的提升来争取观众,使之脱离低级趣味,就是使其保持勃勃生机的根本。

但同时也需要看到,作为一个传统深厚的艺术品类,长年发展中,相声确实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行之有效的运行规律,哪些是应该被时代所抛弃的陋习,哪些可以与现代相融合、从而继续推动相声事业的发扬光大,的确需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先入为主地为了摒弃而摒弃,用老话说:不能倒洗澡水把孩子也泼出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