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轻科普》丛书第三辑出版 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植物学家史军

2021-05-29 15:5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527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什么是科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的认知。在“少年轻科普”丛书里,你会发现:长着羽毛的恐龙、叶子呈现宝石般蓝色的特别植物、僵尸星星和流浪星星、能从空气中凝聚水的沙漠甲虫、爱吃妈妈便便的小黄金鼠……都是科学表演的主角。“少年轻科普”丛书像一袋神奇的怪味豆,你能细细品咂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植物学家史军主编的《少年轻科普》第三辑4本图书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前8册已获得众多奖项认可,“轻科普”丛书目前已出12册,第四辑年内也将面世。史军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普创作是为科学摇旗呐喊的,千万不要把科学简单地理解成知识和技能,“科学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

初衷是做新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科学是个很宏阔的命题,人们常常挂在嘴边,却又很难说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孩子们更能表述那些细致而微的层面,他们会追问:为什么苍蝇喜欢追逐臭味?10万年前地球上真的有“金刚”?我们能随意改变花朵的颜色吗?植物会“出汗”吗?打哈欠真的会传染吗?……很多你不知道或想知道的问题,都能从《少年轻科普》中找到答案。

据史军介绍,策划《少年轻科普》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新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是80后心目中非常重要非常经典的一套书,涵盖方方面面,影响了整个80后一代的成长。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生活、生态、环境等的变化,孩子们需要一套新的科普读物,于是就想结合时下最新的话题,为孩子们提供更前沿、更有趣的信息。”

史军表示,最初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科普读物,“编写的编辑、作者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想法,让自己的孩子能看到好的科普内容,包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方法、知识、精神,这是作者在经过了科学的学习、训练后,想表达的一点想法。推而广之,也能让更多青少年朋友更好地接触科学。”

史军是植物学家,也是资深儿童科普读物策划人,《少年轻科普》之外,著有《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花与叶的生存游戏》《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水果史话》等科普读物,“被称为儿童科普作家有点奇怪,其实我最初做科普是给成人看的,”史军表示,“相对成人科普,做少儿科普要更费心思。首先话题的选择性,要先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话题,要做功课,不断学习。如何把困难的原理、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也是考验。首先得非常了解你所讲的科学故事、科学原理,包括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都要讲好。”

已经出版12册的《少年轻科普》丛书里包罗万象,科学家团队从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各个领域出发,从行道树的设计、烤面包的原理、可乐里的果葡糖浆、电器的日常隐患,延伸到宏大的宇宙与微生物——太空员如何上厕所,列文虎克研究牙垢,被人类灭绝的大海牛,欧洲人迎战黑死病……书里有知识,有故事,也有情感和价值观。

史军坚持,做儿童科普“不用刻意追求儿童化的语言”。他认为,科普文章的语言不设年龄限制,“科普文章不是追求语言多么华丽、精彩,而是有效传递知识和信息,这是最基准的问题。所以,那些大白话、不用思考的语言,都是成年人过于理所当然的误区。要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能力和专注力,较长时间保持严肃阅读状态,这是儿童科普文章需要承担的使命。”

以“轻科普”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生活中,讲座上,史军可以迅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喜欢给孩子们讲植物的“生存之道”——它们看起来人畜无害,事实上相当懂得利用身边的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西瓜的甜其实是一种“诱惑”,目的是为了让人类吃掉它,好通过便便把它的种子散播到各地;辣椒之所以“辣”,是为了不被人吃——人会把辣椒籽嚼碎,所以它们更喜欢鸟类,鸟类囫囵吞下的辣椒籽可以散落到各处重新生长。即使是辣度极高的魔鬼辣椒,鸟类也可以毫无压力地吞下,没有任何不适之感……

史军介绍说,《少年轻科普》的选材上,贴近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以及跨界的科普内容,与历史、文化、人文相关的、交叉的内容,想传递出来的想法和理念。“科学不是科学家闷在实验室钻研。其实生活中我们方方面面都跟科学相关,学习科学的意义是,能以不一样的视角,对事物做出更有理性的判断。”史军说,他期待借着科普这一通道,让孩子们看到世界有趣好玩的一面,发现世界值得留恋值得探究的地方。

