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个个红色遗迹见证光辉历史,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过往峥嵘岁月,穿越时空仍然激励我们前行。建党百年来,追寻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胶东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半岛网推出“奋斗百...
红色印记丨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战取得“青即战役”胜利 青岛解放那天比过节还热闹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图/摘自《青岛解放档案文献图集》
“青岛同胞,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刚接管的改名为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今天是6月2日,青岛解放第一天……”
1949年6月2日晚8点,一声清脆的呼号,随着无线电波,划破硝烟未尽的夜空,把胜利的消息传遍千家万户。发出这一声呼号的,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首任播音员杨洁,也是经典电视剧86版《西游记》的导演。
为了这声清脆的呼号,许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战场上洒下了热血。本期,在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专家的帮助下,在多位亲历者的讲述中,我们还原了青即战役的战斗历程和战斗细节,以及青岛解放的热闹场面。
誓师古岘
小镇里,发出解放的吼声
平度,古岘镇,地处青烟威咽喉要地,历史悠久,拥有即墨故城遗址和六曲山古墓群,战国时期闻名遐迩的田单大摆火牛阵破燕军就发生在这里。1949年2月19日,一道命令让这座古镇中一个叫姜家胡同的幽静小巷热闹起来。
1949年春,山东全境大部解放,只剩青岛、即墨及海上的长山列岛仍为国民党军所盘踞。根据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为解放青岛,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将胶东前方指挥部所属新五师、新六师和炮兵团,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委,刘涌任副军长,赵一萍任参谋长,编入第三野战军序列,归山东军区指挥。
是年3月20日,在古岘镇姜家胡同内,第三十二军隆重建军。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王连清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个幽深的巷子,是因为姜家胡同早在1947年的时候就是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胶东基地所在地,比较隐蔽。
青岛历史上的巧合出现了。
与此同时,敌方军队也组建了三十二军,由于人数众多,形成了敌强我弱的对峙。显然,我军士气强于敌军。因为蒋介石密令国民党青岛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刘安祺“保存有生力量,力避被歼,随时准备撤退”。边打边退的战术,足见他们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为了延缓撤退,刘安祺从沧口到即墨城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西起马山,经即墨城、盟旺山、莲花山、四舍山,东至海边;第二道防线:西起女姑口,经城阳、流亭,沿白沙河至海边;第三道防线:西起沧口,经李村,至沙子口。刘安祺将地方保安部队和还乡团推到外围第一防线,而将其主力部队部署在第二、三道防线上,以利于随时集结逃跑,并阴谋在逃跑前炸毁工厂、码头及有关设施,裹挟公教人员南逃。
解放青岛的战争一触即发。
1949年4月25日,在百万解放大军突破长江天险后的第四天,山东军区向毛主席及中央军委递交了进攻青岛的作战方案。毛主席收到方案后,并未立即批复,而是将方案搁置了3天,他在思虑什么?
经分析表明,“除了考虑到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众多的工厂和商店,要尽量使其避免战火殃害外,毛主席着重考虑的是驻青岛的美军”。
所以,对青岛的进攻须考虑周全。三天后,也就是4月28日,毛主席亲笔拟写了《同意对青岛进行威胁性攻击》的作战命令:“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第一步集12个团,对若干据点试行攻击。得手后看情形再决定第二步行动。其目的是迫使敌人早日撤退,我们早日占领青岛,但又避免与美军作战。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伟大的。国民党必败,美军早已心中有数。后来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于1949年初曾作为潜艇军官访问青岛,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去过的几个港口虽然还是由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所占领,但是已经被解放军包围了,我能够看到他们在山上的营火……在青岛的街头,我们看到儿童和老人被刺刀逼着去补充兵员。国民党在那里的统治末日已经临近了。”
黎明之前
血肉之躯,铺出光明道路
