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鼠标 在家看病!青岛智慧医疗快速发展 31家医院设置互联网医院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新时代孕育新技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健康乘上“高科技”之风,逐步描绘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医疗蓝图。青岛多家医院和企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健康管理、疾病筛查、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全面提升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将优质资源成功下沉基层。从“智”到“惠”,智慧医疗让市民有所“医”,有“良医”。
牛海涛教授团队开展5G机器人远程手术,国内领先
“互联网”搭台,让百姓少跑腿
家住市南区的张女士,一周前母亲感冒发热,经过医院初诊后,母亲回家服药治疗。等到复诊时,张女士直接在医院的网络上为母亲复诊。“通过上网就能与医生交流、开药以及取药,不用挂号排队,买的药直接快递到家,节省不少时间。”张女士告诉记者。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对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提出了新任务。十三五期间医疗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满足信息技术下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打造“智慧医疗”。青岛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居民就医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云、大、物、移等先进技术,在医疗健康信息化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疫情期间,为了方便市民就诊,推行线上咨询、预约诊疗服务,新建38家“互联网+发热咨询门诊”,31家医院设置互联网医院,目前有些医院还开通了网上用药咨询的功能,赢得好评。
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青岛打响“网约护士”品牌,市民点点手机,就可以享受公办医疗机构护士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静脉采血”、“伤口护理”……33个服务项目面向市民开放,切实解决看病难、护理难等问题。截至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护士累计上线注册护士852名,开展护理服务需求评估8908人,已形成并完成订单631单。订单服务内容涉及已公布的33个服务项目中的22个项目,服务满意度互评均为100%。
互联网诊疗模式全面推行,岛城智能化医院建设成效显著。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设立“青大附院—医渡云医学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上线远程超声诊断+多学科视频问诊、云胶片,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迈入新阶段。医院荣获全国十大最有影响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以“医卡通”为纽带,系统建设了包括电子病历、移动医疗、掌上医院等信息化应用系统,打破了信息孤岛,启动了国内首家“物联网云医院”,并成为“中国医师协会智能医生工程示范基地”;青岛海慈医院上线“医众影像云”,打造无纸化智慧医院。目前已在云平台上打造了“电子胶片”应用模式。
“5G”牵线,智慧医疗实现资源基层下沉
将“5G”技术运用到医疗诊断以及手术中,青大附院已经构建成初步健全体系。海信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同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CAS)运用智能技术,该系统将近千张原始CT片中的数据输入系统,电脑会自动建立虚拟立体的数字肝脏。因此,不用开膛破肚,医生便可三维观察病变与血管、脏器的关系,精确计算脏器、病变的体积,还可实施虚拟手术切除。
之后,海信医疗运用5G技术创新智慧化远程会诊系统,涉及到超声诊断、病理诊断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中国移动5G及海信医疗高科技手段打通地域、交通及人员等多重屏障,将青大附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为基层老百姓提供高水平、常态化的远程超声医疗服务,标志着青大附院远程医疗应用的新高度,及智慧医院建设新的里程碑。“在当前形势下,5G医疗未来将‘重塑’医疗生态系统、颠覆当前就诊格局。”青大附院院长董蒨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建成了23家远程会诊中心、6家远程医疗影像中心,联通了538家医疗机构。作为山东乃至全国医疗领域“互联网+”模式的先行者之一,青岛已经在“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智慧医疗时代走在全国前列。
5G智慧超声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机器人”助阵,远程手术“划破”距离难题
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5月10日起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在这里,世界共享中国品牌,聚力引领新消费。
山东展馆内,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牛海涛教授团队运用创新改善网络开展的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借助5G借助机器人,牛海涛教授团队将“手”伸向千里之外,足不出户,花费1小时就可以为患者手术,真正实现优质资源下沉,缩短看病手术时间。
从今年的2月份开始,牛海涛带领团队就利用特殊网络技术和山东威高集团“妙手”机器人,陆续给远在临沂、潍坊、威海等地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这让原本小范围开展的远程手术覆盖了整个山东地区,以地级市医院为核心,以至少200公里为辐射半径,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山东乃至全国覆盖,以“山东模式”继续拓展,探索远程手术“中国模式”。
另外,全球首个痛风智能诊疗机器人医生在青大附院应运而生。这套平行痛风智能诊疗系统通过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大数据组合创新,结合痛风病理推断、医疗知识、专家临床诊疗经验,为传统痛风诊疗赋能。该机器人已在青大附院应用,痛风诊断正确率达95%,推荐治疗方案与医生团队治疗方案符合率达85%。
创新衍生新模式,构建大健康蓝图
除了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在求新求变,一些智慧医疗“新势力”也纷纷入局智慧医疗领域,带来医疗新体验。
连日来,一款叫作“海乐苗”的移动预防接种车进入全国人民视野,它是由中国疾控中心牵头,海尔生物医疗公司联合多方共创,搭载物联网、5G通讯、大数据、新能源等先进技术,是全国首款移动预防接种车,目前在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多地投入使用。
海尔生物医疗疫苗网事业部项目总监于兴隆告诉记者,海乐苗移动预防接种车上的冷链冰箱是特制的太阳能疫苗保存箱,在无任何外部能源供应的情况下,连续7天保证疫苗温度维持在2℃-8℃,可存储疫苗3000支左右。车上还配有5G网络系统,保证接种数据实时上传,通过疫苗数字化预防接种管理,可实现疫苗信息的全流程追溯,保障疫苗接种安全。
事实上,引领智慧医疗的健康发展,相比各种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商用普及,更重要和更迫切的关键,则是打通智慧医疗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整合,构建智慧医疗大生态。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介绍,医疗数据孤岛化且缺乏标准体系,症结在于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为此,百洋以提供智能医院整体解决方案为切入口,进入智慧医疗行业。“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赋能。作为深耕医疗产业多年的公司,场景化集成能力已经成为百洋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的最终使命是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医疗场景,实现智慧医疗便捷、规范、精准的目标。”付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