编写科普书也是同样的思路。史军说:“我们希望孩子们看书的时候哈哈大笑,觉得科学真好玩,让他们愿意接近科学。读完这套书,即使你一个知识点都没记住也没关系,你只要知道这世界原来还能是这个样子,能带着好奇心来看待这个世界,你学会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就可以了。”

比起具体的知识,史军更想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去不断地重新认识世界。“许多看似轻飘飘的问题,有可能掌控着人类的未来。”史军认为,系统性学习会给小朋友们带来大的学习负担,“科普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激发兴趣,而不是在书籍中学到知识和方法。科普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承担着广告者的角色,而不是实操者。科普读物是为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摇旗呐喊的,通过科普读物让人关注科学,这是科普的核心所在。”

史军给自己主编的这套少年科普丛书命名为《少年轻科普》。轻,不是指知识的低幼和简单,而是不必那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在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问题,把专业的科学知识与人文、艺术、文学、新技术等相结合,呈现给孩子们真正有趣味性、有故事性的“轻”,“其实责任和价值并不轻,我们做了另一个层面的事情。要选准孩子的兴趣点,解决如何激发兴趣、让孩子愿意了解和认识科学,以及参与到具体的科学学习中来的问题。”

“真正的‘轻’实际上就是举重若轻,让孩子真正有兴趣和勇气去接触科学问题,让他们对科学问题有充分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少年轻科普》就是想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从呵护孩子好奇心,激发孩子兴趣层面来探讨很多开放式的问题。”史军如是说。

关注科学前沿,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秉持“激发孩子兴趣”的原则,史军和他的团队在选材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认真研究孩子心理,关注孩子所关心的话题,“聊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吸引孩子关注,从而找到共通的话题。其实孩子比成人的观察和关注更细微,例如他们关心肠道里有多少细菌,为什么不会无限生长等问题,由此引出想讲的知识噬菌体,进而引导出完整的生态系统,讲故事要找到孩子关注的点。”史军认为,“科普创作的基本准则是——作者自己觉得好玩,读者才可能觉得好玩。”

有趣是科普文学很重要的层面,但科普创作不是单纯追求有趣,“科普书有最基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以严谨为基准,在严谨的基础上做到有趣。”史军解释说,“这对创作者是很大的挑战,建立在作者对知识深入了解和掌握基础上的,对自己所讲内容要有非常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的作者必须是科学专业领域的人员。这些内容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碰到的科学问题,比较熟悉的领域,也是他们自己想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的。”

据了解,《少年轻科普》丛书的作者都是目前在植物学、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各领域进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儿童科普经验,非常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和接受程度,他们用语言风趣、长短适中、深入浅出的故事,回答了孩子们心中最好奇的现象,同时也把各个科学领域相关的好玩知识、前沿的科学观点介绍给小读者们。

这支科学家团队密切关注新事态的发展,以及孩子们会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比如高铁、深海探索、“天问一号”登陆火星……探寻其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和精妙想法,并结合时下最新的话题,给孩子们传递最前沿、最有趣的信息。“滴水不漏地全讲一遍,那就脱离了轻科普的初衷。而是寻找特别有趣的点、难解决的点,以及更容易记忆、更能产生切实体会的方面。”史军举例说,“例如造大飞机,里面有航空发动机,我们可以讲一个细节的点,如桨叶是如何焊接到转轴上的,这需要很好的工艺,涉及物理学等方面许多知识。”

在史军看来,文字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话,科普文学是具有启发性的,能促使孩子思考问题,是以问题先导的方式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进而引发思考和探讨,甚至举一反三。科普文学的另一个功能体现在帮助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建成方面。史军认为,自我认知是比较困难但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是快速发展时代下、过于浮躁的环境中必须做的事,这样才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

怎样认知世界和自我?史军支招:“从大自然运转中了解生存智慧,自然世界各种物种千差万别,有其自然规律,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我们,就得有自我认知意识,找好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幸福地生活,不随波逐流。这是科普文学非常重要的性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