“在部队出发作战前,往往会吃顿好的,那天我们吃饺子,一位老兵把高粱秸子的两头削尖给我,说用两头一扎就可以吃。正打算吃,紧急集合的命令到了,他说咱们回来再吃。谁知道,等战斗结束后,我再也找不到他了,问战友们,才知道他牺牲了,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我都会很难过”,原警备四旅参战人员姜志浩的一段回忆让人热泪盈眶,当年他只有16岁,牺牲的战友也比他大不了几岁,一条鲜活的生命,一顿饭的功夫就没有了。
黎明之前是黑暗的,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
时间回到1949年5月3日,以三十二军为主力部队的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向青岛市郊守敌发起进攻,青即战役正式打响。
首先进军的是东线部队,兵贵神速,首战灵山。
灵山位于即墨城北约15公里处,是即墨城北部屏障,为敌军外围的重要据点,敌军三十二军七六四团一营驻守,山上碉堡林立。华东军区警备四旅一部,利用有利地形,对敌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守敌慑于被歼,弃山南逃,灵山被收复。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追到林格庄时,与从即墨城赶来接应灵山守敌的敌三十二军七零四团和绥靖区一部相遇,激战1小时,该敌大部被歼。首战告捷。
惨烈的战争发生在上疃。
5月4日,人民解放军向上疃守敌发起进攻。上疃是灵山至即墨一线的要冲,青即外围的重要阵地,是敌军外围防御的中心。敌人派其主力部队三十二军二五五师七六三团驻守。人民解放军三十二军九十五师二八四团以二营五连攻占宋化泉村作为攻击上疃的立足点,一个出其不意,迅速攻占。他们没有停歇,立刻争分夺秒抢修工事,巩固阵地。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敌人以炮火猛轰宋化泉村,以数倍的兵力向五连阵地反扑。
当地村民听老人回忆说,村西侧的泉子沟上牺牲的解放军最多,那里有一个敌人的暗堡,不易被发现,一挺机枪喷着火舌,解放军几经冲锋,都被密集火力打回来,伤亡较重。
就这样,五连的几个班、排干部和机枪射手先后英勇牺牲,弹药也将耗尽。当时副营长曹双玉腿部被子弹打伤,子弹头还露在外面一点,卫生员在硝烟火海中为他简单处理了伤口,他又马上投入了战斗。在反扑、击退、再反扑、再击退的情况下,五连的战士们在宋化泉村坚守一昼夜,为攻克上疃据点开辟了道路。
围攻上疃的战斗打响后,二八四团以攻坚和扰袭相结合的战术,连续四昼夜袭扰敌人。被围困在上疃的敌人胆战心惊,日夜不宁,龟缩在据点求援、呼救。慑于被歼,5月19日,敌人乘隙突围,仓皇逃窜。有村民亲眼目睹敌人从身边跑过,狼狈不堪。
上疃是敌人的外围防御中心,上疃被攻克,标志着敌人外围防线土崩瓦解。至此,国民党青岛守军精心构筑的“三道防线”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火力之下。
三道防线
革命先烈,用血泪铸就胜利
一名17岁的小战士受伤了,伤得很重,“肠子都打出来了”。20岁的护士高瑞芳非常焦急,因为抬担架的小组还没有来,他们需要分批将伤者送往后方医院。高瑞芳一边给小战士止血,一边跟他说话。这个曾经一口一个姐姐的小伙子,如今气若游丝,他轻声叫着:“姐姐,我疼!”高瑞芳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大声喊着:“小战士,你再坚持一下,担架很快就来了!”然而,他没能等来救援。再回忆当时的情景,九旬高龄的高瑞芳早已泣不成声……
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多少年轻的生命定格在战场之上。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在本该上学的年龄,为了解放事业,洒下了一片热血。
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父母将孩子送上了战场,他们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徐守信的老母亲踩着小脚,硬是一天走了90里路来到战场,只为看儿子一眼。他们坚定地相信,战场需要他们,人们的解放需要他们!
青即外围战结束后,部队经过几天休整,自5月26日开始,向西起马山经即墨城东至海边的敌军第一道防线发动全线攻击。
在拔掉莲花山据点后,华东警备四旅十一团七连的指战员们以神速的行动,全歼马山守敌。护士杨文训刚给一位战士包扎好伤口,一转身战士就已经冲向了前线,“他们一边流血,一边打仗,说就是爬也要爬过去”。
在不屈不挠的战斗下,在强烈炮火的攻势下,即墨城、盟旺山、马山、南泉、大庙山一线守敌全线溃退。即墨城东至海边、西至胶济铁路长达50余公里的大片土地得以解放。敌人大小20余个据点被拔除,第一道防线被摧毁。
没有停歇,人民解放军随即扑向第二道防线。
5月27日晚,中路部队到达驯虎山下,冒着枪林弹雨,摧毁敌人的据点。
接下来,是铁骑山战斗。战斗从上午9时开始,持续了4个小时,后调来炮兵部队,重炮轰击山上敌人碉堡,人民解放军这才攻下铁骑山。然而,敌人以每人120元银元的悬赏,收买一批亡命徒,组成敢死队,企图夺回铁骑山。这伙亡命之徒光着膀子,端着冲锋枪,趁人民解放军吃饭之机,冲上铁骑山。战士们发现后,奋力抗击,在弹药将尽的情况下,用手榴弹和石块打退了敌人3次冲锋。敌人又组织了1个营的兵力,再次反扑。因寡不敌众,守卫铁骑山的部队被迫撤离阵地。撤退时,战士初月俊冲出地堡,被敌人包围。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后,他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毅然跳下悬崖绝壁,壮烈牺牲。
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邱吉元处长,给半岛全媒体记者提供了警备第四旅十二团二营五连班长毛成春的回忆录,毛成春说,二营副营长率领四连选好地形,架起重机关枪和大炮,向敌军碉堡射击。“我班老战士在机关枪的掩护下,往碉堡里投了一捆手榴弹,炸得碉堡哑了火。我们冲进碉堡大喊‘缴枪不杀’,敌人丢下碉堡顺着山沟逃到另一个山头,继续向我军开枪。敌人扔了一颗手榴弹,眼看就要在王副营长身边爆炸,战士王洪礼扑过去把副营长压在身下。炸弹爆炸后,王副营长安然无恙,王洪礼却受了伤。王副营长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大吼一声,端起机关枪向敌人猛烈射击。我一、三营汇集在山顶上,在山顶插上了五星红旗。为解放青岛,我军又打开了一个大门”。
接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进攻敌丹山据点。丹山为敌重要据点之一,有两个营的兵力防守。战斗打响后,担任主攻任务的九十四师二八一团三营广大指战员仅用两小时,即攻克了丹山第一个山头,接着往上搜索。由于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凶猛,战斗延续到下午2时。此次战斗,敌我双方反复争夺,连续数次。我军伤亡较大未能全歼守敌。团部又将一营调上去,并用炮火增援,丹山据点始被攻克。
丹山战斗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直逼敌最后一道防线——沧口至李村一线。6月2日拂晓,残敌从沧口开始全线溃逃,奔向市区。至此,敌人部署了大半年的“三道防线”全部被摧毁。
解放青岛
那天,比过节还热闹
浮山所居民苏世广当年只有12岁,他记得,6月1日那天,正好是端午节,“村民们准备过节的咸鱼等物品,也被他们抢走了”,若不是早早躲进了姥姥家,他也差点被抓丁,“藏在姥姥家的,有好几个人,有当兵的,也有不认识的。他们在后面藏着,前方姥姥和一个住房的老太太则负责演出一场好戏:抓丁的人一来,姥娘她俩就哭天喊地,说俺家的男人让你们抓去了,求你们帮俺找找吧!”
所以,国民党军队在前方看似负隅顽抗,其实,后方早已做好了逃脱的准备。
6月2日一大早,吃完饭以后,苏世广看到了国民党部队逃跑的慌乱景象。“汽车上的人满满的,有的爬上去了,有的准备往上爬。有一个俺村的,被抓了壮丁,开始还被逼着往上爬,后来他看到背枪的顾不上他了,脱了鞋拎着就往车对着的胡同里跑,胡同不长,也就二十来米长,谁也没注意他,他靠着墙就跑到了一个人家里藏起来了”。
汽车呼啸而去,不一会儿,苏世广就看见海上的几艘军舰驶离青岛。又过了一会儿,人民解放军排着队、唱着歌整齐地出现在浮山所村的大街上,人们一片欢腾。
解放那一天,真的比过节还热闹。
6月2日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攻克水清沟南山敌据点,大部队开始向市区挺进。残敌闻风丧胆,争相逃命。人民解放军跟踪追击,围追堵截,将敌人压缩到海岸一带。在美军第七舰队的掩护下,残敌争先恐后,上船逃跑。第七舰队也移至公海。
在抗战专家张成给半岛全媒体记者提供的翟同修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市区还有过战斗。
6月2日上午8时,营部抽选18岁至19岁年龄段的20名精干战士组建尖刀班,去执行一个特殊任务——捣毁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部,翟同修为成员之一。“6月2日上午10点多,大港浴血阻击战,20个尖刀班的战友倒下了9个,敌军500多人,搞人海战术,我们顶着尸体猫腰往前冲。我的钢盔被子弹打得转了3次。”眼看着敌人要过来了,老人回忆,当时的他紧张得心要跳出胸口了,大喊战友赵刚赶紧开火焰弹。但是对方毫无回音,他回头一看,赵刚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他赶紧爬过去拉他一把,赵刚痛苦地看着腿,这时鲜血已流了一裤筒。尽管已经负伤,赵刚仍示意把他拉到墙根,忍着剧痛瞄准敌人射击。眼前的火海令敌人回头沿着冠县路往南落荒而逃,直奔小港码头去了。
“上午11时许,我们9人赶到团岛。红旗来了……我把红旗紧紧抱在怀里,思绪万千……胜利了!不易啊!我的眼泪一滴一滴掉在红旗上……”
青岛市内人口众多,建筑物林立,经济文化设施集中。为避免战火对城市的破坏,人民解放军在进入市内时,快速挺进,停止使用重武器,12时,美丽的城市青岛终于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青即战役从1949年5月3日开始,到6月2日青岛解放,历时整1个月。这次战役,共歼敌近6000名,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解放国土3500多平方公里,攻克重要据点28处。
当人民解放军到达沧口时,青岛地下党组织在继续坚守战斗岗位之余,组织一部分护厂队员分乘汽车到沧口迎接解放军。护厂队员、工人高举横幅红标,上书“民主的铁流”5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并佩戴红袖标,手持彩旗,敲锣打鼓,一路高呼“欢迎人民解放军”“庆祝青岛解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青岛市民也拥向街头,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在欢呼声中,浩浩荡荡进入市区。
青岛市军管会、青岛市委随军入市,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青岛人民把万人签名的锦旗献给解放军,在军民共庆胜利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警备司令部、政治部成立,各部队进入市内担负起保卫国防前哨的重任。当晚8时,刚刚宣告成立的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